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崇信县创新探索庭院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让农家院落变身产业基地,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振兴之路。
走进黄寨镇马寨村,整齐的菌菇棚错落分布在农家院落间。村民许海荣正在棚内查看香菇长势,菌棒上饱满的菇朵预示着好收成。“我们这个棚是政府统一免费修建的,里面放了2000个菌棒,预计能有6000多元的收益。而且,这一点都不耽误我做其他农活,对这个收益我特别满意!”许海荣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道。政府有力的政策扶持,免去了群众发展庭院经济的顾虑,让群众在家门口即可实现增收。
为降低农户经营风险,崇信县木林乡采取“统一建棚+技术帮扶”模式,与方胜公司通力合作,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农户负责日常管理。目前全乡27户示范户已完成菌棒上架。
这种模式既发挥了企业的技术专长,又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互利共赢。
崇信县在发展庭院经济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尝试“公司+村集体”的新模式。走进柏树镇申家庄村,这些由村集体闲置土地建起的菌菇棚内的菌棒正值出菇期,一朵朵香菇长势喜人,管理人员穿梭其中,忙着采收,不到20分钟时间,便采满了一筐。这种模式不仅有效盘活了村集体闲置资源,增加了村集体收入,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崇信县方胜园菇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张宏勋介绍说:“通过‘公司+农户’‘公司+村集体’的方式,带动全县192户农户增收190万元左右,带动3个村集体增收50万元左右。这种‘双带动’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农村资源,培养了一批‘土专家’,为崇信县产业振兴探索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崇信县通过发展庭院菌菇产业,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还带动了村民就业增收。如今,一座座菌菇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已形成"小庭院、大产业"的发展格局,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路径。下一步,崇信县将继续推广这一模式,让更多农户从中受益。
通讯员 王燕芳/文 杜丽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