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在网络上持续发酵。面对质疑,西贝迅速上线 " 罗永浩同款菜单 "、开放全国门店后厨,线上直播等一系列措施应对舆论。
然而,西贝迎来的却是自证变自爆的 " 大翻车 "。其实,这一系列操作看似是积极回应,实则更像是一场情绪化对抗。本想借着开放后厨 " 自证清白 ",却暴露出冷冻西兰花保质期两年、使用转基因大豆油等后厨细节,与消费者认知的 " 新鲜现做 " 严重不符,回应也被网友们调侃是 " 灾难级公关 "。
暂停开放后厨,或是西贝回归日常服务的权宜之计,但如何重塑消费者信任,才是现阶段西贝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
从西贝事件不难看出,顾客反感的不是预制菜,而是消费欺骗。一些不良商家利用信息不对称,打着 " 现炒现做 " 的幌子,收取 " 新鲜食材 " 的价格,掩盖 " 速冻复热 " 的事实,侵害消费者权益。
冷冻西兰花保质期两年,虽符合国家标准,但不一定符合消费者日常认知。消费者不仅多花了冤枉钱,还可能因为食材解冻污染、添加剂使用等隐患,给身体健康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这场关于预制菜之争的连续剧,期待成为餐饮业转型新契机。据第一财经报道,目前,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这意味着,预制菜 " 身份 " 问题即将迎来统一的界定,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信息披露要求之中。只有加快推进预制菜信息告知制度,才能真正为消费者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可信的用餐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