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保险ABS暴增46%创历史新高!平安、大家、华泰、百年、国寿投、光大永明、民生通惠跻身“千亿俱乐部”具体怎么回事

   2025-07-17 06:07  发布时间: 11小时前   360
核心提示:  来源:观潮财经  ABS新蓝海,险资竞速破局。  近日,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登”)官网披露了7只保险公司资产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保险ABS)的登记动态,登记总规模达290亿。其中,2只是2025年6月登记,至此,2025上半年的保险ABS登记情况已全部出炉。

  来源:观潮财经

  ABS新蓝海,险资竞速破局。

  近日,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登”)官网披露了7只保险公司资产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保险ABS)的登记动态,登记总规模达290亿。其中,2只是2025年6月登记,至此,2025上半年的保险ABS登记情况已全部出炉。据观潮财经统计,截至2025年6月,仅2025上半年的登记总规模已达1800.96亿元,较2024年同期同比上升46.15%。

  2012年,原保监会启动保险ABS试点,历时近13年经历过四个大的发展阶段之后,截至2025年6月中保登注册/登记的保险ABS数量共计368只,总规模已达16019.53亿元。其定位从早期补充传统债权计划的辅助角色,逐步发展为存量资产盘活、服务实体经济、优化险资配置的关键工具。

  据观潮财经梳理,368只保险ABS中,共有20家公司。其中,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是平安资管,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在中保登登记/注册的保险ABS数量为54只,占行业比重14.7%;其总规模达2562.14亿元,行业占比16.0%。

  自2019年以来,保险ABS的注册/登记规模逐年上升,于2023年达到顶峰,2024年开始下降。而2025上半年的登记数量和规模均为历年同期最高水平。在政策监管改革、市场环境驱动的影响下,保险ABS的发展扩大未来可期。

  保险ABS:保险资产支持计划,是金融监管下的创新金融工具,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以基础资产现金流为偿付支持,面向合格投资者发行受益凭证。其核心是盘活存量资产、服务实体经济,同时为险资提供长期稳定收益。

  01

  上半年1800亿规模创历史峰值

  2025上半年,保险ABS市场一转2024年下降的颓势,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根据中保登登记数据统计,2025年1月至6月,保险ABS登记数量达到38只,登记总规模高达1800.96亿元。这一规模不仅远超2024年同期的1232.27亿元,同比大幅上升46.15%,也显著超越了2023年同期的1543亿元,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在数量方面,38只的登记量同样刷新了历史同期峰值,比2024年同期的35只增加了3只。

  从月度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保险ABS市场呈现高位运行态势。2025年1月以290亿元规模强势开局,5月更是达到单月峰值456.55亿元,成为上半年最亮眼的月份。虽然2月(124.81亿元)和6月规模(275亿元)相对较低,但整体来看各月规模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共同支撑了上半年的辉煌成绩。从数量上看,分布则相对均衡,基本在5-7只之间。

  将2025年上半年数据置于更长时间周期中观察(见下图),其增长势头更为清晰。

  从历年同期规模来看,尽管2025年登记规模最高的5月(456.55亿元)未超过历史最高的2022年1月(469.6亿元),但是其他月份的波动较2022年减小了很多,反映出保险ABS的规模正从“爆发”向“稳定”发展。

  从历年同期数量来看,2025年上半年每月登记数量的波动也显著下降,上半年登记数量为历史同期最高。相比于早期的“大单少量”,从2024年开始就显露出的保险ABS规模“碎片化”使这项业务更加趋于稳定。

  观察历年同期数据,观潮财经发现,2022年及之后有大量规模为50亿元的保险ABS发行,导致在登记制实施之后的4个上半年中,有3年的规模中位数为5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保险ABS的历年上半年平均值与中位数均是十分接近,整体趋势也基本一致。历年上半年规模平均值在经过2020年至2023年的持续增长之后,于2024年显著下降,随后在2025年回调,但仍未超过前高。

  02

  格局重构:千亿巨头洗牌与新势力突围

  据观潮财经统计,截至2025年6月30日,保险ABS注册/登记规模达“千亿级”的公司共有7家,分别为:平安资管、光大永明资产、大家资产、华泰资管、国寿投资、民生通惠资管、百年资管,占20家发行保险ABS公司的35%。这7家头部公司发行保险ABS总规模达11748.09亿元,占行业总规模的73%。市场呈现“倒金字塔”形结构。

  (截至2025年6月30日,各机构历年登记总规模)

  上图可见,从历年数据加总情况来看,平安资管以2562.14亿元的规模(行业占比16.0%)和54只数量(行业占比14.7%)遥遥领先于同行,是唯一一家规模达到两千亿以上的保险资管公司。

  但单从2025上半年数据来看,登记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公司是光大永明资产,其在2025上半年规模为450.5亿元,占2025上半年总规模的25%;其登记数量为7只,占2025上半年登记数量的18.4%。

  (各机构2025上半年登记情况)

  从规模上来看,作为传统龙头的平安资管2025年上半年的规模(210亿元)仅次于第一光大永明资产和第二大家资产(270亿元),排名第三。从数量上来看,平安资管同样排名第三,第二则是民生通惠资管(6只)。

  (注:2025年数据只统计上半年,其余年份均为全年)

  观察“千亿级”规模的保险资管公司历年数据后我们发现,2020年至2021年间,平安资管的规模远超于其他公司,2021年其规模达到历史最高(808.37亿元),在早期坐稳了保险ABS领域龙头。

  但是随后2022开始,平安资管的规模逐年减少,而其余6家公司在2020到2023年间整体呈现上升态势。2023年,七家头部公司规模最为集中,平安资管的规模(363.43亿元)被多家公司(光大永明资产、华泰资管、民生通惠资管、百年资管)反超。保险ABS头部公司呈现分散——聚合——再分散的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5上半年领跑的光大永明资产、规模第二的大家资产以及数量第二的民生通惠资管这三家头部公司2020年ABS尚未起步。2021年12月,大家资产发行了首只保险ABS,规模50亿元。

  这一轮“新兴势力”的崛起,深刻反映了保险ABS市场从“单极垄断”向“多极竞合”的格局重构。光大永明、大家资产等后发机构实现弯道超车,而传统龙头平安资管虽暂时退居第三,但其54只产品的存量规模(2562.14亿元)仍占市场总量16.0%,印证了保险ABS行业“规模存量看龙头、增量看新锐”的双轨特征。

  03

  政策迭代:13年制度变革驱动万亿市场崛起

  尽管近年才展现出如火如荼之势,事实上保险业ABS的发端很早。

  2012年10月,随着原保监会发布的《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首次规定,保险资金可投资于保险资管公司发行的“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将其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并列列为险资可配置的金融产品,拉开了保险行业试点ABS的帷幕。

  据原保监会介绍,自2012年资产支持计划试点至2015年9月份,有9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试点发起设立了22单资产支持计划,总规模812.22亿元。

  保险ABS发展的四个阶段

  1.试点探索期(2012-2015年)

  · 政策起点:2012年原保监会启动ABS试点,初期9家保险资管公司设立22单产品,规模仅812.22亿元,底层资产集中于租赁债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低风险领域。

  · 特征:审批严格、周期长,年均发行不足5单,定位为“小众工具”。

  2.规范发展期(2015-2019年)

  · 制度奠基:2015年《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明确业务规范,但发行效率仍低(2016-2019年年均发行约6单)。

  · 规模瓶颈:至2019年累计规模仅约1000亿元,不足全市场ABS规模的1.5%。

  3.效率突破期(2019-2021年)

  · 规模爆发式增长(2021年登记规模首破1500亿元)。

  · 资产扩容:基础资产从租赁债权扩展至保理、消费金融、供应链等。

  4.多元爆发期(2022至今)

  · 交易所破冰:2023年国寿、泰康等5家头部保险资管获准开展交易所ABS业务,角色从“投资者”升级为“管理人+投资者”。

  · 规模跃升:2023年登记规模达4595.74亿元(93只)。2025年上半年达1800.96亿元(38只),同比增46%。

  2015年,《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标志着保险ABS业务从试点探索转向规范发展的关键跨越。该办法规范了关于保险ABS的业务规则、业务运作效率,为日后的保险ABS的大规模扩张奠定了合规基石,使保险ABS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据观潮财经统计,《资产支持计划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后,原保监会在4年内一共核准了18只保险ABS的发行,涉及12家公司。彼时,受监管政策以及保险资管市场的特点等因素影响,保险ABS一直处于发展较慢、规模较小的状态。

  而原银保监会在2019年6月发布的《关于资产支持计划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了对保险资产管理机构首单之后发行的资产支持计划实行注册制管理,并由中保登进行具体办理。

  据观潮财经统计,在注册制实行的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内,中保登显示共有54只保险ABS注册成功,涉及8家公司。在更短的时间里,保险ABS注册制(2019年8月-2021年10月)的注册数量较核准制(2015年11月-2018年3月)的获批数量增加了36只,同比提升了200%,实现了跨阶段的扩张。

  2021年9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资产支持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登记有关事项的通知》,该通知声明:将资产支持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由注册制改为登记制。自此以后,保险ABS的发行从注册制变为了现在的登记制。

  登记制的上线再次推动了保险ABS的扩张。

  据观潮财经统计,2021年10月,第一只以登记制发行的保险ABS落地,往后3个月内登记了15只保险ABS,登记数量占2021年总注册/登记数量(37只)的40.5%,登记总规模达702.86亿元,占2021年总注册/登记规模(1562.4亿元)的45%。直到2023年,保险ABS一直处于数量稳定上升,规模稳定扩大的趋势。

(注:2021年部分为登记制,数据来源:中保登)

  分析可知,保险ABS的规模从2019年的115.01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4595.74亿元,4年增长近40倍。政策制度的不断优化,发行制度的两次变革大大提升了效率。2024年保险ABS发行规模小幅回调,下降至4187.36亿元,较2023年下降了8.9%。但2024年保险ABS的发行数量首次破百,实现了在数量方面5年的持续上升。

  截至2025年6月30日,保险ABS共注册/登记的产品数量达368只,总规模超1.6万亿。

  保险ABS的爆发绝非偶然,其本质是政策效率(登记制改革)、市场压力(资产荒)、能力进化(投行化转型)共同催化的结果。当金融工具与时代命题共振,创新便有了方向。保险ABS的崛起,既是险资在低利率寒夜中点燃的火把,也是中国经济从“增量扩张”迈向“存量活化”的金融注脚——它既照亮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暗礁,也温热了自身收益的漫漫长路。

  但未来若要持续领跑,需在三个方向突破:资产端:深耕绿色能源、数据资产等新赛道,构建差异化壁垒;风控端:借力AI与区块链破解非标估值难题,提升资产信用识别能力;生态端:通过跨境ABS、REITs联动拓展配置边界,打造“全球资产证券化”枢纽。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