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无疑将成为这一全球网络展示成果、碰撞思想、催生新合作的重要舞台。
一剂国产抗癌药获得欧盟、中国、美国三大主流市场的同步批准,一款“上海智造”的医疗设备在美国顶尖医院投入使用,一家跨国巨头的全球首个生物工艺设计中心落户浦东……这些看似独立的商业里程碑,正共同描绘出一幅生动图景:上海正凭借其独特的开放基因与创新生态,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链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链接者。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将在10月13日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场展示前沿医药技术与创新成果的盛会,更是一个观察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如何编织一张连接全球的复杂网络,本土企业正从“学习者”变为平等的“合作者”,跨国巨头则从“市场开拓者”变为“本土共创者”。
“走出去”的新叙事:从产品出海到标准共建
近年来,创新药出海已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主旋律。据统计,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 out(许可授权)交易达110起,总金额超656亿美元,同比增长50%。在这股浪潮中,上海无疑是冲在最前沿的领航者:上海企业贡献交易38起,金额307亿美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一。2025年1-8月,上海 out交易37起,金额188.16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这里的企业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寻求更深层次的全球价值链融入。
药物获批之后的故事,往往比获批本身更考验一家企业的全球化智慧。总部位于上海的全球化生物制药公司复宏汉霖,对此深有体会。其核心产品汉曲优®(曲妥珠单抗)成为首个在中、美、欧同步获批的国产生物类似药后,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在海外市场进行商业推广时,我们遇到了预料之外的文化、市场或准入挑战。”复宏汉霖相关负责人坦言。破局的关键在于合作。该公司携手、等国际一流企业,依托其成熟的本地销售网络和商业经验,成功将“中国智造”送达全球超100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手中。这一过程也让他们提炼出深刻的启示:“全球化不是简单地复制中国模式,而是融入当地生态。”在不同市场形成的“本地合作+汉霖供应”的模式,为该公司后续创新药的国际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这种从“学习者”到“合作者”的心态转变,是上海本土企业走向全球的共同写照。复宏汉霖负责人表示,最大的变化在于,“国际伙伴越来越认可我们的创新与执行力。过去我们需要去解释‘我们能做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全球药企主动找到我们,探讨如何共同进入更多市场。”
这场全球征途的背后,离不开上海作为“指挥中枢”的强大支撑。近年来,上海陆续出台多项创新政策,如《关于支持生物医药产业全链条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覆盖了研发、生产、上市的全链条,并特别增加了对创新药出海的支持。复宏汉霖的汉斯状®在欧盟获批,便成为该政策的首批受益企业之一。“上海不仅是我们的起点,更是连接全球的‘指挥中枢’——从资金流、信息流到人才流,城市本身就是企业国际化的加速器。”该负责人说。
同样将全球化作为核心战略的,还有总部位于上海的高端医疗设备领导者联影医疗。该公司产品已进入全球超过85个国家和地区。联影医疗的全球化战略是“高举高打”,即以最顶尖的技术敲开最成熟的市场大门。2018年,联影选择美国作为全球化的首发站,通过与顶尖科研机构合作,推出了世界首款全身人体扫描的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设备,一举在美国市场树立了品牌认知。到今天,联影在美国建立了集研发、生产、市场营销于一体的北美区域总部,组建起较为完善的本土化团队。
联影医疗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的开放基因和创新生态是其全球化战略的独特支撑。“上海拥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顶尖三甲医院,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的人才。得益于上海的科创资源,联影得以与一大批学界、业界的伙伴深度合作。”
“引进来”的新格局:从中国总部到全球创新策源地
当本土企业阔步走向世界时,跨国企业也正在上海完成角色的深刻转变。它们不再仅仅将上海视为中国的总部或销售中心,而是将其打造为集研发、生产、投资于一体的战略枢纽,深度参与并反哺全球创新网络。
全球领先的医疗科技公司波士顿科学( )自1997年便落户上海,其发展故事是跨国企业在沪深化本土化战略的绝佳案例。其血管内超声系统(IVUS)的关键产品,借助上海试点的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MAH),成功实现了“从进口转国产,再到出口”的身份“三级跳”。
“MAH制度允许注册和生产‘解绑’,极大地激发了研发创新的活力,也坚定了我们建设自有产线的决心。”波士顿科学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10月,该公司在中国的首个生产制造基地——临港工厂正式开业。上海高效的政府服务也为企业发展按下了“快进键”。从海关的AEO(“经认证的经营者”)高级认证带来的通关便利,到卫健、税务部门联动打通产品入院的“最后一公里”,都让企业感受到上海的产业行政支持。
“近30年来,我们见证了上海汇聚起全国乃至全球的顶尖人才、技术与政策,实现了生物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也积极响应上海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标,在上海一流的营商环境下,取得了长足发展。”该负责人表示。
另一家行业巨头赛默飞世尔科技( )则将上海定位为赋能中国乃至全球创新的关键节点。“我们持续进行本土投资,积极结合本土客户需求开发‘中国定制’产品和解决方案。”赛默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赋能从药物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全链条,并结合自身全球供应链优势,赛默飞已成为连接海外市场与中国本土创新的重要纽带,助力中国创新疗法惠及全球患者。
这些企业正在成为上海医药产业生态的建设者。赛默飞世尔科技通过其客户体验中心和举办的各类技术研讨会,为本土科学家和创业者提供了接触全球前沿技术的窗口,加速了本地创新生态的成熟。波士顿科学也积极参与上海的各类产业发展对话,将全球经验带入本地政策制定和行业标准的讨论中,成为推动产业生态完善的积极力量。
生态共建:国际组织搭建沟通桥梁
在这场双向奔赴的全球协作中,国际药物信息协会(DIA)这样的国际组织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联系人”角色。DIA见证并深度参与了中国医药产业融入全球的全过程,其中一个标志性事件发生在2017年,当年国家药监局在DIA中国年会上宣布正式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开启了中国与全球药物研发监管标准全面接轨的新时代。
今年,DIA代表处正式落户上海。DIA的负责人观察到,上海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早年,我们的会议更多是帮助中国产业界学习和理解国际规则。而现在,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来自中国的经验和智慧正在反哺全球。例如,在真实世界数据研究、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中国正在贡献自己的方案。”
落户上海后,DIA也承担起新的使命:利用其全球网络,帮助中国创新药更好地“走出去”。“我们发现,海外监管机构,特别是新兴市场的监管机构,非常渴望了解中国加速审评的逻辑和标准。我们正在搭建平台,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监管机构的直接对话,探索构建一个以中国创新为节点、连接新兴市场的‘小循环’合作模式。”这位负责人表示,上海开放的姿态、国际化的人才和集聚的产业生态,使其成为推动这一新模式的最佳实践地。
从国内企业的全球协作到国外企业的本土共生,一个充满活力的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网络正在上海的经纬上交织。即将到来的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无疑将成为这一全球网络展示成果、碰撞思想、催生新合作的重要舞台,向世界发出诚挚邀请:共赴上海,共赢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