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头顶突然少了一块硬币大的头发,像被剃过一样,还能长回来吗?”在医院的皮肤科门诊,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能听到。
“鬼剃头”在医学上称为斑秃,是最常见的脱发类型之一。据《中国斑秃诊疗指南(2019)》数据显示,中国斑秃患病率约为0.27%,这意味着每300多人中就有1人受其困扰。这种“秃如其来”背后隐藏着免疫系统的攻击,而科学应对能让大多数人重新拥有健康的毛发。
让我们先来认识下什么是斑秃?为什么会得斑秃?面对斑秃,如何做好预防和治疗?
一、斑秃的科学概念
很多人把斑秃归咎于“惊吓”或“风水”,但现代医学早已明确,斑秃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简单来说,免疫系统误将毛囊当成“外来入侵者”并进行攻击,导致毛囊停止生长毛发进而脱落,其是一种炎症性非瘢痕性脱发,多见于头皮,部分患者可能影响眉毛、睫毛、胡须等,多数患者脱发区域可在6-12个月内自然再生。虽大多没有自觉症状,但会对外貌、社交等造成不良影响,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心理压力。
二、为什么会得斑秃
斑秃病因尚不完全明确,遗传易感性、内分泌紊乱、感染、免疫功能失调或其他内脏疾病可能与之相关,约1/3的患者有家族史,若直系亲属患病,发病风险会显著升高。
目前研究认为,斑秃可能与情绪应激有关,如突发事件引起的焦虑恐惧、学习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等精神心理因素会使病情加重或反复。此外我们发现20%的患者合并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10%左右伴有甲状腺疾病(如桥本氏甲状腺炎)。
三、斑秃的不同面貌
斑秃通常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脱发区,边界清晰,皮肤光滑,不红不肿,多数人毫无感觉,往往是被他人发现。但它的“战斗力”远不止于此:
1、多发斑片型:最常见,可单发或多发,小如硬币,大至手掌,严重时相互融合成网状。
2、弥漫型:短期内大量脱发,1-3个月内头发可能掉剩至稀疏几根,让患者极度恐慌。
3、带状型:沿耳朵上方至后脑勺形成“脱发带”,俗称“匐行性斑秃”,治疗难度较大。
4、全秃/普秃:前者指全部头发脱落,后者涉及眉毛、睫毛、胡须甚至全身汗毛,约5%-8%的患者会发展至此阶段。
四、治疗方案
一般处理:避免精神紧张,缓解压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充足的睡眠,均衡饮食。
并不是所有的斑秃患者都需要治疗,约有30%-50%首次发生、脱发面积较小,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或自愈。如果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就需要及时治疗。
1、轻症患者(脱发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