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佘晓晨
界面新闻编辑 | 文姝琪
三四个月前,蚂蚁集团开始搭建一个专门的团队,筹备AI眼镜的“基础设施”方案。更早之前,蚂蚁集团就开始为AI眼镜的支付功能投入不少精力。近日,蚂蚁集团在外滩大会上发布了智能眼镜可信连接技术框架gPass。
AI眼镜的火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IDC发布的《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和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分别为148.7万台、49.4万台,同比增长82.3%、116.1%—有行业人士把2025年被称为“AI眼镜爆发元年”。
追赶火热之外,蚂蚁集团对于AI眼镜的投入有更多自身业务突破的考量。
支付宝发展多年,已经成为国民级应用。但从流量和生态来看,增长瓶颈仍是支付宝当下面临的挑战。近两年,支付宝发力内容社交、“碰一下”等不同策略,寻求更多可能性。一旦AI眼镜发展起来,支付功能成为“标配”,更多入口就会为支付宝带来新的故事。
更多设备厂商和蚂蚁集团合作后,支付宝在眼镜中搭载数字生活服务也会顺理成章。蚂蚁集团大安全CTO陈亮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蚂蚁集团能给AI眼镜产业带来的最不可替代的东西就是生活服务生态。
今年6月,智能眼镜厂商Rokid宣布上线全球首款智能眼镜支付,内置了支付宝支付功能。前不久,小米也发布AI眼镜,本月新增上线支付宝“看一下”支付功能。
面对AI眼镜这一新兴事物,外界质疑的问题无外乎需求、体验和安全。清华大学人机交互实验室副教授喻纯在论坛中提到,当前AI眼镜功能仍处于基础交互阶段,如拍摄、翻译、提词及简单对话等,整体能力与手机相比仍有明显差距。硬件算力有限、存储不足,制约了复杂功能运行;软件生态上,中低端产品难以动态加载应用,导致生态扩展困难。
这也是为什么蚂蚁集团要在这一时间节点推出gPass这样的“基础设施”——在产业链和生态尚未完善时,行业对此类方案有较大需求。对于这次发布,官方的说法是,这一框架的定位是“行业的加速器”。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周志峰总结称,在AI眼镜行业,蚂蚁能够带来的改变包括三个层面:技术瓶颈、服务体验和可信生态。
据蚂蚁集团方面披露,目前gPass已应用于Rokid、小米、夸克、雷鸟等眼镜品牌以实现“看一下支付”,未来将在文旅、出行、医疗等场景中应用。不过,蚂蚁集团尚未公布更多关于这一方案的商业化计划。
不过,衡量AI眼镜能给蚂蚁集团带来多少机会,要考量的因素还有很多。
不同于其他业务的竞争,想在AI眼镜这一产业争夺机会,蚂蚁集团要做的不仅是自身的投入和技术迭代。由于产业链的复杂程度较高,AI大模型、硬件厂商等各个层面的提升速度都会影响最终的技术成果。
从场景的拓展上来看,行业似乎仍在相互依赖,甚至是相互观望。陈亮在采访中表示,AI眼镜支付习惯的形成需要规模的提升。但问题在于,反过来看,只有支付等刚需习惯成立,AI眼镜也才能拓展更多场景,普及到更多用户中去。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在大会论坛中强调了新场景的重要性。李宏伟坦言,现在他们对于AI眼镜做助理这件事的目标还是清晰的,但是技术、产品、市场契合的点到底在什么时候、在哪个方向?这些可能还需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