1、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一) 2、范文正公文集叙译文 3、范文正公文集序翻译 4、范文正公文集翻译赏析
范文正公文集序--苏轼(国学治要五-古文治要卷一)
1、嘉佑二年,我才为了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范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读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已经有十五年了,竟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这是命运的安排吗!」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的礼节对待我,说:「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
2、制策原意是在选拔直言极谏之臣,所以后来每每考论历史是非,纵古论今,直言陈谏曲直,这些都只不过是为了符和这个科名而已。
3、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
4、生而眇(ㄇㄧㄠˇ秒)[1]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槃[2]。」扣槃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ㄩㄝˋ月)[3],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5、【原文】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2]而已。民之生[3],庸弱者戢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6],故曰:「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8],其风民也皆以义[9],故道一而俗同。
范文正公文集叙译文
十五年间未见范公一面范文正公集,命运安排如此。次年中选士,欧阳公赏识我,通过欧阳公结识韩琦、富弼。范文正公集他们以国之精英之礼待我,遗憾未结识范文正公。三年后,经许郡始识范公二子丞相范纯仁。又六年,在京城遇范公三子范纯礼。十一年后,与范公小子范德孺于徐州共事,一见如故,得阅范公遗稿,嘱我作序。
那时虽未能完全理解,但已暗自铭记。嘉祐二年,我赴京应试,范公已离世,读其墓碑,感怀涕零,我深知其人品。十五年未见范公一面,实乃命运使然。及至我中选士,得欧阳公赏识,得以结识韩琦、富弼,他们皆以国士之礼待我,遗憾我未能早识范文正公。
虽当时未能完全理解,但已暗记于心。嘉祐二年,我赴京参加进士考试,范公已逝,我于其墓前读碑文,悲从中来,深感其人品。直至十五年未见,似乎命运使然。考中进士后,经欧阳公引见,我得以结识韩琦、富弼。他们皆视我为国之栋梁,遗憾我未能早识范文正公。
他们都用对待国家精英范文正公集的礼节对待我,说范文正公集:“遗憾你没有结识范文正公。”这以后第三年,经过许郡才认识了范公的二儿子现在的丞相范纯仁。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城见到范公的三儿子范纯礼。又过了十一年,就与他的小儿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当官,都是一见如故,并且把范公的遗稿(给我),嘱托我作序。
《范文正公文集》序为苏轼为此集作的序。其文以后辈口吻叙写,以伊尹、姜子牙、管仲、乐毅、韩信、诸葛亮喻范仲淹,表达了对范仲淹的崇敬和追忆之思,情真意切。 据《宋史》载,范仲淹作品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
范文正公文集序翻译
1、译文:那三位英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唯独没有结识范文正公,我认为这是平生的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如果能够在他的文章中挂名,来私自在他的门客的末流托名,难道不也是实现了我往昔的愿望吗? 原文: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
2、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从八岁开始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杰,都能够跟从他们交游,而范文正公唯独没有结识,我认为是平生的遗憾。
3、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4、这一年我考中进士,才开始受到欧阳公知遇,经过欧阳公的介绍又认识了韩琦、富弼二人,他们都以国家的杰出人才来接待我,说:“遗憾你没能认识范文正公。”此后三年,我路过许州,才认识范公的次子、现在的丞相范尧夫。又过了六年,才在京师见到范公的第三子范彝叟。
5、宋代的苏轼在其著作《范文正公文集》序中,赞扬了范仲淹的高尚品德,认为他的功绩无需借助文字来彰显。范公的卓越品质,犹如璀璨的光芒,自然照亮了世人的心灵,无需借助他人的赞美之词。苏轼指出,范仲淹的文才也无需借助序言来传扬。他的文章本身就是佳作,能够自立门户,流传千古。
6、译文:丞相晏殊留守南京,范公的母亲去世后,他为母守丧借住在城下。晏公聘请范公掌管府学,范公经常住在学堂之中,训导督促学生都很有方法和尺度,辛勤劳苦,恭顺谦虚,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典范。晚上给学生上课,读书睡觉吃饭,都定下了时间。
范文正公文集翻译赏析
1、译文:丞相晏殊留守南京范文正公集,范公的母亲去世后,范文正公集他为母守丧借住在城下。晏公聘请范公掌管府学,范公经常住在学堂之中,训导督促学生都很有方法和尺度,辛勤劳苦,恭顺谦虚,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树立典范。晚上给学生上课,读书睡觉吃饭,都定下了时间。
2、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显扬,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传。然而(我)不敢推辞的原因,(是)自从在八岁知道敬重爱戴范公,到现在已经四十七年了。
3、” 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4、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枢密副使之职。
5、十五年没有见到范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原文: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
6、范文正公在天圣年间,为母亲守孝,就已经有了心忧天下实现太平的心愿,所以写万言书来送给宰相,天下人都传诵它。到了他被任用为将领,被提拔为执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没有超出这本书的。他对于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像饥渴的人对于饮食,想要片刻忘记都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