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 宏(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东北作家张忠诚的儿童小说《谁在林中歌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24年12月出版,入选2024年度“中国好书”),是饱含深情和注重审美营造的用心之作。作品讲述的是失怙的十岁少年小德子在游击队生活的淬炼下,用歌唱直面困厄与绝境,积攒生活的勇气和力量。作者通过歌唱的艺术结构和口述的表达方式,让儿童读者于字里行间接受红色文化的浸润,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小说插图 资料图片
在作品中,歌唱以独特的文学姿态,在儿童文学与红色叙事之间架起声音的桥梁。作者选择歌唱这种儿童耳熟能详的形式编织故事,赋予歌唱审美的意蕴、哲学的视野,使之成为全文的结构框架,也成为人物成长的情感源泉和精神动力。歌唱安抚初入山林的小德子失去亲人的悲伤,燃起游击队员面对艰难困苦岁月的斗志,承载对故乡的思念,彰显矢志坚守和默默奉献的价值,也升华壮烈牺牲的意义……歌唱作为贯穿全书的灵魂,以丰富的存在形式完成对小德子精神世界的塑造。
在故事的叙述中,作者特别重视对国歌的书写。故事的开篇,游击队自发传唱的《战斗歌》,在内容上与《义勇军进行曲》有异曲同工之处。随着故事的展开,荷姐带回不一样的《战斗歌》,歌唱的内容自然过渡到游击队队歌《义勇军进行曲》。故事的最后,游击队员已经领会《义勇军进行曲》的精神内核,将之命名为通俗易懂的《起来歌》。这是创作上的巧思,更是一种隐喻:从《战斗歌》到《起来歌》,我们仿佛看到千千万万中国人从自发的战斗到自觉团结起来的同仇敌忾,我们仿佛感受到《义勇军进行曲》就是汇集万千战斗者的心声而发出来的嘹亮号角。基于作品赋予的歌唱基因,读者可以顺着那些简单却有力量的歌词,将词、曲、语言、人物、场景交织成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在脑海中如放电影般回味。在这样的沉浸式阅读中,读者能感受到那段烽火岁月里的人性闪光,更能体会到歌唱超越时空、直击心灵、塑造灵魂的美学价值。
与“歌唱”形式相互呼应的是,这部作品在语言上别具匠心。语言不仅是故事外在的形式载体,更是故事内在的思想本身。特别是对于儿童文学创作来说,作家需要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揣摩儿童的阅读趣味、满足儿童的阅读需求、培育儿童的阅读修养。要贴近儿童的接受水平,作家必须俯下身来,看见儿童、陪伴儿童、理解儿童,只有这样才能转换自己的语言风格。这种转换不是单纯的迁就,既要贴近,也要引领。在这方面,张忠诚有自己的考虑。他采用口述的方式讲述故事,这本身就带有温暖的质感。老年张广德带着沧桑的回忆,以饱满的感情给孩子们讲那过去的事情。作品营造出冬日炉火旁祖辈为儿孙们讲述传奇人生故事的氛围。张广德虽然年迈,但他长年生活在深山老林,精神上与树林融为一体,对树林始终保持孩童的赤诚和纯粹而深沉的热爱,他的讲述在心理上与儿童的情绪、情感流动是无限贴近的。
当然,贴近本身不是要让儿童文学的语言停留在儿童的理解层次,而是要挖掘儿童语言的质感,适当规范化、审美化,以儿童语言的特点熏陶儿童、引领儿童。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对生活的认知常常带着哲学的敏感,富有哲学的气息。作者善于捕捉这种语言的特点,赋予人物语言意味深长的哲学质感。“我背对着篝火,看向黑黢黢的树林时,特别想唱歌,仿佛歌声能穿越黑暗的树林,赶走锯齿獠牙的野兽一样。”“这歌声把蔫儿下去的火苗也唤醒了,火苗越发红灿。”这样富有特色的句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在语言阅读中感受到真味的儿童,才能真正经由形式进入内容的堂奥,收获思想的触动、情感的教育。
作为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作者自觉秉持“儿童立场”,主张儿童文学应该“把真实还给儿童”。儿童文学对生活的“过滤”应该是适度的,而不能过度。只有把童年放在人性的基本面进行观察,才能传达出童心之可贵、保卫童心之重要。所以,作者创作《谁在林中歌唱》时,在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中并不回避战争的残酷、环境的恶劣、斗争的举步维艰。他整合更多陌生化的历史记忆,让小德子带领小读者在历史丛林中来回穿梭,延展出更丰富的历史真实。
十岁那年跟着苍叔和荷姐刚进树林时,小德子甚至“不敢抬头看树”。作品对于他父兄的牺牲,采用侧面描写。周围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呵护他,谁也不告诉他父兄的消息。但是就像苍叔说的,“他早晚得一个人面对树林”。在这片深山密林中,他嚼白桦树汁冰,啃烤干的榆树皮,亲历两次惨烈战斗,背着刚出生的桦桦一路奔跑,感受初生儿的生命气息一点点丧失。他送走了重伤的乌日嘎,送走了缺盐浮肿的钟大姐,送别了被捕后大难不死再出发的荷姐。十岁的孩子面对冬季的严寒、森林的贫瘠,面对近在眼前的战火和步步紧逼的敌人,面对生命的脆弱,也面对恐惧和未知。他更懂得,生命的伟大之处在于苦难往往催生和孕育出坚强的意志。在严酷的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在一个孩子身上温和却又震撼人心地闪烁着,早就在内心绽放的无言花朵,已经沉淀为成长的养分和生命的底色。故事结尾处,曾经“不敢抬头看树”的小德子,已经成长为“这辈子都离不开山林”“有一天会与白桦、油松、野藤,还有蓬勃生长的林间花草融为一体”的张广德。在书中,“歌唱”和“树林”这两个意象在历史故事的脉络中愈加鲜活,给人带来久久不能平息的触动。阅读这部作品,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情感的真挚、信仰的力量和生命的韧性。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30日 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