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诺奖得主拉斯洛在中国受到的关注度和其文学水平是不相称的”今日资讯

   2025-10-10 03:10  发布时间: 4小时前   164
核心提示: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 丁欣雨 实习记者 卢灿秋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20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在世界文坛上并不陌生,而他和中国的渊源也是颇深。不过相较于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其在中国的受关注度或许稍显欠缺。常年研究东欧文学的中国社会科学

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 丁欣雨 实习记者 卢灿秋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202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在世界文坛上并不陌生,而他和中国的渊源也是颇深。不过相较于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其在中国的受关注度或许稍显欠缺。常年研究东欧文学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高兴在接受界面文化采访时就表示,早先拉斯洛的好友译者余泽民想要将其作品引入中国时,并没有那么顺利,直到其获得布克奖之后情况才有了改变。



界面文化采访了拉斯洛的中文版《世界在前进》译者舒荪乐、《撒旦探戈》责编李玲慧以及高兴,从不同维度分享了他们对拉斯洛的评价与看法。



《撒旦探戈》责编李玲慧:有点“遗憾”他今年拿了诺奖



《撒旦探戈》最早是余泽民老师推荐给社里的。余老师常年旅居匈牙利,很早就知道拉斯洛,也读过他的很多作品,和他私交甚笃。他觉得《撒旦探戈》写得特别好——这是克拉斯诺霍尔卡伊的长篇首作,但已经非常成熟。余老师也在这本书的序言里写过,克拉斯诺霍尔卡伊的作品也是他文学翻译生涯的起点——他翻译了其短篇小说《茹兹的陷阱》,几年后发表在《小说界》上。



译林是在拉斯洛拿到布克奖之前买下的《撒旦探戈》版权。合同签订在2013年5月,出版是2017年7月。后来又陆续购入了《温克海姆男爵返乡》和《赫尔施特07749》两本书的版权。




 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 著 余泽民 译

译林出版社 2017-7



我初次接手他的作品,就是做《温克海姆男爵返乡》。我第一次看他的小说,就立刻喜欢上了。他是那种典型的后现代写法,但又不完全一样。他有意识流的成分,却非常好读。他写作的时候故意“写得难”,想让读者必须专注、认真地看。但读起来又非常顺,因为余泽民翻译得特别好。比如他原文里常常几页不分段,一整段里人物视角不停切换,可能几乎没有句号,全是逗号等标点连起来。但中文译本经过适度的调整,读起来很顺畅,也依然保留了那种气息。虽然能感到“难”,但非常好看。他是个非常有批判精神的作家,同时又有幽默感,是那种冷静的、黑色的幽默。我觉得这点特别迷人。



我觉得他在中国受到的关注度和他的文学水平是不相称的。在国际文学界,他一直是受瞩目的作家。不管是匈牙利国内的各项大奖,还是德国图书奖、国际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奖项中,他的名字都频频出现。我们现在在做的这本书,就是他2019年获得美国国家文学奖的那本。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苏珊·桑塔格等人都非常推崇他。



在主题上,他关注匈牙利的历史、人类的命运、存在主义与虚无主义。比如《撒旦探戈》写的就是一个匈牙利集体农庄中发生的故事。



他其实很喜欢中国。早在1990年前后,他就在中国旅居过,是以记者身份来的。他之前做过图书馆管理员、记者、编辑等。那时他写过一些在中国的游记,也写过关于日本的小说。



我们目前还有一本《赫尔施特07749》已经买到版权,还会继续策划他的作品。我其实挺遗憾他今年得诺奖(笑),因为我还有很多想买的选题,还没谈下版权,现在得抢了。




余泽民与拉斯洛 图源:豆瓣



《世界在前进》译者舒荪乐:他的作品宿命论色彩比较强



好多年都说拉斯洛要得奖,他陪跑了好多年,我这次就也没有特别关注,刚刚收到了特别多朋友发来的消息我才知道,我觉得挺好的,2015年国际布克文学奖颁给了他,他在欧洲被承认的还是挺早的。他在匈牙利也属于在世作家里面数一数二的。



我只是翻译了他的一本短篇集《世界在前进》,这个短篇集最初是在1996年发表的,出版社5年前来找到我来翻译,我在翻阅的时候发现他有很多短篇都是他未来长篇的原型,例如被改编成电影的《鲸鱼马戏团》《都灵之马》原作都在这之内。(注:电影《鲸鱼马戏团》改编自拉斯洛长篇《反抗的忧郁》,而这个故事原型最先镶嵌在短篇《普遍的忒修斯》中)我也了解到拉斯洛的语言风格充满着东欧文学中常见的意义丰富的片段,我很想挑战一下,就接手了这个翻译工作。



但进展确实有点慢,直到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才完成。原因是在翻译过程中,我发现他跟我之前翻的有一些作家不太一样,他的语句有时是独白性、碎片式的,情感非常浓重,有时会出现一句话行数跨到10行以上,甚至我翻的有几个短篇里全文是一“逗”到底,完全没有句号的,我保留了他的这种风格,以致编辑看到之后都来找我再次确认原文是不是就是这样。



他经常会在叙述一件事情时,突然之间冒出来一些新意象。在短篇《站着流浪》里,有一段他讲到:“我必须逃离,提着我的箱子,箱子是最重要的,两个箱子便足够了,可以把一切装入两个箱子中,扣上锁就可以奔去鞋匠那儿换个鞋底——我让他换啊,换啊,我需要的是靴子,一双好靴子——不管怎样,一双好靴子和两只箱子就够了,可以带着它们出发,只要能够准确地知道。”这里的箱子和靴子就属于和原本的语境不太相关但被他并置起来的。



再比如说在《关于速度》里,他说:“我想要离开地球,于是我迅疾地穿过桥边的草地,我遵循着鹿群走出黑森林,从莫诺维茨的服装店和鞋店的转角处拐上公路,我要比地球快一些,无论我的思绪飘向何处,都将来到这里,抛弃一切抛下地球,我出发了,本能地向前冲。”他这里也是又出现了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服装店和鞋店。他的这种我称之为“突发奇想”式的语言是他的作品里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拉斯洛的风格一直很统一、延续,喜欢运用长句子,叙述氛围整体比较阴郁,文章总有一种循环性,比如开篇是从酒店出发,最后还是会结束在酒店里,整个结构是很完整的。



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比较哲学、比较形而上的作家,宿命论色彩比较强。这本短篇集的上篇主要就在探讨一些理念性、概念性的东西,比方说“什么是真实”、“人的困境”、“世界的本质”这类寓言体,我印象很深的是他有一篇的主人公去印度,拉斯洛就围绕着一滴水的存在开始探讨,他不断地在回溯真实,质疑真实。



集子的下篇讲的是主人公在世界各地的旅行体验。我在翻译的时候没有深究这些是源于拉斯洛个人在世界各个角落真实的感受,还是只是一些想象,但我发现拉斯洛的写作往往会先从真实的情境进去,最后的结局却给人一种奇幻的感觉。




在Báró hazatér戏剧改编的舞台上 图源:豆瓣



比如他在短篇里写到上海,他一个人在上海的街道上面走着,最后走到了九龙柱里面,跟九龙柱融为一体,这是非常超现实的一面。他写到主人公走到九龙柱下,看到了延安高架上面的种种场景,最后发现自己置身于龙柱当中。你很难想象一个匈牙利作家,他跟这么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征的意象放到一起,还非常融洽。而且如果他写得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整个环境都是特别奇幻的话,你就一定会认定他写的东西就是不存在的,是他幻想出来的。可是他往往描述的又都是乍看之下非常现实主义的,让人本能地想要去质问其真实性,这样文学的戏剧性就展现出来了。



《世界文学》主编高兴:获得布克奖后,中国出版界开始对拉斯洛产生兴趣



东欧作家因为和我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所以他们的作品有时候也许更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另外东欧作家的写作智慧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他们特别注重誓言,比较喜欢使用寓言,用轻盈、机智的方式来表达。这也是有时候东欧文学作品往往更能引起中国读者共鸣的一个缘由。



他的好几部作品都已经被翻译到中国来了。比如说他最著名的代表作《撒旦探戈》,这是一部特别厉害的作品,有后现代主义的元素,但是又是源于现实。所以东欧作家另外一点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他们能够把现实土壤提高到艺术的境界。



我的好朋友余泽民很多年前陪拉斯洛到中国来待了一个月,拉斯洛一直对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有着浓厚兴趣。他当时怀着兴趣与好奇来到中国,采访了很多的普通的中国人,比如问“你们读过杜甫吗?”“你们读过李白吗?”类似的问题。其实余泽民也想把他的作品推荐给出版社,但是当时很多出版社都没有接受他的作品,直到后来拉斯洛获得国际布克奖之后,出版界一下子开始对他产生兴趣。所以从那时候开始,他的一些重要作品,尤其是《撒旦探戈》出中文版,都是余泽民的译笔。



拉斯洛的写作有后现代主义的特色,他的作品也有寓言、反讽色彩,有一些荒诞的描写,但是作品中又充满了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比如背景往往是模糊的,人物都有符号化的色彩,他的作品中有很多类型化的人,各种类型,有的代表贪婪,有的代表保守,有的代表自恋,还有的代表情欲等等。我个人觉得他的作品有后现代的元素,但是并不拒绝基本的情节,里面有一些可以叙述的情节,不是完全消解意义的。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