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麓,托木尔峰雪水滔滔;戈壁绿洲,石榴籽故事绵长。今年7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跨越万里奔赴新疆拜城,亲身踏足这片“石泉湿美”的土地,深入探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从热闹的民俗巴扎至静谧的千年石窟,从温馨的社区小院到现代化的产业园区,一幅产业共兴、文旅共融、社区共治、教育共育的民族团结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实践团队合影
一、产业赋能:戈壁滩上结出“共富果”
在拜城这片热土上,产业振兴犹如一条坚韧的纽带,紧紧联结着各族群众的命运。得益于天山南麓五河贯穿的肥沃水土,农业是拜城的重要产业,也是特色产业。哲学学院实践团队重点调研了拜城的农业公司、涉农企业和乡镇一级的农业合作社组织。除此之外,团队重点调研了代表性的乡镇民营企业——新疆秀美绮丽商贸服务有限公司,为各族村民在农业收入之外提供了家门口的增收就业机会。
以新疆天玉种业公司为代表的科技农业,为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以公司培育的“新冬59号”小麦种子为例,该品种小麦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创造了亩产831.03公斤的高产纪录,较2022年全国小麦平均亩产高出几倍,显著带动了1100万亩农田的增产。企业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年投3000万元助力受灾家庭重建,连续十五年资助贫困大学生,确保科技成果惠及各族人民。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教育基地,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察尔齐镇联合社农业合作联社汲取东部地区经验,结合本地特色,开创独特发展模式,为全镇13个村69个村民小组各方架起“连心桥”。察尔齐镇创新“党支部+企业+联合社合作联社+农户”模式,打造中药材加工园,使得黄芪等中药材第一次在拜城的土地上生根,打造了当地的特色药材产业。该园区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村民人均月收入超3500元。联合社更设立教育激励基金,为262名学子发放助学金58.3万元。
坚持产业驱动,为各族村民铺就增收致富的“幸福路”。新疆秀美绮丽商贸服务有限公司,着力发挥本土优势,从小作坊逐渐发展为全县最大的服装制造企业,吸纳了80多名员工。他们的产品从消防服到精美服饰,从校服到床上用品,产品品类多样,在市场上打响了自己的“古丽库勒”(维吾尔语音译“巧手”)品牌。
实践团队在察尔齐镇联合社调研
二、文旅共融:千年文明绽放“团结花”
丝路古城拜城位于天山脚下,见证了千年历史沧桑变化,悠久灿烂的人文古迹与鬼斧神工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这块“石泉湿美”的神奇宝地。“石”是开凿于1700多年前的世界文化遗产——克孜尔石窟;“泉”是水火交融的烈焰泉等戈壁温泉;“湿”是康其湿地、亚曼苏湿地等延绵近百公里的广阔湿地资源;“美”是乌孙古道、克孜尔红石林等美景,是拜城油鸡、赛里木酸奶等美食。拜城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资源,书写着旅游促“三交”的新篇章。
来到克孜尔石窟的山脚下,哲院学子立即被鸠摩罗什的沉思神情带回了千年之前。在比敦煌早260年的克孜尔石窟,壁画中飞天舞姿融合印度与中原风格。红石林雅丹丹霞地貌景区内,瑰丽奇特的地貌令人叹为观止,昔日的牧民如今变身导游,引领游客探索这片神奇之地。红石林与烈焰泉,一山一水,相得益彰,它们不仅展现了新疆的豪迈与柔情,更让驻足者由衷感叹:“这自然奇观,无疑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璀璨瑰宝。”在老虎台乡,全国唯一在编民兵骑兵连迎风战雪,为国家安全和各族群众的平安幸福驻守60年。马背宣讲队穿梭雪山,将党的政策唱进牧民帐篷。
实践团队在骑兵连连史馆前
三、社区共治:石榴籽家园飘出“百家饭香”
在拜城,互嵌式社区环境的建设在不断推进。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紧密相连,彼此扶持,共同编织出一幕幕民族团结的温馨篇章。这是拜城各族群众从“邻里”变“亲人”的缩影,共治共享的温情故事在拜城遍地生根。
在大桥乡“石榴籽小院家园”,卢金香照料邻居吾古兰木的故事传为佳话。一句“你就是我的阿依先木(维吾尔语音译,‘月亮般的朋友’)”,成为民族团结最温暖的注脚。在米吉克乡团结村、托克逊乡阿娜克孜兰干村,推行空间、经济、文化、社会、心理全方位互嵌。阿娜克孜兰干村专门设置了化解纠纷矛盾的茶室,一杯热茶解纠纷、暖人心,成为基层治理的宝贵实践经验。
实践团队参访“石榴籽家园小院”
四、教育共育:青少年宫飞出“同一个梦想”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少年的教育是基石,是关键,是未来的希望。从小村庄里的国学文化课堂,到青少年宫丰富的文化课程,从温拜两地的青少年研学活动,到民俗文化“大巴扎”大巴扎上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的热情,教育如同纽带,串联起历史认知与情感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春旋律在拜城县每一个角落回响。
此次调研正逢拜城县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俗文化“大巴扎”活动(“巴扎”即“集市、农贸市场”)。拜城县喀河公园的“大巴扎”内,美食飘香、艺术品琳琅满目、表演精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图景。孩子们手捧着瓯绣扇面,围坐在温州非遗传承大姐姐面前专心致志地学习。姑娘舞月向我们动情地说道:“我热爱舞蹈,也热爱中国文化,作为一名青年人特别希望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为祖国发光发热”。拜城与温州共同打造“榕杨”品牌,让成百上千的当地孩子参与到温州研学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眼界得以拓宽,知识得以增长,更深刻体会到了祖国的辽阔疆域与繁荣昌盛。孩子们在日记里写道:“原来课本上的‘江南’真的有小桥流水,而我的家乡有天山的雪松。”实践团队走进拜城县青少年宫,走进红旗村的暑期课堂,漫步在孩子们玩耍的公园,逛着烟火气十足的大小巴扎、小街巷,那里的孩子们热情地与我们打招呼,亲切交流。孩子们的纯真与阳光令人难以忘怀,他们如同希望的种子,播撒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让交往交融的大树愈发枝繁叶茂,民族团结与共同富裕的花朵,定将在未来绽放得更加绚烂夺目。
孩子们在“大巴扎”上学习瓯绣
结语:共绘同心圆,续写山海情
自新疆秀美绮丽商贸服务有限公司故乐库利合作社绣娘灵巧指尖,至骑兵连雪原巡逻马蹄轻扬之处;由青少年宫孩童稚嫩画笔勾勒的“中华民族一家亲”,至石榴籽家园村民洋溢着的淳朴笑容——拜城的故事宛若石榴花开:产业乃滋养硕果之枝干,文旅犹舒展花瓣之姿容,社区若联结籽粒之筋膜,教育则是深植大地之根系。当四者交融共生,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树便在天山南麓岁岁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