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一过,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就到了鲜桃丰收季。白里透红的鲜桃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香气。
" 我们的桃个大、颜色好,咬一口甜水直流。" 孟姜塬村党委书记王晓梦一脸自豪,"9 个桃子装一盒,卖 120 元还抢手,往年销量都在 10 万盒以上。"
近年来,孟姜塬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展鲜桃这一 " 甜蜜 " 产业,4600 亩桃园年产鲜桃 5600 吨,年产值达 650 万元。在村党委引领下,村集体成立桃产业协会,实行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
在孟姜塬村,夏有蜜桃,秋有苹果,冬有柿子,加上草莓、番茄,这些 " 甜蜜 " 产业让村民的光景红火了起来。
孟姜塬村是陕西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引领山乡巨变的缩影。加强组织领导,建强战斗堡垒,凝聚各方力量,发展富民产业,创新乡村治理——三秦大地,乡村振兴动能澎湃,生机勃勃。
组织有力 发展给力
走进咸阳市礼泉县昭陵镇肖东村集中连片的设施蔬菜大棚,清新的果蔬香气扑鼻而来。村民赵慰备忙着采摘西红柿。
去年,他刚把 4 座 1 亩左右的小棚换成 1 座 6 亩的大棚,管理起来更方便了,效益也提高了,年底收入十二三万元。今年,他更是信心百倍,准备大干一场。
肖东村地处礼泉县北部旱腰带。之前,村里缺乏有力的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少之又少,有能力的村民大多外出打工。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晓军下决心改变家乡面貌。他带领支部班子成员反复讨论,分析研判,最终确定打造大西安都市圈 " 菜篮子 " 的发展目标。
但当项目真正落地,村民却打了退堂鼓。即使有政策、银行和村党支部的支持,建 1 座大棚仍要掏 3 万元到 5 万元。" 投入这么多,地里一年才能挣几个钱?" 村民担心好不容易挣的辛苦钱打了水漂。
怎么办?党员带头。肖东村一期发展温室大棚 18 座,党员干部带头经营 12 座。结果,第一年,种植户平均收益 10 万余元,不仅还完了贷款,还挣了不少钱。看到这样的收益,村民的思想发生了转变,纷纷找到村委会要求经营大棚。
趁热打铁,肖东村启动二期项目,一座座现代农业大棚在肖东村拔地而起。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 "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技术服务、分户管理 " 的运营模式。村里专门组织村民到山东寿光学习种植技术,还定期邀请专家来棚里手把手教学。
肖东村现有大棚 156 座,去年销售收入 900 余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近 3 万元。
组织有力,发展给力。近年来,在陕西,许多像肖东村一样的乡村立起 " 主心骨 "、建强 " 火车头 "、走好 " 振兴路 ",让群众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
人才下乡 资源汇聚
今年春节假期,西安市高陵区张卜街道东关村的蝴蝶兰成为市民群众的 " 年货新宠 "。
" 今年,我们准备了 20 多个品种、8 万余株蝴蝶兰,藏宝图、俏皮、大辣椒、牛魔王、光芒四射等品种特别受市场欢迎,每天的出货量至少有几百盆。" 陕西卉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韩军锋说。
2023 年,在西安市 " 万千行动 " 中,陕西卉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地东关村。该公司当年就为东关村集体经济分红近 20 万元,短短两年时间,为周围村民提供了近 300 个就业岗位。
" 万千行动 " 即 " 万名干部人才下乡村 " 和 " 千企联千村 "。在西安市委组织部的推动下,5000 余名干部人才到村施展才华,600 余家企业与村开展合作共建。
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资源投入。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广大干部人才奔赴乡村广阔天地,施展才华;更多资源要素汇聚乡村、服务乡村。
汉中市留坝县开展乡村振兴人才培育 " 五个一 " 工程,在全县挖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100 名以上,培训 1000 名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 100 名乡村运营人才,招募 100 名新村民,培养 1000 名新媒体运营人才。
来自西安的赵翠云在留坝县紫柏街道小留坝村打造了一家中式古典风格酒馆,为村里带来人气和流量;来自湖南的农业专家李君喜在马道镇龚家院村投入近百万元,引进药用价值极高的湘玉竹,亩产值可达 6 万元;新媒体人才刘璐回到家乡,通过网络推介留坝美景……人才下乡、资源下沉,为乡村振兴带来无限希望。
合作抱团 共谋振兴
今年春茶采摘前,安康市白河县农业农村局派驻宋家镇磨坪社区第一书记熊英发现,群众对春茶采摘、加工、包装不够熟练,需要开展专业培训。
熊英认为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于是反映给白河县第一书记服务团。不久,白河县农业农村局就在各镇组织开展春茶生产技术巡回培训。来自安康市农技中心、茶业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围绕茶园管护、品牌培育、宣传推介等方面,为茶农送去专业的技术培训。
为充分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学历高、眼界宽、信息广、资源多等优势,安康市探索实施驻村第一书记 " 组团服务 " 管理模式,对全市 1300 名部省市县派驻的第一书记进行组团管理。
汉阴县盘龙村的红桃迎来大丰收,蒲溪镇 9 名第一书记一道想办法、找销路,最终帮销 3.5 万余斤,有效避免了丰产价贱滞销;
石泉县良田村第一书记牵头成立预制菜产业技术服务组,联动全镇 5 个村发展预制菜产业,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和群众增收致富……
分散独立的驻村帮扶力量聚合起来,推动驻村第一书记由 " 单打独斗 " 变 " 抱团共赢 "、从 " 服务一村 " 到 " 带动一片 "。
除了安康市,在延安市甘泉县、铜川市印台区,越来越多的第一书记以 " 集团军 " 形式组团作战。组织共建、产业共兴、人才共育,让助力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在更多地方发挥作用,也让第一书记大显身手、尽展其才。(群众新闻记者 刘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