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数字化革新的建宁样本:让农民穿皮鞋种田,证明产业变革非大城市专属具体怎么回事

   2025-10-18 22:10  发布时间: 1天前   150
核心提示:“我们原来两夫妻一年最多只能种八九亩地,全是人工,累得直不起腰。”58岁的郑春华是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有名的制种大户,从1989年跟着父母下地算起,他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而如今,他经营着6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田,却显得从容许多:“现在我们都是全程机械化,我们去田里,甚

“我们原来两夫妻一年最多只能种八九亩地,全是人工,累得直不起腰。”58岁的郑春华是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有名的制种大户,从1989年跟着父母下地算起,他与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而如今,他经营着6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田,却显得从容许多:“现在我们都是全程机械化,我们去田里,甚至可以穿着皮鞋去,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10月15日,在建宁县枫元村,郑春华告诉澎湃新闻(www..cn),枫元村在2011年前后迎来转折,插秧机、收割机等设备逐渐成为田里的主角,过去种自己吃的粮食,一亩地收入不过千把块,“根本没钱赚”。如今通过订单生产,他种的60多亩杂交水稻制种田,亩均利润能达到一千多元,一年下来有十来万元收入,家里也因此在县城买了房和车。

郑春华所在的建宁县,自1976年引进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以来,已发展成为中国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制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10%以上——全国每十粒杂交水稻种子,就有一粒来自建宁。2020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福建省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亲笔题名。

建宁县枫元村大量使用农业机械。   建宁县融媒中心 图

郑春华的经历,是建宁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缩影。而在建宁的山区牧场,另一场变革同样静水深流——明一乳业依托当地的高山生态,建起了“全程看不到人”的智能化透明工厂。从牧场到罐装,牛奶在密闭管道中流转,每一罐产品都拥有可追溯的“数字身份证”。

建宁是红军无线电通讯事业的发祥地,建宁县委、县政府积极传承苏区精神,紧扣“数字福建”工作部署,将红色电波基因融入县域血脉,以数字化技术为引擎,全面赋能农业、工业、城市治理等领域,让千年小城焕发出全新的时代风貌。

10月14日至16日,澎湃新闻在建宁走访了解到,建宁的新生,有着关于土地、科技与人的故事。从“穿皮鞋种田”的智慧农田,到“无人化生产”的透明工厂,这座小城正以数字化为引擎,驱动着种业、乳业、水果业等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它告诉我们,数字化转型并非大城市、高科技企业的专属,在中国广阔的县城与乡村,同样能孕育出激动人心的产业变革,同样能带领广大群众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当年传递信念的红色电波,到今天赋能产业的数字智能,技术在建宁一次次迭代,信念传承却不曾改变。建宁,这座位于原中央苏区的小城,正悄然成为观察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一扇重要窗口

一粒种子带来的数字化改变

10月15日,在枫元村杂交水稻制种示范片的田埂上,村书记刘炳煌指向脚下整齐无垠的田地对澎湃新闻说:“在这里看不到一根电线杆,我们已经为农业机械化铺好了路。”

这片沿杨林溪流域展开的1300多亩示范片,是建宁县高标准杂交水稻制种的标杆,目前的机械化使用率高达90%,高于全县86%的平均水平。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

建宁县枫元村村民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   建宁县融媒中心 图

“我们本地有句老话,叫‘关公磨刀水’,”刘炳煌解释道,“意思是每年要等到农历五月十三,大水过了,才能开始种田。”杨林溪曾是沿岸六个村的“心病”,十年九淹,曾经有场大水更是将这里变成“一片汪洋”。

近年来,乡村振兴、水利、“美丽乡村”等各类资金整合投入枫元村,水、电、路、网全面提升,田间障碍被一一清除,就连田里的电线杆也全部“隐身”,让机械化和无人机操作畅通无阻,曾经最易受灾的“差田”,如今成了最抢手的“阳面田”。

枫元村乃至建宁的农业机械化之路始于2011年。10月15日,建宁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徐明庚介绍,在这一年,真正在机械和烘干这两个环节取得突破,随后在2014年,种子烘干和无人机应用相继起步。

从最初小型机械的摸索,到与农机企业对接研发更适合本地需求的高速插秧机,建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一直在稳步提升。截至2024年,全县机械化率已达86%,在福建全省位居前列。“2019年,我们是全省最早实现全程机械化示范的县之一。”徐明庚补充道,机械化不仅改变了本地生产,更催生了外向型的“跨区作业”经济,每年约有2000多名建宁农机手走向江西的南丰、广昌、黎川等县,将机械化的效率红利播撒到中国更广阔的土地。

与此同时,无人机等新一代机械正在吸引新一代农人返乡。目前,全县已拥有80多台新型无人机,2025年已培训100多名持证飞手。“无人机操作者多在三四十岁,比插秧机手、收割机手年轻得多,”徐明庚说,技术正在重构建宁农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

当机械在田间轰鸣,数字的赋能还悄然向气象服务与风险保障延伸。

在枫元村示范田旁,一座农田小气象站正实时监测着降水、气温、地温、湿度、总辐射等十余项指标。10月15日,建宁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吴淋娣向澎湃新闻介绍,建宁县已布设22套这样的设备,它们与“知天气”APP及微信工作群共同构成直达农户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

“我们可以定制服务。比如某个杂交水稻品种对高温敏感,设定超过37℃的阈值,系统就会预警。”吴淋娣说,气象局还专门为水稻制种定制了九大类服务产品,从播种到收割,关键农时的预报和生产建议直送农户。

建宁县枫元村展示农业机械操作。   建宁县融媒中心 图

精准的数据不仅指导生产,更成为农业保险理赔的关键依据。“如果连续三天高于37℃,授粉就会受影响,谷粒不饱满,产量会大幅下降。”吴淋娣解释,受灾后,保险公司理赔需以气象局出具的天气证明为准。“以前全县可能只有一个大范围数据,现在每个站点都是当地的精准数据。”

这套运行20多年的制种保险体系,已成为农户的“定心丸”。“我们个人一亩地投20元,政府补贴80多元,总共100元保费,”刘炳煌说,“一旦遭遇天灾、虫害或病害,保险便能启动理赔,为农户兜底。”

一粒种子,在数字技术的浸润下,悄然改变着建宁的乡村风貌和村民生活。

一杯牛奶的数字化旅程

建宁被誉为“闽地之母、闽山之巅、闽水之源”,在群山之间,一座“看不见人”的工厂正在悄然运转——从牧场挤奶到罐装出厂,牛奶在密闭管道中流转,全程无人触碰。

这是明一乳业在建宁打造的智能化透明工厂,也是建宁数字化转型的又一缩影。

“我们选择建宁,最看重的就是这里的生态。”10月14日下午,明一乳业食品安全总监黄耀铕告诉澎湃新闻,建宁地处高山地带,水质纯净、空气清新,是养殖高品质奶牛的“天然氧吧”,同时,奶牛怕热,而建宁的高山气候恰好为它们提供了舒适的生长环境,“牛喝的水好、呼吸的空气好,产出的奶自然更优质。”

明一乳业坐落在建宁的青山绿水之中。     明一乳业 供图

为了最大限度保证奶质新鲜,明一乳业将“从养殖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产业链都落地在建宁。“奶从牧场到工厂,最快只要半小时,避免了长途运输对品质的影响。”黄耀铕补充道,这种“产地一体化”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成本,更让“大山深处的原生蛋奶”能以最新鲜的状态,送达消费者手中。

走进明一乳业的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四个生产基地的运转画面。“车间基本看不到人,所有指令都是从这里下达。”黄耀铕介绍,生产线全程自动化运行,工人只需定期巡检,其余操作均在中控室完成。

从牧场运来的鲜奶,通过密闭管道进入厂区,经巴氏杀菌、软化处理后,流入储奶罐。“所有原料都在管道里流转,从洗奶到运输,再到最后的生产,全程没接触到人。”工作人员形容,整条生产线如同人体的“血管”与“心脏”,在无声中完成高效输送。

每一罐出厂的产品,还拥有一张“数字身份证”。消费者扫描罐底二维码,即可追溯从奶牛饲料、健康信息到生产报告的全流程数据。“我们为每一头牛都建立了档案,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明一乳液通过“一码溯源”系统,让消费者“看得见信任”。

在明一乳液的监控中心,16个关键控制点的实时画面正通过专线,实现省、市、县、总局四级同步传输。“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有着国内最严格的监管要求。”建宁县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陈炳贵介绍,传统的驻场监管需要工作人员经过多轮更衣消毒才能进入车间,如今通过非现场可视化监管,监管人员可实时监测生产全过程。系统配备的AI智能抓拍功能,能自动识别风险隐患——从员工洗手规范、着装要求到环境温湿度控制,实现24小时不间断预警。

这套数字化监管体系,推动建宁在食品安全追溯领域走在前列。作为福建省首批试运行电子追溯系统的地区,这里实现了从“一批一码”到“一罐一码”的升级。“从奶罐车卸奶时的温度监控,到生产投料的比例记录,所有关键数据实时上传,构建起完整的质量安全防线。”陈炳贵自信地说。

明一乳业推行无人化生产,生产区几乎看不到工作人员。     明一乳业 供图

总投资10亿元、占地2万亩的明一天籁牧场,已经成为建宁三产融合的一个典范。明一规划在建宁养殖奶牛2万头、建设四个牧场,分别位于里心镇上黎村、里心镇滩角村、黄埠乡友兰村、黄埠乡竹薮村。其中上黎天籁牧场是四个牧场中最早建成的一个,占地面积1万亩,养殖奶牛5000头,设有养殖区、观光区、体验区,明一牧场是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的国家级农场,以及农业农村部的奶业推介休闲观光牧场。

“最开始是因为客户想来看看奶牛是怎么养的。”黄耀铕回忆,随着越来越多的经销商组织客户到牧场参观,公司逐渐将观光、研学纳入业务范畴。2020年,这座牧场初步对外开放;2021年,正式作为旅游景点运营,并成立独立的文旅公司。

游客可以来这里体验莱茵风情民宿、农耕研学,甚至在樱花盛开的春季,感受“银装素裹的雪峰牧场”的浪漫。黄耀铕说:“我们希望能让大家来了之后,不只是匆匆看一眼,而是真正放松下来,了解这片土地。”

牧场也为当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据黄耀铕介绍,仅牧场运营就带动当地就业超100人,涵盖养殖、文旅、后勤等岗位,“我们优先招聘本地人,尤其是返乡的年轻人”,这让村民“多了一条留在家乡发展的路”。

昔日的山村荒地,如今已成为一个乡村振兴标杆。牧场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区域形象,更通过文旅融合,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我们希望能把这里的生态、生产、生活真正融合起来。”黄耀铕说。

一杯奶的旅程,从深山牧场到透明工厂,展现了建宁如何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手段,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产业优势。

一个县的全面数字化革新

在建宁,数字化的探索不止于田间与工厂,更延伸至一场关于产业未来与区域创新的宏大布局。

一场旨在破解南方丘陵农业机械化痛点的“第一届中国南方丘陵智能农林机械装备创新创业大赛”,正将这座闽西北小城推向全国智能农机创新舞台的中央。

枫云村里随处可见形状各异的农业机械。   澎湃新闻记者 王洛伊 图

“我们正在做农林机械装备制造的专项规划,”10月16日,建宁县工信局副局长陈永远告诉澎湃新闻,面对南方丘陵地形与老龄化趋势,发展适应本地需求的智能农机,是建宁从农业大县向产业强县转型的关键一步,“这个市场目前是空白的,未来可能有几十亿元的规模。”

这场由农业农村部农机化司指导的双创大赛,在建宁县启动以来便吸引了全国目光。据大赛筹备报告显示,截至10月中旬,初赛已顺利完成,菠萝智能采摘机器人、山地新能源轨道运输机、自走式杂交水稻父本切割还田机等20个创新项目从来自全国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决赛,这些项目精准聚焦于丘陵山地特有的小型化、智能化、电动化需求。

“我们希望通过大赛,吸引头部研发企业参与,促进成果转化与招商引资。”陈永远透露,建宁正积极筹备10月底的决赛及11月的林博会成果对接,并计划组织不少于2批次全国意向企业至建宁实地考察,推动优秀项目“留在建宁、落在建宁”。

而在更广阔的数字经济蓝图中,一个更具前瞻性的产业——数据标注,也在建宁悄然萌芽。建宁县发改局副局长(兼任县数据管理局局长)余文涛介绍,数据标注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础性工作,是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当前,我们正以建设省级数据要素产业园为核心目标加速推进,在整个三明市,建宁县的数据标注产业起步相对较早”。

“我们有中粮对口支援、沪明对口合作、泉明山海协作等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对接订单。”董黎斌指出,加上政府在场所、租金、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建宁正试图在山区县中走出一条差异化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建宁正推动全域数字化治理。投入数千万元建设的“数字建宁”平台,整合多部门数据,运用无人机与AI技术,实现基层事件的智能预警与快速处置。

建宁县正在推动全域数字化治理。    视觉中国 图

“资金保障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余文涛坦言,针对这一情况,建宁正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专项债等多方支持,为数字化项目建设提供支撑。

尽管挑战重重,建宁的数字化雄心并未止步。在“十五五”规划中,建宁积极融入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建设,全力打造成为“全国革命老区数字化转型标杆”,并在现代农业领域率先打造种业可信数据空间”。

“我们有扎实的农业产业基础,”余文涛表示,“未来的建宁,既要成为农业数字化的‘单打冠军’,也要在全域数字化中走出一条山区县的特色路径。”

“建宁是一个标准的农业县,制造业基础非常薄弱。”10月14日,建宁县委书记温欣传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直指发展面临的核心挑战,“如果我们不培育具有建宁特色的新质生产力,那么在未来的县域竞争中会被淘汰。”

温欣传表示,建宁选择“另辟蹊径”。“我们立足于现有的农业产业基础和特色种业基础,走一条跨越发展的路子,最终实现从一产向二产的跨越。”他解释,利用建宁作为红色无线电发祥地的基因传承,借力数字化运营商,率先对种业进行数字化改造;继而将各类生产经营活动转化为数据资源,最终目标是实现数字的产业化

当数字浪潮涌入田野山间,建宁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生产方式与治理体系的变革。

海报设计 郑达咖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