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米连科技IPO:伊对APP监管不到位衍生聊天灰产专割男性用户韭菜 众多用户投诉被诱导消费到底是什么回事

   2025-10-17 19:10  发布时间: 3小时前   151
核心提示: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新消费主张/cici  “找对象,上伊对,成了一对又一对!”曾几何时,这款名为“伊对”的在线恋爱社交APP的广告语传遍大街小巷。如今,其母公司米连科技有限公司(下称“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新消费主张/cici

  “找对象,上伊对,成了一对又一对!”曾几何时,这款名为“伊对”的在线恋爱社交APP的广告语传遍大街小巷。如今,其母公司米连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米连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股主板挂牌上市。

  米连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通过现有产品渗透更多海外市场并开发适合海外市场的差异化产品;进一步投资于扩大研发及技术团队,升级核心技术基础设施,增强产品及优化用户体验;战略投资与收购;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米连科技业绩波动较大,2022年、2023年业绩均为亏损,2024年一转业绩颓势,扭亏为盈,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9.17亿元,净利润2.62亿元。除了业绩波动较大外,米连科技经营上高度依赖“伊对”单一产品的风险,以及合规方面或存较大漏洞,在黑猫投诉 、小红书平台上,该平台“诱导消费”而产生的数千条投诉。

  业绩波动较大、22/23年连亏两年 业绩扭转背后平台付费用户数激增

  米连科技成立于2015年,旗下拥有“伊对”“贴贴”两款国内主力应用,以及面向海外市场的“”“”“Seeta”等产品矩阵。招股书显示,虽然该公司不断发展及更新产品组合,在公司以往的收入中,“伊对”“贴贴”是其营收的绝对核心。其中,“伊对”主打视频相亲场景,通过“主持人引导的三方互动模式”提升用户匹配效率;“贴贴”则聚焦18至30岁用户的兴趣社交。

  从经营业绩角度看,米连科技业绩表现在上市前按下加速键,从营收下滑到突然大增,从连续两年利润下降到到扭亏。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米连科技的营收分别为10.52亿元、10.34亿元、23.73亿元及19.17亿元,2023年业绩下降,2024年后业绩有所回升;净利润分别为-1302.8万元、-1680.6万元、1.46亿元及2.62亿元,2024年扭亏为盈。

  从公司应用产品的运营指标来看,其实公司2024年的平均日活用户、月活用户没有特别大的增长,甚至平均日活跃用户还出现了下降,但是平均月付费用户出现了较大的增长。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

  米连科技的绝大部分营收来自数量有限的应用产品,其中伊对和贴贴是营收的重要贡献者。招股书显示,伊对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约15亿元,而米连科技同期总营收为19.17亿元,伊对APP对公司营收的贡献超75%。

(资料来源:公司招股书)

  虽然伊对和贴贴展现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但业务集中度较高,使得米连科技面临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伊对和贴贴占据营收的主导地位,而其他应用产品的贡献微乎其微,意味着米连科技的业绩缺乏多元业务的支撑和缓冲。

  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米连科技将海外市场视为第二增长曲线。目前,其海外产品覆盖东南亚、中东、北美及南美地区,然而,海外市场未形成较大规模,受运营成本及获客成本影响,短期内盈利能力仍存疑。

  伊对APP监管不到位衍生聊天灰产 擅割男性用户韭菜、众多用户投诉被诱导消费

  你想交友,对方盯上的却是你的钱包。据官方介绍,伊对主要面向中国内地30岁左右的用户。伊对开创主持人用户引导的三方视频互动模式,更好地帮助用户破冰、培育有意义的连接,让用户获得爱与归属感。

  “因为身边圈子比较小,本着以结婚为目的交友,才下载了这个应用。没想到,里面全是套路,那些打招呼的社交达人聊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收礼物变现”。小红书平台上,一位伊对APP男性用户小刘(化名,下同)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在伊对APP上被“坑”的经历。

  据他回顾,自己是看到火车上看到了伊对APP的广告。下载注册登陆后,迅速获得了许多女性用户主动发送的消息,甚至不乏“高分美女”,一时间悸动不已。但用下来,伊对很多设置都需要消耗玫瑰花(7玫瑰/元),比如添加直播间内嘉宾需要付费54多玫瑰花,进一步与嘉宾语音通话和视频通话仍需消耗玫瑰花,约合35朵玫瑰/分钟(5元/分钟),甚至与理想嘉宾聊天也要收费。

  小刘告诉我们,因为年龄较大,急于交友,其两周在伊对APP上花费数百元。“这种充值是一点一点的,温水煮青蛙式的,不知不觉就花费了上百元,也没有找到真诚交友的异性用户。”

  值得关注的是,小刘的经历并非孤例,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包含“伊对APP”搜索词的投诉信息超过了2500条,投诉原因涉及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有些案例涉及金额甚至高达上万,如某用户投诉称其79岁父亲在伊对APP平台几个月被诱导消费27万,主播存情感欺诈行为。

(资料来源:黑猫投诉)  (资料来源 :黑猫投诉)

  在小红书平台上,有关伊对APP的避雷帖不在少数,有用户表示伊对上的妹子都是骗人的,聊天是需要充钱购买玫瑰花的,并且用户聊天的目的并非交而是为了让对方消耗玫瑰花。还有用户表示,其父亲在伊对APP遇到一个离异女性,并在上面消费了1000多。通过伊对建立联系后,双方私加微信后,女方向其父亲索要520元才开始聊天。

(资料来源:小红书)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在小红书平台上,除了不少用户对于伊对APP的控诉类帖子外,还有不少用户在评论区”回收伊对APP账号”、“招聘伊对聊天员”等跟帖。对此,我们与其中一名招聘方取得了联系,对方收账号及招聘聊天员的主要目的都是一个,就是代聊人员通过其收来的账号在平台上与男性用户聊天,进而得到礼物变现后与代聊再与分成。

  从供与需的角度出发,这场信息错配的盛宴中,用户在欺骗和套路之下很难有获得感,平台短期内获得的流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反倒加剧了道德风险。对此,新浪财经询问了法律专业人士。专家表示,收钱陪聊方并不构成经营行为,是否构成诈骗需要明确聊天过程中双方的信息是否对称,如果付费方明确知道关注与不关注的区别,但仍自愿付费,法律上就不属于犯罪行为。因此在法律层面,伊对APP们的行为或许并不构成犯罪,但是道德层面确实属灰色地带。

(资料来源:小红书)   (资料来源:小红书)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