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夜读|不如见一面,哪怕只一眼刷爆头条

   2025-09-13 01:09  发布时间: 4小时前   196
核心提示:和队友去大连前,相识不下十年的沈阳文友子聿对我说,姐,你都到大连了,一定要来沈阳呀,沈阳和大连这么近。我根本不知道这两城隔多远,东北我是头一回来。上网查了一下,发现高铁是两个小时的距离。我回她说,看情况吧。连头带尾六天的时间,飞到一个城市玩,还要再坐两小时高

和队友去大连前,相识不下十年的沈阳文友子聿对我说,姐,你都到大连了,一定要来沈阳呀,沈阳和大连这么近。

我根本不知道这两城隔多远,东北我是头一回来。上网查了一下,发现高铁是两个小时的距离。

我回她说,看情况吧。连头带尾六天的时间,飞到一个城市玩,还要再坐两小时高铁去另一座城市,这对体能似乎是一种考验。更多的还是心理层面的考验,子聿比我小十岁,她还是个美才女,曾获得某网评选的“最具影响力作家”称号。现代人见面免不了拍照发朋友圈,我怕自己又老又丑,很丢人。早知道要见网友,我应该去割个眼袋、拉个皮啥的——虽然我不敢,但至少白发要染一下吧。

没错,我是有衰老和容貌焦虑的。年轻时,我是个超级爱拍照的人。但过了五十岁生日以后,我对拍照变得抗拒。我不能接受那个变老变丑的自己,为此甚至有些社恐。后来,在爱拍照的朋友影响下,我才慢慢调整心态,重新稍稍喜欢上拍照。但现在要与年轻的美女站在一起拍照,还是需要作心理建设。

我到大连后,子聿就认定我要去看她了,她热心地帮我选择往返的高铁车次。我心一横,好吧,那就打高铁去看一个人。那个人正好又那么可爱,我也想见见她。借此机会挑战一下自己的容貌衰老羞耻症,拓展一下人生的宽度和弹性,也不错。

抵达大连的第三天,我一大早出发,打高铁去见子聿。尽管在彼此的朋友圈已见过很多次照片,我还是担心照片或有美颜,会不会见到了真人会不认识。

结果,我一出高铁站,还在直直地往前走呢,斜刺里冲出一个人,双手环抱了我。正是子聿,她扎着高马尾,着碎花长裙,瘦瘦高高,清纯得像个大学生。我也拥抱了她,呀,她可真瘦。

这一天,沈阳的天气热情似火,我俩在大街小巷里穿梭,听到沈阳人说:“今天我都热迷糊了。”子聿抱歉地说,姐,你今天来,碰到我们沈阳最热的一天,真是不给面子。但我一点也不介意天气,因为我听到“热迷糊了”的东北话里,有一种特别的喜感。

想起在大连时,出租车司机听我说话口音,一口猜出我是上海来的。他说我的普通话里有“上海味”,而他们说话则有“海蛎子味”。我一直觉得自己的口音是“南京味”,因为我以前生活的马鞍山与南京很近,上海同事总说我的口音像南京人。没想到在上海待了十几年后,口音又变了。

那天,我和子聿在茶馆喝了茶,去张学良故居参观,还在西塔街的一家韩式餐馆吃了大餐。我们喝着啤酒就着烤肉,聊人生,聊婚姻,聊工作,聊与写作有关的事。就像见过很多次面的老友,没有半点不自在。

当时我就想,就这样和兴趣相投的朋友见面,喝酒聊天,多治愈人,什么社恐症啦、容貌焦虑呀,全抛之脑后。

晚上我又坐高铁回到大连。

多年以后,我会想起自己打高铁去沈阳去见一个人。那天,沈阳很热,我和她在西塔街一家叫“草家”的店里喝酒。知道了上海很有名的“西塔老太太”烤肉,就是从沈阳西塔街走出来的。

我总会听到一首不知道名字的歌,里面有一句“不如见一面,哪怕是一眼”。那天,我和子聿相处的八小时里,没有陌生与枯索。我们都觉得彼此就是朋友圈见过的那个人,一点都没变,比影像更加生动鲜活。大家都是普通人,不凹人设,也就没有“塌房”之说。

我们在网上沉溺太久,不如走出去,去见想见的人,聊很久的天,在烈日下并肩暴走,笑得肆无忌惮。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