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晶科能源控股股东询价转让股份“过冬”,TOPCon升级谋破局到底是什么回事

   2025-09-19 01:09  发布时间: 2小时前   242
核心提示:界面新闻记者 | 尹靖霏在光伏行业深陷产能过剩、价格战白热化的 “寒冬” 中,龙头企业晶科能源(.SH)近期动作频频。9 月以来,公司相继披露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拟询价转让4%股份、出售子公司80%股权的公告,两项动作合计至少可回笼资金超20.4亿元。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晶科

界面新闻记者 | 尹靖霏



在光伏行业深陷产能过剩、价格战白热化的 “寒冬” 中,龙头企业晶科能源(.SH)近期动作频频。9 月以来,公司相继披露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拟询价转让4%股份、出售子公司80%股权的公告,两项动作合计至少可回笼资金超20.4亿元。



从财务数据看,2025年上半年晶科能源营收同比下滑32.6%,净亏损达29.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企且连续两季经营性净现金流为负,资金压力凸显。曾被寄予厚望的 技术也因同质化竞争陷入 “内卷”。



具体来看,晶科能源公布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拟通过询价转让方式出让4亿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4.00%,询价转让价格为4.90元,较公告当日收盘价5.50元折让近10%。



计划转让股份的晶科能源投资、上饶润嘉、上饶卓领贰号、上饶凯泰贰号持股比例分别为 58.59%、3.16%、2.17% 和 0.87%,上述各方本次拟转让股份占晶科能源总股本的比例分别为 3%、0.51%、0.35%、0.14%。



晶科能源投资、上饶润嘉、上饶卓领贰号、上饶凯泰贰号均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控制的企业。其中,李仙华系李仙德二哥、陈康平系李仙德妹夫。



以初步确定的4.90元转让价计算,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本次股权转让将获得约19.6亿元。



除了控股股东减持,晶科能源还在推进子公司股权出售。9月9日,晶科能源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拟将全资子公司浙江晶科新材料有限公司80%股权出售给帝科股份(.SZ),交易对价为8000万元。



公司近日已收到交易对手方帝科股份支付的第一期交易对价款1600万元。



近日,为何晶科能源和其控股股东动作频频?



从财务数据来看,晶科能源当前的资金压力不容忽视。



公司2025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8.3亿元,同比减少32.6%,净利润亏损29.1亿元,而上年同期还盈利12亿元。



截至2025年上半年,晶科能源资产负债率达74.7%。公司短期借款达32.25亿元,长期借款约170亿元,应付债券为97.18亿元,应付票据达298亿元,账上货币资金为297.53亿元。



公司今年首次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经营性净现金流为负,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经营性净现金流分别为-26.20亿元、-11.93亿元。



除晶科能源外,李仙德、陈康平、李仙华三人还控制着晶科科技(.SH)。这家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水平也不宽裕。2025年上半年,其短期负债为15.26亿元,长期借款达100.7亿元,应付债券21.59亿元,账上货币资金为60.21亿元。



对于出售浙江晶科新材料股权的原因,晶科能源相关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出售浙江晶科新材料的股权,主要是基于公司聚焦主业的战略考虑。这家子公司主要从事的是光伏辅材业务,虽然与主业相关,但并非核心制造环节。本次出售是为了优化资产结构,回收资金,从而让我们能更集中资源投入到核心的电池和组件技术的研发与生产上。同时,公司还能通过此次交易,加强和帝科股份的合作。”



对于本次股权转让采用询价方式,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告诉界面新闻:“询价转让方式确实有其特殊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出售方的几个核心考虑:一是避免冲击二级市场,它不是在公开市场上直接抛售,因此不会对股票的日常交易价格造成直接的、持续的冲击;另一目的是非定向性,它不像协议转让那样,事先已经锁定了单一的、明确的交易对手,出售方希望接触到更多潜在的买方。”



更为重要的是,出售方不希望简单地以一个低价成交,而是希望通过一种类似‘拍卖’或‘竞价’的机制,让多个有意向的机构来报价,从而形成一个更能反映其价值,甚至可能更高的交易价格,它的底价只是一个最低门槛,最终可能会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一定的溢价,前述董秘告诉界面新闻。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对界面新闻表示,控股股东减持股份,这个行为可能更复杂一些。一方面,这可能是股东个人的资金需求;但另一方面,在市场看来,这往往也传递出股东可能不看好公司短期前景或者认为股价短期内难以大幅反弹。两个动作结合在一起,核心目的都是为了“过冬”,储备更多现金,以应对行业的严峻挑战。



晶科能源的一系列动作,实则是当前光伏行业困境的缩影。



今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头部企业集体陷入巨亏。通威股份亏损近50亿元,TCL中环亏损超42亿元、天合光能、晶科能源亏损超29亿元,晶澳科技亏损近26亿元,隆基绿能亏损25.7亿元。




图片来源:



祁海坤告诉界面新闻:“这不是晶科能源一家的问题,而是全行业性的亏损。背后是产能严重过剩、价格战极端激烈的必然结果,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各个环节的价格都出现了断崖式下跌,跌幅普遍超过 50%,甚至更多,即使出货量保持增长,也完全无法抵消产品价格暴跌带来的冲击,导致收入锐减,毛利率迅速转负,从而出现大面积的亏损。”



而曾被行业寄予厚望的 技术,如今也陷入 “内卷” 泥潭。晶科能源在光伏电池领域正是押注技术。



祁海坤表示, 技术本身没有问题,它是目前主流的技术路线,但问题出在所有企业都一窝蜂地涌入了同一条技术路线。“当所有人都扩产 时,它的技术壁垒很快被攻破,其结果就是 产能也迅速陷入同质化竞争和内卷,现在 产品的价格跌得非常厉害,已经不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了。”



“在此背景下,BC(背接触)技术逐渐成为行业新的关注焦点。祁海坤对界面新闻解释道:“BC 技术被看好,是因为它被视作平台型技术,能够与 、HJT 等其他技术结合,形成更高效的 HPBC、HBC 等路线,理论上可以实现更高的转换效率上限和更好的外观一致性,尤其适合分布式市场。大家看好 BC,是希望在下一代技术差异化的竞争中抢占先机,摆脱当前同质化竞争的泥潭,但目前 BC 技术成本还比较高,大规模产业化还需要时间。”祁海坤继续解释道。



与 技术路线的竞争压力,晶科能源也在积极寻找破局之道。晶科能源相关人士对界面新闻称,公司目前没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主要应对措施是对原有产线进行升级改造,将 的效率提升,目前已有部分产线已完成升级改造,当前转换效率已和市面上的 BC 电池效率相当



对于资产减值问题,晶科能源前述人员对界面新闻解释,公司会根据会计准则和资产的实际状况,审慎地进行相应的资产减值测试。目前行业亏损幅度正在环比收窄,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虽然挑战依然存在,但我们预计未来一到两年内,随着产能过剩压力的逐步缓解,情况会逐步好转。”



祁海坤也认同这一观点,他指出,去年行业就开始强调 “反内卷”,龙头企业曾一起开会达成自律共识,但在巨大的实际产能和生存压力面前,这些共识显得十分脆弱。“目前来看,产能出清是一个痛苦且相对漫长的过程,可能至少还需要一到两年时间。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看到更多技术落后、成本高昂的产能持续停工停产,甚至一些竞争力弱的企业最终被并购重组或退出市场,供需关系才能重新回归平衡。”



对于晶科能源而言,当前的产线升级能否帮助公司在行业出清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仍需时间检验。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