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气势恢宏的胜利日阅兵中,我们更懂和平珍贵。“九一八”将至,在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等仪式中,我们铭记历史的警示。
每逢与抗战胜利纪念日相关的重要时间节点,我都会查阅很多资料,挖掘这段历史深沉的内涵,并以绘画镌刻民族记忆。1985年,我创作了“保卫黄河”三部曲,以《百年家国耻》《义勇军进行曲》《北定中原日》三幅组画再现了波澜壮阔的抗战图景;2015年,我以水墨的形式创作了《胜利日》,通过一位八路军战士面向东方、迎着黎明吹响号角的场景,寓意祖国迎来光明。今年又逢抗战胜利80周年,年逾古稀的我对这场战争有了更深层的认知,希望以更加深沉内敛的画面向千千万万英烈表达缅怀与敬意!
回望14年抗战史,中国付出了3500多万同胞伤亡的沉痛代价。在众多牺牲者中,名留青史者是少数,更多的是前赴后继为抗战献出生命的无名英雄。尤令我触动的是中国青年军和娃娃兵的事迹——那些刚毕业的学生,还有甚至不及步枪高的孩子们,未经正规的军事训练便冲锋陷阵,以稚嫩生命迎向炮火……这场战争必须铭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今世界仍不太平,作为画家更有责任通过作品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因此,我决定创作《战殒者安魂曲》(见图),以象征与隐喻相结合的手法,超越具体历史事件与写实场景,构建出具有普遍意义、引人共鸣的情境。
艺术构思上,我突破对当时简单掩埋牺牲士兵的真实描绘,通过“送葬”这一仪式营造庄严肃穆、具有仪式感和艺术张力的情景。大量查阅资料后,我参考当代杰出人物的葬礼以及中国北方农村丧葬传统,采用抬棺行进的形式展开艺术表达。我反复修改构图,最终以纪念碑式的造型来强化画面的形式感和力量感。
为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我从国际视野回顾、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奋斗历程。抗战时期,有国共合作联合抗日,有苏联红军、美国飞虎队等支援中国抗日,很多军人在这场战争中殉难。在画面上,吹号者、持枪敬礼者、抬棺者共同组成庄重的仪式结构,他们中不仅有八路军、新四军,包括游击队、武工队,还有国民党军、苏联红军、美国飞虎队。其中,走在最前列的是一名吹号的八路军战士,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其后两名军人行军礼,再后面的人抬棺椁,棺椁铺展来自这几方面力量的旗帜,以示对他们所作贡献的深深敬意。
视觉营造上,我以仰视视角塑造人物群像,突出表现他们挺拔的身姿、坚毅的神情、不屈的意志。为让人物真实可感,所有的服装、武器、臂章等细节,我均严格考证。同时,画面背景以象征性的红色烘托,既寓意硝烟散尽的历史记忆,也传递出对当下的警示意涵。
对于画作命名,我也想了很多,但都不太满意。直到有一天,我受冼星海《黄河大合唱》、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启发,将画作命名为《战殒者安魂曲》——“战殒者”指所有在抗战中牺牲的人们。这既是对民族苦难的回望,更是面向国际社会的呼吁,希望各国以史为鉴,共促和平发展,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