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Keep聚焦AI战略半年即盈利,核心业务模型被重构头条热点

   2025-07-22 16:07  发布时间: 6小时前   203
核心提示:  2025年7月21日,Keep发布了盈利预期公告。  公告称,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6个月内,公司录得亏损约人民币3,600万元,比上一年度同期的1.63亿元大幅收窄78%;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6个月内,经调整净利润净额约1000万元,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公告发出后,港股

  2025年7月21日,Keep发布了盈利预期公告。

  公告称,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6个月内,公司录得亏损约人民币3,600万元,比上一年度同期的1.63亿元大幅收窄78%;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6个月内,经调整净利润净额约1000万元,盈利能力显著改善。

  公告发出后,港股逆势拉升涨近5%,报5.9港元,成交额超1000万。诚然,这份报表数字的积极变化,其深层意义远不止于账面的盈亏改善本身和短期的资本市场反馈;它更是一个关键的信号,昭示着在坚定推动“All in AI”这一重大战略转身后,短短时间内Keep的核心业务模型便初步展现出被高效重构并且逐步走通的迹象。

  一、技术成为增长杠杆

  今年2月,王宁宣布Keep要“All in AI”,曾引发市场不小的震动。

  仅依靠商业常识判断,类似这种激进的战略调整往往难以绕过一个阶段性的“阵痛期”,巨额的研发投入、组织的磨合动荡、商业路径的重新摸索,每一项都可能成为短期内侵蚀利润的“失血点”。今年3月公布的2024年亏损扩大也验证了这一点。

  但令人惊喜的是,Keep没有陷入业绩洼地,其核心财务指标反而呈现加速修复的态势——毛利率提升、亏损大幅收窄。

  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构成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商业谜题:在通常预示着业绩承压的战略转型“高危期”,为何Keep能够逆势上行?其深层驱动逻辑又是什么?

  从公告内容来看,公司盈利能力改善状况主要得益于:聚焦调优业务结构及收入质量,实现毛利率提升,叠加AI技术赋能,稳步提高经营效率和组织人效,降低经营费用。

  具体来看,其实就是Keep APP的AI智能化以及公司自有品牌健身产品更加受到用户认可。而这一切得益于Keep能够将技术投入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增长杠杆。

  其中,AI技术的快速迭代,是重中之重。

  2025年3月,Keep推出了运动健康垂直领域的专属模型.ai,作为业内首个垂类专属AI模型,.ai是基于4亿用户及其庞大的运动数据训练而来的,专为用户量身定制运动方案。

  基于此模型,Keep同步上线了首个通用AI教练卡卡(Kaka),可基于用户的运动诉求定制训练计划和方案。今年5月,Keep还上线了AI教练新版本,不仅从文字交互提升到语音控制、图像识别等多模态能力,还能为用户提供生成运动方案、运动数据记录、饮食记录及评价等功能,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全方位教练。

  如果说AI教练卡卡是Keep重塑软件体验的神经中枢,那么其在智能硬件赛道上的持续拓展,则加固了连接虚拟与现实的关键物理入口。这为盈利改善提供了另一个重要支撑——硬件已从单纯的收入补充,进化为驱动用户留存、数据沉淀及场景渗透的核心基础设施。

  比如,公司推出的Keep Watch Pilot 1正是这一战略的典型缩影。这款产品既能够通过内置的课程安排,让用户随时随地开跑;又能在跑步过程中,为用户提供专业指导;还能在跑步后,为用户提供拉伸教学以及跑步数据分析,有助于提升用户长期运动表现。

  更重要的是,这款产品能够实现对小白用户到运动大神的全覆盖。今年5月,Keep智能运动手表品牌大使贾俄仁加夺得兰州马拉松国内男子组第一,同时刷新了兰马国内运动员最佳成绩,彼时其佩戴的正是贾俄仁加联名款Keep Watch Pilot 1。

  换句话说,基于不同用户的特点给予个性化训练内容正是Keep硬件设备的核心特点与优势。这种能够不断复用的能力也注定了Keep的硬件设备业务不需要依靠某个单品,而是通过场景破圈触达更多用户,这也是Keep近年来从之前的瑜伽、力量训练拓展到游泳、羽毛球、登山等更多运动领域的原因。

  当技术投入从财务报表的“成本项”蜕变为用户体验的“增强项”,盈利能力提升便是水到渠成。

  二、如何看待当下的Keep?

  自从Keep宣布要“All in AI”之后,市场上不同的声音并存。

  有人忧虑着当下的盈利问题与行业竞争压力;有人则窥见的是运动健康产业智能化重构的星辰大海。这两种视角并非简单的对立,毕竟,Keep的确选择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

  但机构普遍认可Keep全面拥抱AI的做法,、、国泰君安、均在研报中表示了对其后续发展的看好。

  其底层逻辑在于Keep从一个单纯的工具类互联网APP转变成了AI应用,这种估值锚点的迁移,与市场对垂直领域AI应用标杆企业的定价逻辑一脉相承。

  美图公司的发展轨迹为此提供了参照。自2023年推出自研的奇想大模型,美图旗下的影像与设计产品有了坚实的AI技术底座,让用户能够实现“一句话搞定影响生产力”。业绩直观地反映了其产品迭代成绩,2024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3.93%、113%,2025年涨幅约288%。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多邻国身上。依托AI实现教育内容快速生成,叠加高度个性化、有趣的学习体验,多邻国的全球月活用户突破1.3亿,日活用户突破4660万。2024年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41%、456%,市值一度突破240亿美元。

  Keep当前的估值困境与美图、多邻国转型初期的状态高度同构——技术投入已转化为产品形态,但尚未触发商业价值的链式反应。

  这种“临界点”的延迟,源于运动健康领域的两重特殊性:其一,用户行为改变需要更强的动机牵引;其二,服务效果依赖硬件与数据的深度耦合。而目前正在孕育的变量,正推动这一临界点加速到来。

  宏观层面,2025年3月,国家卫健委提出要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在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明确要求:到2026年实现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肥胖率年均增幅下降10%。这一政策绝非简单口号,其背后是成人超重或肥胖比例超50%、青少年超重或肥胖比例超20%的现实压力。

  由此来看,运动健身已经从个人健康意识觉醒的派生需求上升国家战略层面的必要举措,这意味着Keep的AI健康管理服务正从“可选消费”升级为“必选消费”,数以亿计的超重或肥胖人群都会进入潜在用户池。

  从更微观的层面来看,传统健身行业的核心瓶颈在于专业教练产能的稀缺性。人工教练需数年训练才能覆盖3-5个运动品类,而Keep的AIGC引擎正在彻底重构这一逻辑。目前,Keep推出的5000多节课程中,AI生成内容课程占比近15%,新推出的、和等海外APP中,内容几乎完全由AI技术生成。

  更重要的是,AI Coach彻底重构了收入形成的底层逻辑——将商业模式从“内容商品化”推向“服务体验化”。

  在过去十年中,Keep的核心收入始终受困于“内容工具”的价值定位:用户付费动机高度依赖课程库的访问权限,而互联网海量免费教程的挤压,使得专业内容溢价空间极为有限。即便叠加明星教练IP或专业认证标签,会员客单价仍长期徘徊在20元左右。

  AI Coach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动作识别、数据反馈构建动态服务闭环,并依靠多模态交互模拟线下私教的“情绪按摩”功能,弥补线上平台长期缺失的情感价值。可以说,用户支付的不仅是课程,更包含饮食记录、体测分析、计划调整乃至情感联结的整合服务包。这也是公司管理层在2024年业绩电话会上表示AI带来ARPU值10倍以上增长空间的底气所在。

  届时,Keep终将迎来用户基数与ARPU的共振时刻。

  三、结语

  政策东风撬动的增量需求,与AI重构的千人千面服务能力,正在形成前所未有的催化能量。随着Keep的AI技术持续提升,用户体验逐渐从“被动坚持”转向“主动依赖”,商业势能将突破线性增长的桎梏——如同多邻国用AI击穿语言学习壁垒后,全球用户市场的陡峭增长曲线。

  或许,这才是中国运动健身行业迎来真正爆发的时刻。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