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深度|来自海平面的双手,拥抱海拔4000米的高原网友怎么看

   2025-07-08 04:07  发布时间: 8小时前   249
核心提示:上海对口援藏已经走过30年,当你走进那片高原,看到的便不仅仅是一个发达地区援助西部的宏大叙事。2025年1月,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上海援藏干部火线驰援。当你站在那个震中已全部推倒重建的村落,听见的便不仅仅是远方的失落和新生。202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当你低头接受

上海对口援藏已经走过30年,当你走进那片高原,看到的便不仅仅是一个发达地区援助西部的宏大叙事。

2025年1月,西藏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上海援藏干部火线驰援。当你站在那个震中已全部推倒重建的村落,听见的便不仅仅是远方的失落和新生。

202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当你低头接受藏族百姓的一条又一条哈达,便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石榴籽”的惯常记事。

2025年6月底,我走进日喀则,在平均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上吸着氧,走过上海对口援建的江孜、定日、亚东、萨迦、拉孜五县,在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将要三年期满的节点上,看过在西藏的上海干部、教师、医生所留下的。于是,那个平平无奇的“援”字成为一张笑脸、一片农田、一栋新房、一群努力的人,成为具体的一切。

在那个被称为“诗与远方”的地方,有援藏干部说自己补了一堂农村的课,也补了一堂大中国的课。干部、教师、医生,或许再算上我这个记者,不论是援藏工作的参与者还是旁观者,总有一些故事被永久地植入记忆中,成为跨越东西三十余年拥抱的确证。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江孜县江热乡班觉伦布村的阿佳格桑工坊里,次仁片多正坐在门边一处藏式沙发上,手里不停地摆弄针线,一只钩针编织的羊绒玩偶渐渐成形。在她斜前方不远处,母亲坐在织机前,一推一拉,专注于“非遗”氆氇(藏语音译,意指藏产手工毛织品)的制作。

阿佳格桑(左)和次仁片多(右)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蒋乐来 摄

阿佳格桑工坊内 

次仁片多这名腿部残疾的“00后”女孩如今的手上功夫犹如行云流水,脸上总是带着笑意。家里只有母女两人,之前是乡里重点关注的高返贫风险的脱贫户。母女俩成日窝在家里,为了照顾女儿,母亲也不便外出。

2022年,上海援藏的江孜小组引入上海沙涓时装科技公司,与当地合作社一同探索氆氇产业帮扶。村里的妇女被带到上海学习更现代化的技艺,氆氇制作更高效地运转起来,质量效率和色彩样式都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有了稳定而充足的订单。工坊负责人格桑是冲在最前面坚持学习的那个,片多和妈妈也投身其中,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很长时间在工坊呆着,2024年家庭收入突破了5万元。

当地进入氆氇产业的阿佳(藏语称年长女性)越来越多,仅在阿佳格桑工坊里,利用羊绒制作氆氇、玩偶、织毯等产品的当地妇女就有19人。江热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巴桑说,产业的发展让当地“阿佳”们的家庭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看待妇女的方式有了不同。过去是男性外出,阿佳们在家照看老小,如今她们可能挣得更多。今年实行工资计件制之后,收入最高的阿佳一个月能拿到超过1万元。

“不是人等订单,而是订单等人。”巴桑表示。沙涓企业打通渠道后,氆氇订单雪花般飞来,更有大比例来自于日本、法国、阿根廷等其他国家。2023和2024年,江孜氆氇连续进入巴黎顶级时尚大展M&O展,格桑在遥远的法国面带笑容用“托切那”(藏语“谢谢”)应对着人们的“”。

2000多年历史的“氆氇”走向世界,改变农村妇女命运的同时,神秘的西藏面对世界揭下面纱。当上海的国际化资源涌进高原,氆氇对话巴黎,江孜青稞也作为烘焙原料助力中国斩获在德国举行的IBA世界面包锦标赛总冠军,援藏跨境旅游包机同样给日喀则带去了更多异域面孔。

青藏高原,正向世界叙事。

从0到10000

沈佳梁站在一处山坡上,面前是如远山般绵延的万亩良田,绿油油的皆是高原藜麦。万亩之数,并非虚指。站在那里仍能看到近处大片的砂石土地,那本是藜麦田原本的样子。高原藜麦是萨迦县未有过的作物,如今却已是很多人的经济支柱。

万亩高原藜麦田

俯瞰之下,双目所及皆是从泥土里生长而出的援藏成果。在藏区特有的清澈蓝天下,广袤的田野赤裸裸地铺在眼前,是一种原始的震撼。我们每一个初次站在那的人都在感叹,沈佳梁则望着远处偶有沉默。作为援藏萨迦小组组长,他清楚地知道,眼前的一切,是他和他所代表的城市为这里铺开的“希望的田野”。

援藏干部像是创业者,这是真正的从0到1,或者应该说是从0到10000。高原藜麦是萨迦小组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新引入的作物。适配的自然条件和更高的经济价值,让他们成功地把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藜高科企业“拉上了船”。这不仅是促进当地增收的农业项目,还是突破种源创新的科研项目。

沈佳梁脑子里存着无数的数据,他随口就能清晰地算出一笔账:藜麦田的土地流转费是450元/亩,仅这一部分就为当地农民增收450万元。算上用工成本和农机租赁,在不考虑产量的情况下,当地增收就接近900万元。此外,藜麦平均产量约为400斤/亩,田间收购价约为10元/斤,是青稞的5倍左右。2024年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在未占用基本农田的情况下实现经济价值约3500万元。而今年下半年,徐汇区援藏投资的藜麦产业标准化厂房园区也将投用,当藜麦进一步制成终端产品,售价可以达到80元/斤。

库房内存储的藏红花种球

在萨迦“平地起高楼”的,还有藏红花。算不得常识的一件事是,藏红花对藏区百姓很重要,但藏区从来不产藏红花。这一知名作物早年由波斯地区进入中国,如今国内90%的藏红花产量来自上海崇明。

根据西藏相对干燥、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特点,萨迦小组引入了上海药材技术团队,想要种出真正的“藏”红花。从玻璃大棚开始试验全国首创的高原种植技术,如今扩展到薄膜大棚,并把技术无偿分享给当地群众,扩大种植规模。依然用数据说话,萨迦产藏红花的西红花苷含量达到14%,高于10%的国家标准。2023年藏红花项目亩产经济价值约25000元,藏红花球茎增值率达50%,超过崇明基地的30%。

沈佳梁说,产业援藏关键在于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上海的资源优势。当好中间的桥梁,把产业逻辑想明白。主抓农业,要走的就是高附加值路线。

“贫瘠”与否,取决于看待的角度。对于农牧民来说,脚下的泥土在长出新的希望。

人往“低处”走

到亚东县庞达村那天下了大雨,每个人的脚上都沾着泥泞,但一对年过花甲的藏族夫妇还是一个劲地把大家往家里让。

庞达村村民在家中

那是他们2022年搬进的新居,180平方米左右,两层小楼,藏式装修风格。他们原来住在海拔4800米左右的堆纳乡,在庞达村干部拉木措的形容里,那里总有风沙,尘土飞扬。常年的高海拔生活,导致农牧民的关节处都落下了病根。庞达村海拔不过2000米有余,村民搬下来后各种症状都有一定程度的减轻。

从2020年到2022年,近百户居民“下山”搬到这个边境上的小村。除了生活条件改善之外,他们可以做护林员、护边员,捡石头做当地特色石画,刺绣工艺同样发展成了极具特色的文创产品,援藏干部持续开发的边境游也带动了民宿的发展。2024年,庞达村的农牧民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万元,同比增长8.2%,村干部常挂在嘴上的话是:搬得出、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在这座小村里,有人注意到一处空地上出现了一台集装箱。如果打开箱门,会看见里面是各种蔬菜在模拟灯光和温度环境里,像坐摩天轮一样打转。那是来自墨泉生物的一台集装箱智能植物垂直工厂,所有环境条件都可以进行自动化控制,从而隔绝高原本身的不利条件。这将是当地新鲜蔬果供应困难的一种解法,产出效率可以达到同面积温室60-150倍。

新建的吉角村

同样从高海拔地区离开的,还有如今拉孜县吉角村的居民。过去,他们在海拔4900米左右的牧区居住,村子落在山阴,平均气温低于零下。硬件条件更是远远落后,水电供应都算是新鲜事物。2024年,他们搬到靠近县城中心位置援藏小组新建的吉角村,村民住着一排排联排小楼,房屋样式、瓷砖、地板、窗户都由村民自主选定,还装上了光伏取暖,援藏干部给每一户捐了一台大电视。

曾经那个甚至不需要建厕所的高原村落,如今没有人再烧牛粪,还有了物业、村委会、业委会“三驾马车”。一切都在向现代化靠拢,过去外出打工的村民不熟悉城市生活,只能走向偏远地区做工,现在有人在县城开起了藏餐馆、小酒馆、台球厅。“90后”的吉角村书记格桑加措说,大家做生意的头脑越来越好了,现在的吉角村人均收入是全乡最高的。

在上海对口支援的五县,类似的村庄还可以数出很多。切实地改善人居环境,对村民而言是最实在的事。吉角村的一位爷爷桑珠如今时常还会惦念牧区的情况,但他也说:“从没想过,下半生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卷”起来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里,来自上海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的援藏医生于德刚站在病床边,双手在病床上朗加的膝盖处比划着,解释手术内容。朗加黝黑的皮肤上已经有几道手术留下的刀疤,她的双腿曾有多处严重的关节疾病,生活无法自理。更沉重的打击是,今年1月的定日地震带走了一直以来照顾她的女儿。

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推进13个临床重点学科诊疗中心建设

于德刚说她聊起女儿就会流下泪来,但我们在的那天朗加还算平静。她的双腿完成了膝关节置换手术,接下来还在等待踝关节和髋关节的手术治疗。朗加每天会做一些康复训练,正在等待着能够真正自如行走的一天。

除了支援五县之外,上海市一级还有“组团式”医疗援藏和教育援藏两支队伍,分别进驻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和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在医院里,援藏队伍采取“以院包科”模式,由上海某家医院的医生对应日喀则市人民医院一个科室,推进着13个临床重点学科诊疗中心的建设。

骨科或许是所有科室中改变最大的一个。高原上的藏族群众受环境条件影响,大比例人群有着关节问题,创伤情况更是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困扰着他们的正常生活却长期得不到重视,上海带到日喀则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可以说能够创造“新生”。迄今为止,人民医院里关节置换手术已经做了超过260台,并且已经有本地医生能够基本独立完成手术。

不仅仅要输血,更要造血,真正带不走的医疗资源是本地培养起来的医生。援藏医生的“师带徒”模式不断提升着本地的诊疗能力,近三年来,师带徒共计144名,疑难病症跨省市的就诊比例从12.85%下降到了8.72%。于德刚身边还跟着一名1999年出生的当地医生普布扎西,如今他还只能打打下手,帮助病人做术后康复,但他也已把关节置换术作为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

师带徒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技术的传授,更是一种理念的熏陶。援藏医生希望影响当地的观念是,病例不要停留在个体,而要主动探索群体性的普遍规律。遇到稍有难度的病例,不能第一时间想着转诊,而要先尽己所能想办法,对接资源、提升能力。

援藏医生的话更直接——让医院“卷起来”,“别躺平”。如果真要选出一个最应该“卷”的事业,或许就是直接关乎生命健康的医疗事业。

王洋在萨迦县开设的口腔科

这样的理念在县级中心医院也在蔓延。萨迦县中心医院院长王洋在一栋空关了14年的楼里建起了县里的口腔科,就是关注高原普遍存在的龋齿等口腔问题。高原上对口腔卫生缺乏关注,一旦牙齿出现问题便采取简单粗暴的拔除方式。在萨迦县,援藏医生为全县青少年做了免费的窝沟封闭,在王洋的努力下每一个乡都建起了口腔科。正如沈佳梁所说:“我们要做的是帮你保住一颗牙,而不是拔掉一颗牙。”

主动发现病人,发现病症,进一步寻找解决方法,“卷起来”的医疗体系,才能高效地为高原筑起长期缺失的医疗卫生屏障。

雅布!

很多援藏干部可能都留着那张照片:照片里自己穿着外卖骑手的服装,在送完一份订单后向百姓了解民生需求,询问经营难点。

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联络组组长彭一浩说,带着援藏干部的标签去,未必能听到真实的想法,但穿上外卖员的服装接单出现,就像是论文考核的“双盲审”。除了送外卖之外,第十批援藏干部初到日喀则时还发放了4500余份问卷,用以了解当地情况和市民需求。在彭一浩看来,这些最开始的出发点,是他三年援藏工作中最喜欢的部分之一。

通过送外卖开展调研的援藏干部  “云端珠峰”微信公众号 图

这些画面的实质,是第十批援藏干部提出的“雅布工作法”。藏语说的“雅布”,是指藏族同胞对认同的人会用大拇指沾上白色糌粑,在他们身上点个指印,表达对朋友的真心称赞和点赞。这成了群众满意工作法的一种在地表达,也被彭一浩称为援藏工作的“精神主线”。

“非遗”走向国际,阿佳格桑去了太多从没去过的地方;产业援藏中,村民抱着丰收的藜麦站在田野中欢笑;易地搬迁后,舒适的房屋里村民对援藏干部饱含热情;病床之上,苦于身体久矣的患者平静地期待新的希望。三年援藏,能够看到一个个变化着的生命。

每个援藏干部谈起藏区群众都说“淳朴”,那是在最简单诚挚的感谢中感受到的,他们几乎都经历过脖子挂满哈达的时刻。江孜小组组长胡发炜说:“三年无怨无悔、问心无愧。”亚东小组组长李夏阳说:“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援藏始终是一茬一茬、一代一代接续书写的故事。第十批干部经历过疫情、洪灾、地震,也创造了真正的“藏”红花,建了一座天文台,还有人在深夜守候拍下星空下的珠峰。艰苦是援藏的基调,但“不能成为林妹妹式的援藏干部”。在思考和创造中做有趣的事,是援藏人能创造价值的根本。

7月底,第十一批援藏干部和人才将接过接力棒。就像藏红花种植的玻璃大棚是前人所建,第十一批同样会接续第十批的成果。这时不禁想起一场高原上的球赛——今年5月,第十批上海援藏力量的组织下,来自阿根廷萨尔塔省的青年足球队来到日喀则,和当地青少年开展了一场足球友谊赛。由于天气原因,那场比赛的比分最终定格在半场3:2。

阿根廷和日喀则青少年举行的足球友谊赛 新华社 图

下半场谁来踢、怎么踢、何时踢?青藏高原之上,很多故事都尚且留下了引子而已。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