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元(1910-1992),江苏太仓毛市乡人。家中世代务农,生活清贫。小学毕业后因家贫无法升学,在太仓县城免费的艺徒学校半工半读,学习漆科。该校清末由教育家唐文治(太仓人,时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即现交通大学前身监督)等创设,专收贫民子弟之有志习艺者。毕业后张文元曾在上海的电器厂当油漆工,不久返回太仓,当过油漆作坊的零工和小业主,小学的代课教师和美术教员,并曾任当地小报编辑。
张文元回忆,他从小喜欢“东涂西抹,临摹过小说的插图和《芥子园画谱》的石印本,打下了自学与瞎摸的绘画基础”。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役爆发,十九路军等部队在沪奋勇作战。3月1日日军由海空军掩护,在太仓江岸登陆,进袭浏河,沿路烧杀掳掠,国军奋勇抵抗后撤退至第二防线。3日淞沪停战。战后地方人士设立“三一国耻馆”(不久改名为“三一纪念馆”),以为纪念。张文元为该馆绘制壁画。1933年江苏省立清江民众教育馆成立,负责淮阴、淮安、盐城等苏北诸县的民众教育。张文元经人介绍在该馆任职,直到抗战全面爆发。
一鸣惊人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经济发达,中外交汇,新闻和出版业繁荣,报纸和画报众多,是近代中国漫画的主要发源地,集中和造就了大多数的早期中国漫画家。上海《时代漫画》在当时漫画期刊中销量最广,出版时间最久,影响最大,被称为“漫画大本营”。但其最大贡献,在主编鲁少飞识才重才,培养和凝聚了许多青年漫画人才。该刊各地作者多达百人以上。1935年张文元首次向该刊投稿,发表文章。张文元那时还是初出茅庐的业余画家,但鲁少飞一视同仁,陆续发表了他的多件作品。张文元漫画生涯的开始和成长还得到了叶浅予、宣文杰等多位上海漫画老大哥的无私帮助。
那时日军侵华日急,压迫日甚。1936年3月至5月《时代漫画》因要求抗日被封禁停刊,改名《漫画家》继续出版。5月张文元在《漫画界》第2期和刚创刊的《上海漫画》月刊(张光宇、叶浅予编辑)首次发表漫画。从此时到次年八一三上海抗战爆发仅一年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他在上海各期刊发表了多达百幅以上的作品,从一个无名小卒成长为风格成熟的漫画家,迅速开始了漫画生涯。
1936年11月,《时代漫画》和《漫画界》在上海南京路大新公司(后改为第一百货商店)四楼举办了第一届也是唯一的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原定每年举办,第二届因全面抗战爆发停办),轰动当时。张文元《大观园》等作品入选展览,广得好评。展览结束后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成立,张文元等参加该展的漫画家成为当然会员。
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海报
1937年夏,张文元经多月准备和叶浅予等的协助,来沪在大新公司四楼举办首次个人展览。展出时七七卢沟桥战火已爆发,观者踊跃。租界当局对日绥靖,称张文元一幅描写日军蹂躏中国国土的《谁家天下》作品有“违碍之处”,勒令展览立即闭幕。
七七后上海抗战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多个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先后成立。8月上旬上海美术界救亡宣传团发表宣言,呼吁美术家们握紧画笔,立即投身抗战:
寇深矣!平津已变了颜色!辉煌的国旗,也在敌人炮火下与数千万同胞同遭摧残!我们能坐视苟安吗?我们准备牺牲,后死的同志,艺术界的同志,岂可再事彷徨于为“艺术而艺术”之幻想中吗?……为了使全民众都能激起爱国的热情,我们就不能祇靠文字语言,因为文字不能使不识字的民众看得懂,语言不能使穷乡僻壤的民众听得清。那么,只有尽我们艺术界全面的力量,将我们爱国的热情,表现于绘图、雕刻,及一切造形美术上,偕直观的效力激起全国同胞爱国抗战的热情……这种责任,除了艺术界来担负,还有别人能担负吗?……中华民族的最后关头到了,所以现在联合同志,无论中画家西画家,推之于摄影、木刻、石刻、泥塑等,举凡一切造型美术家,亦必不分新旧,不问老年青年,全国马上联合起来…… 同志们,用你的辣手,握紧了笔,来吧!
张光宇、鲁少飞、宣文杰、张乐平、叶浅予等上海漫画家和张文元均为宣言的发起人。
当时中国教育尚未普及,大部分百姓是不识字的文盲,漫画是最有效的宣传途径之一,作用巨大。七七事变后,许多漫画家满腔热血,抛弃了上海等地的较舒适安定生活,不畏战火和艰苦,投身抗战。他们组织了多个团体,派出了漫画宣传队,辗转前往多个前线战场、后方大小城市和穷乡僻壤,出版了多种刊物,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救亡,唤起民众。虽然遭遇了种种艰难和困顿,但仍苦撑八载,不弃手中画笔,坚持到了抗战胜利,画出了中国漫画史最辉煌的篇章。比诸其他知识分子群体,漫画家投身抗战的比例应为最高。
前往内地
上海个展后张文元返回淮阴组织民众教育馆抗日宣传队。将展览展品托叶浅予保存,拟在《上海漫画》出版专号。八一三之役后上海漫画期刊多先后停刊,叶将展品存放在南京,沦陷后不幸遗失。上海沦陷后苏南告急,教育馆停办,宣传队解散。张文元带了妻子、六个月的长子和十多件行李,在苏北沿运河南下,经仪征、六合、浦口到达南京下关。张文元幸遇一位淮阴籍的英国货轮水手,全家得乘搭该轮前往武汉,逃脱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屠刀。
抵汉后张文元应以农村写生闻名的画家赵望云之邀,与漫画家汪子美、高龙生等加入《抗战画刊》,该刊由冯玉祥资助。张文元回忆:“那时我还不够三十岁,在武汉成了冯的‘门客’,每天同桌吃饭,并供给铺盖住房,津贴每月四五十元,终日吟丘八诗,作画,刻木刻……冯先生我们这样称呼他,一身大棉袄,既不像袍,又不像袄,腰间长系腰带,体格魁梧。寓所住武昌千家街,人称冯公馆,门口有大刀队卫士。记得每逢节日,冯招待邻居欢宴,并无一点将军架,生活朴素。夫人李德全,也是同一类……他的诗自称‘丘八诗’,我画了许多画,他题诗。”张文元是多产画家,同时还向《抗战漫画》等多份期刊投稿。他到达武汉后不久,即参加了全国漫画作家协会战时工作委员会,与叶浅予、丁聪等同任委员。
左起:高龙生、张文元、老舍、冯玉祥、侯子步、王秋农、汪子美、赵望云、冯玉祥侍卫长,张文元之子张伟德先生提供
武汉失陷前,张文元未随《抗战画刊》南迁长沙、桂林,而西撤经宜昌入川,再由奉节抵陪都重庆。得冯玉祥之助,在军委会政治部负责战时宣传的第三厅(1940年秋改为文化工作委员会)艺术宣传科就职安顿。
在第三厅任职时的张文元,张伟德先生提供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的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首次对中国平民进行了野蛮轰炸。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对内地各个城市进行了长期狂轰滥炸,给无数中国平民造成了巨大的人命伤亡和财产损失。和二战的其他国家首都相比,陪都重庆最早被轰炸,其被轰炸次数之多、前后历时之长,也居首位。张文元曾亲历多次重庆大轰炸。
因重庆屡遭轰炸,张文元随第三厅疏散至西郊巴县金刚坡下三塘院子,邻居有同在该厅任职的画家傅抱石(时任厅长郭沫若秘书)、李可染(七七前曾在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任职)、司徒乔,作家阳翰笙(第三厅主任秘书)、田汉等,时共交游。张文元在画漫画之余,兼画国画。1942年冬重庆中央国立民众教育馆成立,张文元在该馆任职。
抗战后期通货膨胀飞速加剧,宣传经费不足,画布、颜料、纸张等绘画和印刷材料严重缺乏,制版困难,漫画期刊陆续停刊,漫画团体解散,同时国民党加强言论管制,几乎所有的著名漫画家都被迫改行,生活困顿。其他知识分子也多境况不佳。张文元有“咏重庆公务员”打油诗记述当时窘况,抄录数首如下:
屋陋常留风雨意,门低时贴额前花。
泥灶阶前绊客腿,破箱床下累妻爬。
四壁徒然蜘织网,一室包乎吃与拉。
板凳已成三条腿,方桌由来两面歪。
暖瓶丧胆犹留壳,瓷盆换底浑身疤。
洗脸毛巾抹桌布,理发篦梳五股叉。
绝后空前烂布裤,冲天着地旧皮鞋。
眼镜八年双脱脚,战前什物几堆渣。
常年不知鸡蛋味,此生无福享鱼虾。
人瘦怕讲维他命,嘴馋羞过屠人家。
在抗战漫画宣传的一片萧条中,1943年3月张文元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现中山一路162号)举办展览,展出国画作品六十余幅,其中多幅请冯玉祥、郭沫若题字。据张文元留存的展览目录,展品中排列前二的为《赤地千里》长卷(标明为非卖品)、《空袭下》现不知下落,随后为作者发现的《愈炸愈强:重庆大轰炸》(原为10条屏)和《重庆滋味:街头小馆》(作品名称为本文作者所拟)。前作中的第4条屏《防空洞内》为徐悲鸿购去,现不见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藏品目录,下落待查;其余9条屏和后作6条屏原属保罗·昆廷·福斯特(Paul ,1902-1991)的旧藏,夫人埃尔斯·卡博斯(Else Cabos)医生于1992年捐赠予斯坦福大学坎托艺术中心。张文元的早期画作现多不存,这二套记录抗战陪都情况的杰作,弥足珍贵。
1943年张文元重庆个人展览作品目录,张伟德先生提供
现藏该中心的张文元《愈炸愈强:重庆大轰炸》9条屏,每幅画面长65.4公分,宽33公分,上无标题。据展览目录,原题分别为:一、避难准备,二、预行警报,三、空袭警报,五、解除警报,六、救火救灾,七、清理灾区,八、死难同胞,九、疏散下乡,十、重新建设。
抗战时重庆防空,是采用在高处悬挂红色灯笼的方法。一个灯笼是预行警报,提醒重庆市民日机可能前来轰炸,市民应预先准备或疏散。二个灯笼是空袭警报,监视哨发现日机正飞往重庆,即将开始空袭,要求市民立即避入防空洞。三个灯笼是敌机正在空袭。
《愈炸愈强:重庆大轰炸》之预行警报、空袭警报、救火救灾,张文元绘,前二幅可见灯笼已高悬,斯坦福大学坎托艺术中心藏
据当时报载,展览的另幅作品《空袭下》有冯玉祥题诗:
两红球,高悬起。
看情形,已紧急。
老和少,男和女,
肩挑担,手包提。
滑杆和轿子,走的有秩序。
红十字车预备齐,担架放在地。
护士们为人谋福利,甘愿牺牲她自己。
最苦的是妇女们,
右手抱儿,左手携女,还要提东西。
倭寇最可恨,必须快快打出去。
《重庆滋味:街头小馆》6条屏,每幅画面长54公分,宽40公分,上无标题。展览目录的原题分别为:火锅毛肚,泡菜白饭,粉蒸牛肉,花生白干,香片沱茶,家常小吃。六种都是重庆的特色菜品和小吃。
《重庆滋味:街头小馆》之一、三、五,张文元绘,斯坦福大学坎托艺术中心藏
其中四幅上有冯玉祥打油诗:
毛肚
毛肚店,小火炒,
猪肝腰片锅里煮,开透能消毒。
后方同鼓腹,前方正血战,
出力去帮助,不然就出钱,亦算大丈夫。
万不可不闻不问,马马虎虎。
冯玉祥题,三三.三.七(按:署名日期下同)
饭馆
大米饭,小笼肉,棹子下面一黄狗。
一对顶礼帽,二位布缠头,
大师傅吸袋水烟憩憩手。
都在那里说,我们要出力出钱,
把倭寇快快打走。
冷酒
莫喝多,醉后头栽破。
有勇气,加入军队救我国。
茶馆
小茶馆,很幽闲。
吃一豆,喝一碗。
龙门阵,摆不完。
要留心,水烟袋能把病传染。
久坐身体懒,最好是多说些,出力出钱去抗战。
打走小日本,大家好过太平年。
抗战内容和个人风格
与张光宇等同时其他漫画家比较,张文元受传统绘画影响极深,西方绘画的影响较小。胜利后好友画家黄永玉称,张文元的作品“本身含蓄着古中国优良绘画技巧,从笔法上看每一钩一点都能在《古画微》(按:黄宾虹撰中国绘画简史)里找得出名堂的”。另画面也常沿用文人画的诗画一体传统,配以长短诗文。作为一位漫画家,张文元不满足于普通漫画的小趣味,笔下经常表现宏大历史题材;他不接受漫画方寸之间的约束,屡有尺寸巨大、内容繁复、人物众多的巨作。张文元的国画,则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用新方法表现了抗战新内容。
传统中国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尊,花鸟次之,人物居末。当时国画界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用传统的绘画工具和笔墨,表现现实中的抗战题材,其中人物无疑是作品的中心。徐悲鸿一向重视人物画,多方推动中国人物画的复兴与发展。他在张文元个人画展的同月发表文章称:
中国自身之革命,苏联之革命,世界之两次大战,皆在此三十年中。各国为所掀起之文艺波澜,自不一致。但其最显著之事实,乃民族思想之尖锐化。此在大同主义实现以前,各文化特质之一番精滤,而吾国绘画上于此最感缺憾者,乃在画面上不见“人之活动”。
当时画展的一篇评论认为:
这个时代是一切走上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绘画必然会产生出新的绘画。抗战以来,素来被大家认为是没有战斗性的国画,也居然渐渐的抬起头来了,一般国画家能把一向不敢摆上宣纸的题材居然搬了上去,当然,这个搬法还是一个尝试,在画家本身必须抱着一种冒险的精神,即便失败,也必须一直干下去,好干出一个道理来。
中国画有个独特的长处,所谓轻描淡写满纸云烟,水墨融合,气韵生动,不事雕凿不落窠臼,而神韵毕露,这些好处,绝不仅是“风雅清高”四个字所可一笔抹杀,中国画特有的技法与风格,是前人遗留下来的丰富的宝贵的遗产,要我们去尽量发掘,尽量运用的,不从旧的路上出发,是不会发现出一条新路的。
张文元君这次出其近作六十余幅,在内容上虽然还有一小部分是非但不新而且很旧……但这些作品的内容上虽然还旧,在表现方法上已采用了若干新的尝试……以外的全部是新的题材与新的作风的作品……这些大都是四川风景为背景而表现在抗战后方动态的作品。汽车轮船兵士店铺一向是搬不上宣纸的画材,都搬了上去,在表现方法上还相当保有了国画的风格。
张文元创作漫画的产量极高,应是抗战时期作品最多的著名漫画家,有“漫画印刷机”等外号。或有人以为他是粗制滥造。黄永玉认为,张文元是“基于纯熟的技法上捉刀,利用灵活丰富的想象力,手脑并用,放笔直干,一气呵成,试问,说他滥造的先生们为甚么不也滥造一番呢?排在眼前的是才气横溢的作品,实在很难说出他的滥来”。
心理作战处
1941年7月,罗斯福总统设立了情报协调局( of the of )海外情报分局( ),负责欧洲、远东地区宣传,次年6月改为战时情报局( of War ,简称OWI)海外分局( )。一词当时的中文翻译为“情报”,和有机密谍报之意的相同。为避免二者的混淆,1970年代后大陆多将前者改译为“资讯”(仅图书馆学仍沿用“情报”旧译),港台地区改译为“资讯”。战时情报局因该局的中文名称易生误会,在大后方经常使用“美国新闻处”( 或 )的代称,方便其工作。但该称并不涵盖战时情报局在沦陷区的心理战工作。该局依靠与中方机构和个人的密切协作,在华宣传取得了一定效果。
盟军对日作战的目的是以最少代价尽快消灭日军,在华心理战的主要目的则是提升我方盟军士气,打击日伪士气。美国在中国战场的对敌宣传开展较晚。与地狭国众的欧洲战场不同,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多变,交通落后,空投传单是敌后宣传的较有效和便捷的途径。
1942年7月,俗称“飞虎队”的原在华美国志愿大队( Group)改编为第二十三战斗机大队,归入美军编制,和一个新驻华的轰炸机中队一起组成驻华航空特遣队(China Air Task Force),隶第十航空队。1943年3月,经中国政府和陈纳德的一再要求,美增强在华空军兵力,著名的第十四航空队成立。至同年年底,已辖有由原特遣队二十三大队和5月调入的三零八重轰炸机大队组成的第六十八联队,9月新调入部队组成的第六十九联队,及10月成立的中美联队( Wing,又称中美混合团)。由1944年起,兵力已增强的以十四航空队为主力的中美空军,经浴血奋战和牺牲,取得中国战场的制空权,几乎将日本飞机扫出了中国的天空,空投传单已行有余力。是年春,战时情报局中国分部主任弗兰西斯·麦克拉肯·费希尔( ,1907-2000)与陈纳德将军商议,初步选定了部分传单题材和20个城市为目标,由战时情报局制作传单,十四航空队空投,开始对沦陷区和法属中南半岛(时属盟军中国战区)空投宣传。
数月后战时情报局中国分部被切分为情报()和心理作战两部分,增设心理作战处( ),负责敌后心理战。据战时情报局档案,心理作战处开始只在重庆有少数工作人员,和在昆明有一台印刷机。虽有一些成绩,但是空投行动遭遇了工作人员、纸张和印刷设备短缺,十四航空队因中原会战战事正酣无暇他顾、运力及配合不足等各种困难。
张文元在重庆参加了该处工作。抗战后期曾在美国在华各宣传机构任职,共同抗日的著名中国漫画家,除张文元外,可考的有叶浅予、廖冰兄、张乐平、丁聪、张文元、余所亚、陈烟桥、萨一佛等。他们在这些机构收入比较稳定,解除了经济上后顾之忧,可一本初衷,继续以画笔为武器,进行抗战宣传。
为就近补给,配合盟军作战,12月心理作战处由重庆迁往驼峰航线的终点昆明,并迅速扩大编制,加强人员力量。张文元等原在重庆的中美人员分批乘坐中航包机飞往昆明。该处由司徒华(James ,1913-2006)担任处长,尼尔.D.布朗(Neil D.Brown,约1906-1949)任副处长,田价人(中共地下党员)任中文部主任。美国画家魏莱德( ,1894-1960)任美工部主任,张文元与福斯特同在该部工作。心理作战处迁往昆明后规模迅速扩大,不少左翼人士加入,著名者有中文部的刘思慕(1945年1月到职,任田价人助手)、黄药眠(到职后不久日本即投降)、柳无垢(柳亚子女),日文部的韩幽桐(东京帝大毕业,张友渔夫人)等。至8月抗战胜利该处人员已增至125人。
战时情报局印制的传单较多,按内容约可分为以下类别:
1、号召沦陷区民众,救助美军飞行员往安全地点;
2、呼吁沦陷区日军侵占的机场、铁路、码头、轮船等盟军轰炸目标附近的中国平民迅速逃离,免被误伤;
3、报导各战场最新消息,鼓舞沦陷区人民士气,打击日伪;
4、动摇日伪士气、号召日伪军倒戈反正等其他传单。
传单一般附有编号,第一个英文字母或词组为语言,中文为C,日文为J,中日文并用的为CJ;第二个字母为类别,如A为(请求),M为Moral(士气);最后按制作先后次序加数字。如CM-106。
恭贺新禧,编号CM-106、CM-107,张文元绘,作者提供
张文元在重庆绘制的这套恭贺新禧传单,两张一组,可能是最脍炙人口的中美合作宣传作品。他将中国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传统年画形式和抗战宣传内容巧妙结合,将古代门神改画为脚踏倭寇的中国陆军和美国援华空军将士,妙然天成。本件于1945年农历新年(2月13日)前特别印制,曾在重庆等地派发张贴,广受好评。
敬告上海飞机场工作人员,编号CA-109。1945年1月制作,在上海空投,绘者待考,作者提供
1945年8月二战结束,9月战时情报局即被解散,下属国外宣传部门裁减缩编。其海外各分处正式改名为美国新闻处,改隶国务院,1953年再合并独立为美国新闻署( ),转变为冷战的官方宣传工具。
胜利以后
胜利后战时情报局昆明心理作战处解散,张文元等中美籍成员几全被遣散。1946年1月张文元举家返回上海,住在溧阳路一处石库门房子的二楼。原在内地的其他漫画家也先后返沪,6月初全国漫画作家协会重新召开会议,张文元与丁聪等七人当选常务理事,并以该会名义再在大新公司四楼为张文元举办个人展览。胜利后上海等原沦陷区接收混乱,天怒人怨。加上通胀不止,百业萧条,民生困苦,内战逼近,国民党大失民心。张文元在各刊发表漫画,讽刺和抨击时政。1946年与丁聪等在中共上海办事处被周恩来召见。后一度险遭逮捕。1948年避居香港,继续发表作品。
1949年张文元在京出席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后任上海《新闻日报》(1960年并入《解放日报》)美术摄影组组长,参与创办《漫画》月刊,并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职。1958年被补划为“右派”,外调往宁夏银川,“文革”中被下放劳动。“文革”后平反,任宁夏美术家协会副主席。1980年返沪在《解放日报》任职,复任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1986年退休。1992年病故。
张文元自画像,张伟德先生提供
(原文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