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知名PE退市,高盛也扛不住了?具体真相是什么

   2025-10-03 16:10  发布时间: 2小时前   175
核心提示:  来源 投中网  私募股权与公开市场之间的鸿沟并不容易跨越。  全球PE退出荒的最新受害者出现了。  近日,高盛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宣布将要退市,结束短短四年的上市生涯。   最早成立于2007年,原本是高盛内部的私募股权投资部门。2021年 被拆分为一家独立的公司,随

  来源 投中网

  私募股权与公开市场之间的鸿沟并不容易跨越。

  全球PE退出荒的最新受害者出现了。

  近日,高盛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宣布将要退市,结束短短四年的上市生涯。

   最早成立于2007年,原本是高盛内部的私募股权投资部门。2021年 被拆分为一家独立的公司,随后成功在伦敦交易所挂牌上市。上市之初 的市值曾超过50亿美元,但在之后的四年里持续下跌。

  自2024年以来, 的市值在最高点时也比公司净资产低37%。在今年二季度财报分析师会议上, 的管理层无奈的表示,理论上公司不应该再开展任何投资,而应该把获得的所有资金都退还给股东,因为任何新投资都是在让股东的权益缩水。

  今年以来, 采取了包括股票回购在内的各种措施试图提振股价,但均无成效。最终, 在公告中承认,如果市场没有重大改变,估值折价将会一直持续下去。这种情况下,退市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全球黑马VC/PE的幕后推手

  有意思的是,虽然股价惨淡,但 的业绩看起来其实并不差。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这是一家极为罕见的专业型PE机构:它的投资方向不是一般的行业,而正是PE行业自身。

  具体而言, 专门投资其它GP。请注意, 不是去当LP,而是直接投资于GP公司,并从被投GP的成长中获利。

  不难想到, 不会去投那些头部PE,而是把目光锁定在市场上新兴起的黑马PE身上,是一家专业的黑马PE发掘者。

  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 如此不受二级市场待见。在全球PE行业退出荒的情况下, 受到的是双重冲击,它既像普通PE一样面临退出难,还由于投资组合GP的退出难而难上加难。

  如果抛开宏观的市场因素不谈, 干的其实非常不错。从美国、欧洲到亚洲,过去十年来全球PE市场上很多冉冉升起的新秀,背后都有 的身影。

  2007年,高盛资产管理公司基于自己在私募股权行业的广泛网络推出了 平台。高盛的想法很简单:VC/PE公司虽然为其他行业提供资本,但在为自身发展融资时却缺乏有效途径,的创立就是为了填补这一空白。

  彼时,高盛给 定下了非常清晰的投资逻辑:寻找那些拥有巨大增长潜力的细分领域,赶在市场达到饱和之前,投资专注于这个领域的专家型PE。投资后,高盛可以为它们提供资本和战略支持,充当它们快速增长的催化剂。

  这些年,部分被 发掘的黑马VC/PE有:

,一家专注于科技和消费领域的美国VC,以赋能型投资著称,是、的早期投资者。

,美国新一代PE中的佼佼者,不久前晋升为“mega-fund”,也是切尔西俱乐部目前的幕后第一大股东。

,一家专注于医疗健康的专业型PE,定位为从早期到的全周期投资。

,擅长国防、航天等领域的专业型PE,是少数拿到美国国防部特别批准的PE公司之一。

Accel-KKR,专注于软件投资的专业型PE,由知名风险投资机构Accel 和私募巨头KKR所共同创立。

   是一位眼光毒辣的黑马VC/PE捕手,上述机构在拿到 的投资后基金规模,基本都出现了指数型的增长。

  比如 ,在2018年被 投资时,正在募一只7亿美元的旗舰基金。在此后四年, 实现了惊人的增长,目前已成长为与红杉、A16Z等顶尖VC齐名的美国最大VC之一,它去年的新一期旗舰基金规模已达80亿美元。

  同样是在2018年, 投资了 。当时 刚刚募集完毕36亿美元的旗舰基金,是一家刚崭露头角的新锐PE。此后,的几乎每一期旗舰基金规模都能翻倍。2024年的第八期基金目标规模达到了150亿美元,跻身“mega-fund”之列。

  这些投资中自然让 收益颇丰。今年初, 宣布以7.26亿美元的总对价出售其持有的 大部分股权,据估计 的回报可达四倍以上。

  风光上市

  经过十多年的深耕, 成为全球GP股权投资领域的“王者”。虽然2010年后也有黑石等其它一些机构效仿高盛开展GP投资,但无论是经验还是投资规模 都保持着遥遥领先。

  到2021年, 已经持有19家优秀另类资产管理公司的股权,这些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可达1870亿美元。 俨然成为全球私募股权行业的幕后隐形大佬。

  2021年,趁着彼时货币大放水导致的全球IPO热, 也动起了上市的心思。

  官方说法是,借助IPO, 将能够创建一个“永久性资本池”,长期、稳定的为新投资提供支持。这并不难以理解。摆脱有固定存续期的传统私募股权基金,从年复一年的募资中解脱出来,这几乎是每一个VC/PE的梦想。

  2021年10月,从高盛拆分出来的 在伦敦交易所挂牌上市。彼时全球股市一片火热, 的上市相当成功。按发行价, 的市值超过50亿美元,通过IPO融资12亿美元。

  与其它上市PE不同, 这次上市将两只存续基金的投资组合也注入了上市公司,这两只由高盛管理的基金也由此成为 的大股东,合计持股比例达75%。

  因此, 的上市让高盛获得了一大笔账面收入。按高盛原本的计划,它将通过逐步减持,在上市的五年之内把上述两只基金的持股比例降至25%。届时,高盛将相当于打包完成了基金的退出。

  打骨折的资产价值

  然而,没多久市场就风云突变, 的股价很快下跌,2021年还没结束就跌破了发行价,次年又跌破了资产净值。

   糟糕的股价表现令高盛非常郁闷。

  一方面,这种情况下,高盛根本没办法进行减持。相反,为了维护股价高盛还不得不进行增持,目前持股比例已经升至80%。

  另一方面,从数据上看 的业绩表现并不坏,股价本不应该跌成这样。

  上市以来, 的投资组合GP的总资产管理规模几乎翻了一倍,截至2025年已经达到3510亿美元。这表明 的投资的GP们确实非常优秀。

  同时, 给股东派发的股息也一直在增长。年度总普通股息从2022财年的每股14.5美分增长至2024财年的15.5美分。另外,每一笔重要退出完成后, 还会发放特别股息。比如,成功出售 的股权后, 在2025年4月发放了每股14.0美分的特别股息。

  这些股息加在一起,上市以来, 已经给股东们分红近10亿美元。

  然而, 却依然在跌。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很多,但投资者对私募股权资产的账面价值的不信任,应该最为关键的一个。

   的主要资产是它投资的GP股权,目前其投资组合总账面价值约55亿美元。

  君不见,这几年的全球S交易市场上,基金份额、项目老股被打骨折抛售的情况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下,谁知道你所谓的账面价值有多大水分? 的市值相对于净资产接近40%的折扣,其实就是投资者眼中私募股权资产的应该享有的“风险折扣”。

  这种担心并非多余,随着市场环境变化,账面价值的变化可以非常剧烈。2022财年,由于利率上升, 报告了高达8.07亿美元的未实现公允价值亏损。

   宣布退市的声明中写道:“自2022年以来,宏观经济、市场、地缘政治和行业特定因素带来的重大不利因素,削弱了公开市场投资者对另类资产管理领域的兴趣。因此,尽管公司的运营和财务业绩强劲,但在投资者中的反响不如IPO时那么强烈。”

  此次退市,高盛将以45亿美元的总估值把 重新私有化,较公告披露前一日的收盘价溢价35%,但仍然低于 上市时的市值,且明显低于 的净资产。

  理论上,这将是一笔win-win的交易, 的少数股东们可以立即获得35%的收益。由于收购价低于资产净值,高盛在交易后也能录得账面上的利润。

  交易后, 又重新变成高盛100%持股的内部公司,继续以非上市PE的状态运营,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也又一次证明,私募股权与公开市场之间的鸿沟并不容易跨越,当把私募资产放上股市,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裸泳”的小丑,就连高盛这也的顶级操盘手也难以幸免。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