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簇从浙江湖州破土而出的思想火种,廿载间已燃成燎原之势,映亮中国,更照向世界。
20年来,湖州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生态修复为起点,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民生—治理”协同发展的绿色转型之路。从矿山复绿到河长制,从竹林碳汇交易到绿色金融创新,湖州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对立的,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更重要的是,这些制度经验不仅重塑了一座城市的命运,也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样本。
澎湃新闻(www..cn)专题报道分为上、下篇。上篇聚焦湖州本土的生态修复、产业跃迁、民生改善与治理创新,讲述一座城市如何用制度与行动实现绿色转型;下篇则进一步拓宽视野,呈现湖州经验如何通过制度创新走向国际,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参考模板。
从地方实践到世界意义,从理念破土到制度成林,湖州的20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也是全球绿色未来的启示录。
让我们先回到故事的起点,湖州安吉余村。
2025年夏日的早晨,村落被竹林的清香唤醒。村口那块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前,已有早起的游客们在拍照留念。白墙黛瓦的民宿,咖啡馆点缀于竹林间,远处是连绵青山。
“快尝尝今年的新茶!”村民潘春林热情地端出一壶安吉白茶。清冽的茶香和茶水的热气袅袅间,能看清茶杯底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字样。
安吉余村。本文配图除注明外均为湖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调研时提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朴素却深远的话,成为“两山”理念的起点,也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
而此刻的潘春林,早已不是当年在矿山工作的拖拉机手。他的春林山庄是余村第一家农家乐,已经经营了20年,去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整个余村,去年共有122万游客到访,旅游总收入近5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7.4万元。
更深远的变化发生在湖州全域。20年间,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湖州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全面关停粗放型矿山企业,336座矿山中97%完成复绿,废弃矿坑变身生态公园;首创“河长制”,实现入太湖的水质连续17年保持在Ш类及以上;拒绝760多个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实现产业绿色转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出全国首单竹林碳汇收益权债券,绿色贷款占比超30%。
湖州用20年的实践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份以制度创新为脉络、以生态修复为起点的中国方案,既重塑了山川湖海的肌理,也重构了人与自然共生的逻辑。
浙北小城的绿色觉醒
余村曾是安吉最大的石灰岩开采区,矿山是村里支柱产业和老百姓主要收入来源。
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村里依靠炸山开矿和经营水泥厂,一度成为安吉县首富村,集体收入最高达300万元。“卖石头”虽给余村带来了短暂的经济繁荣,但也留下满目疮痍的环境问题。山体破坏,水土流失、河水污染、粉尘漫天。
开矿山的20年,也是事故频发的20年。每天矿上大大小小炸几百炮,炸飞的石头从不长眼,开山炸死人、石头压伤人的事故也不断发生。
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记得,小时候,村里流行着一首打油诗,“大炮一声震天响,黑烟灰尘雾茫茫。翠竹绿叶变颜色,白衣晒成黄衣裳”。“大家都明白,这赚来的钱都是以命相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汪玉成说,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余村痛定思痛,毅然作出抉择——摒弃“矿山经济”,实施封山护水,先后关停3家矿山和1家水泥厂,推动全村环境整治,同时开始尝试发展家庭工业和乡村旅游。
安吉余村。
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矛盾随之而来。矿区工厂的关停,让余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断崖式锐减,2004年仅20多万元。且乡村旅游等一时难以见效,致使村集体经济收支倒挂,村民收入锐减,生活水平大不如前。那时,质疑声如排山倒海:“出路到底在哪里?”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余村考察调研。他表示,余村关停矿山、水泥厂是高明之举,并在这里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番话语重心长,不仅打开了余村人的眼界,真正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也给了全村上下莫大的信心和动力。打消犹疑的余村也步入了绿色发展的“快车道”,一边整治环境,一边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为何“两山”在此生根?
“两山”理念诞生在湖州,不是偶然。
纺织和建材曾是湖州的两大传统支柱产业,尤其是建材业。湖州的石灰岩品质优良,是长三角建筑石料的主要供应基地,上海的建筑石材约有一半是湖州通过长湖申航道运过去的。最多时,全市分布在各区县的大大小小矿山企业有868家。然而,经年累月的开采,让这片曾经的“江南清丽地”尘土漫天、青山破损、河道淤积。
2003年浙江省委提出“八八战略”,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2003年,深受发展困惑的湖州在全省率先提出“创建生态市”的目标,首要动作就是整改关停矿山等污染企业——安吉余村矿区就在其中,“两山”理念与湖州的结缘由此埋下了伏笔。
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为正在困惑中艰难探索的湖州指明了未来方向。
湖州市吴兴区村景。
“回望20年,湖州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5—2015年,率先探索实践阶段,逐步走上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015—2020年,主动聚焦拓展阶段,更深刻认识‘两山’理念诞生地这一金字招牌所具有的真理力量和时代价值,推动各项工作向‘两山’主题聚焦,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标识度的改革成果;2020年以后,全量提升阶段,锚定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这一核心目标,扬长补短、全量提升。”湖州市委改革办(生态文明办)副主任杜尉栋向澎湃新闻表示。
20年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从640亿元增长到4213.4亿元,年均增速10.4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从15375元和7288元增长到77551元和50797元,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53,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走出了一条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绿满生金、以绿惠民的生态文明实践之路。
矿坑涅槃,炼就文旅“黄金”
2025年暑假,湖州龙之梦乐园酒店的2万余间客房每天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的亲子度假客群。
龙之梦“圆梦潭”。
十年前,上海长峰集团董事长童锦泉在湖州市长兴县实地踏勘陈湾废弃矿山修复整治区时,当即被石灰石岩壁和废矿坑形成的一潭清水打动了。最终,他选择在此投资251亿元打造集酒店、古镇、动物园和马戏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旅游项目——龙之梦乐园。如今,龙之梦已成为长三角文旅产业龙头企业,曾经的矿坑经保护性开发,摇身一变为碧水盈盈的“圆梦潭”,被唤作湖州版“小冰岛”。
“把废弃矿山变成‘绿水青山’的工作,长兴持续在做。如今站在‘圆梦潭’岸边,可以看到太湖水、湿地水与矿坑水互相映衬,弁山与矿坑崖壁相映成趣的‘三水一崖’独特景观。”长兴县太湖图影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副主任陈鹏告诉澎湃新闻。
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开元森泊度假乐园内的三秋叶矿坑露营基地,也经历了相似的大变身。酒店范围内的一处废弃采矿区被改造为露营区,四周壮观的岩石壁记录着这里曾发生的一切。
这一切的背后,是湖州多年来在绿色矿山建设上的不懈努力。2005年12月,湖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绿色矿山建设,经过多年探索,走出了一条“两山引领、政府主导,生态集聚、科学布局,标准先行、全域推进,矿地融合、产业衔接”特色鲜明的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矿业新路子。 全市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100%,被自然资源部确定为浙江省唯一的全国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整体规划布局上,湖州迭代形成了全面提升绿色矿山建设水平、全面优化矿业布局结构、全面推进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等详细规定。
为了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湖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创建绿色矿山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五化标准”。同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从紧从严依法规范管理矿产资源十条规定》等多个规范性文件,并每年召开全市矿山企业管理工作会议,形成了良好的推进机制。截至目前,湖州已完成废弃矿山治理336座,省级示范工程43个,累计治理复绿1.9万余亩,复垦耕地2.8万亩,开发可建设利用土地3.5万余亩。
依托湖州的好山好水好风景,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去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512亿元,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美丽经济方面,湖州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民宿酒店、网红打卡等富民经济,涌现出德清“洋家乐”、长兴“上海村”、安吉“亲子游”等一批享誉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特色乡村旅游集聚区。在全国率先建立“两山合作社”标准化运营机制和强村公司运营体系,累计策划项目250余个,带动社会投资近200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6亿元。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乡村旅游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15%。
安吉县文旅项目。
今年刚刚公布的《全国县域旅游研究报告2025》显示,全国1866个县域中,湖州下辖安吉县连续7年位居榜首,长兴县列第二,德清县位列第四。
湖州三县在全国绿色发展评估中名列前茅,这不仅是对湖州过去二十年绿色转型工作的肯定,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不断深化制度创新,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湖州正逐步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城市。无论是从废弃矿山到文旅胜地的华丽转身,还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湖州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产业“拒”“争”辩证法
在“两山”理念引领下,湖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不断提升。在湖州,产业升级从来不是简单的“关停并转”,而是充满“拒”与“争”的辩证法——面对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湖州以最严标准把关;而对绿色环保产业,则以最大诚意争取。
湖州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所在地,曾经也是一座废弃的矿山,如今被打造得山水相依、环境宜人。工作人员陈丽君至今记得,不久前一个承诺年营收超10亿元的项目曾主动提出落户园区,但经过严格审核,项目方未能通过环保评估,园区最终选择婉拒。“招商不能只算经济账,生态门槛绝对不能降。”她告诉澎湃新闻,该园区十几年来已先后婉拒百余个未达到环保标准的工业项目。
数据显示,近20年湖州先后对15个传统行业开展专项整治,累计关停“小散乱”企业3000余家,整治提升2800余家,并累计拒收760多个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为绿色产业腾出空间。拒绝污染的同时,湖州对绿色产业则展现出“争”的魄力。
“20多年前,埭溪是吴兴区最穷的乡镇,镇政府连电话费都交不起。”湖州市吴兴区埭溪镇副镇长吴霜说,曾经粉尘弥漫的贫困镇,成功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如今成为花香四溢的美妆小镇。澎湃新闻了解到,美妆小镇已成为全国三大化妆品产业集聚中心之一,集聚约300家化妆品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企业,去年总产值达到109.18亿元,较上年增长27%,成为湖州区域特色经济的一匹“黑马”。
美妆小镇。
2005年,埭溪陆续关停全镇30座矿山,修复生态、美化环境的同时,盘活大量矿地,开建老虎潭水库,发展工业园区。次年,知名化妆品牌珀莱雅落户,随着一家家美妆企业入驻,以前的山旮旯变成了“聚宝盆”。“化妆品生产对水质要求很高,埭溪老虎潭水库水质达到国家一类标准,为产品品质提供了基础。”珀莱雅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王亚男告诉澎湃新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公司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包装设计到使用和废弃处理等各个环节,都遵循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以绿色美妆践行“两山”理念。
今年7月,全球首个高标准、大规模、全链路集成的虚拟影视生产基地——博采AI虚拟影视基地在湖州德清正式运营。这意味着,德清在继“无中生有”培育出地理信息小镇后,再次布局出全新的影视产业。
近20年来,湖州大力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智能物流装备、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从2005年到2024年,湖州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39.9亿元跃升至1336.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从30家增加到2048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在近20年间下降了约48%。
湖州自然景观。
正如湖州市委书记陈浩所说,“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湖州才能突破重围、破茧成蝶”。湖州的二十年实践,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绿色蝶变,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它用制度创新、生态修复、产业跃迁、民生改善的“四维闭环”,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当安吉的竹海随风起伏,当太湖水映照出清朗天空,湖州的故事,向世界传递着一个确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最坚实的发展底座,也是最动人的未来图景。
湖州如何将这一经验提炼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为全球发展提供东方智慧?这是“两山”理念的下一个命题,也是湖州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