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何平衡教与研?万米深海“寻宝”归来,她说“学生常常能提出珍贵问题”具体怎么回事

   2025-10-03 21:10  发布时间: 2小时前   129
核心提示:万米深渊是“生命禁区”吗?一名“85后”中国女科学家,在2021年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近万米深处,亲身探秘了海底世界。此后,她打破国际主流观点,用三年时间从近1700份样品、100TB的数据中提炼出深海微生物的“精简型”和“多能型”两种生存适应策略,并和中国“溟渊计划”科研团队把

万米深渊是“生命禁区”吗?一名“85后”中国女科学家,在2021年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近万米深处,亲身探秘了海底世界。此后,她打破国际主流观点,用三年时间从近1700份样品、100TB的数据中提炼出深海微生物的“精简型”和“多能型”两种生存适应策略,并和中国“溟渊计划”科研团队把马里亚纳海沟的研究成果发到了《细胞》封面专辑。

北京时间2025年3月7日凌晨上线的Cell封面专辑,包含了“溟渊计划(MEER计划)的一期成果。本专辑封面图片由“溟渊计划”召集科学家、上海交通大学肖湘在海沟底部采样期间拍摄,有趣的是这是下潜至深渊超高压下拍摄系统失效后在潜器舱内用手机拍摄的,展现了独特的舱内视。本文图片均为 受访者供图

她说,中国科学家要做的,是在世界最深的海底把科研做成“清明上河图”,不仅看海底有什么,更要探究它是怎样一个社会,有怎样的“文明”。她还说,身处万米深渊时并不感到害怕,只担心科研任务完不成,或科学假设是错的,“但无所谓,证明或证伪对科学来说都有价值。”

赵维殳制作的极端生物模型。

1988年出生的赵维殳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研究员,2021年11月,33岁的她搭乘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9700米深处,老师肖湘则在同一航次潜往了海沟最深的10909米处。航次结束的近三年时间,科学家团队争分夺秒,研究鉴定出7564种深渊原核微生物,其中89.4%为未报道新物种,由此建立并开放出全球唯一的深渊微生物大数据库。而以赵维殳为核心的数据分析团队则从中揭示出深渊生态系统的适应策略和新颖性成因,进一步拓宽人类对极端环境下生命过程的认知。

北京时间2025年3月7日凌晨,全球顶级学术期刊《细胞》(Cell)以封面专辑的形式,重磅发布赵维殳所在“溟渊计划”研究团队的深渊生命第一阶段的科研成果:1篇旗舰文章勾勒项目全貌,3篇研究论文分别聚焦深渊中的原核微生物、无脊椎动物(钩虾)和脊椎动物(鱼类)。

马里亚纳海沟以外,“高能量J人“赵维殳的身影还出现在东南印度洋、南海冷泉、青藏高原热泉、珠峰登山大本营等出海和野外科考一线,探索着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生命过程。

马沟海底海星。

她喜欢把自己科考的一手经历经验等呈现在《海洋世界探秘》等课堂中,还亲手给大家做遇到危险会“缩头”的海底火山中的生物“管虫”模型,展示曾被带去两千米、一万米水深处的泡沫塑料杯。2022年出现“红月亮”那天,她顺势将天文知识引入自己的课堂,在下课后带大家一同赏了月……2024年,赵维殳以组别第一名的成绩,拿下全国高校青教赛理科组一等奖。

赵维殳说,“教与研”本身就是互相促进的,学生常常能向她提出珍贵的问题,因此教学会帮她回归初心,重新审视一些问题;而科研工作则提供手段和工具,推动她回答这些问题。

“4岁时我就在想,我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后来我又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一直在想这种问题。后来,做科研缓解了这种焦虑和追问,因为我开始自己找答案了。”

为什么要探究极端环境的生命?赵维殳觉得,往近了看,它极具现实意义。比如,人类的许多疾病、癌症、衰老等都与过氧化伤害有关,”那马沟和珠峰的微生物适应策略是什么?就是抗氧化!”

2021年,结束了西太平洋海域深渊科考任务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顺利返航(左四为赵维殳,右三为肖湘)

而把这一生的研究放进更广大的维度,赵维殳还想追问这个世界乃至宇宙的源头,“将来去一个没有生命的外星,想实践一下,把它从没有生命的状态改造成有生命的状态,这就是对我们生命起源最大的证实。”她的头像画着“月球种菜”,“在我这一代,这是有可能的。行则将至嘛。”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