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金融监管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2025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可以预期,对金融的促进与影响可能是重大而根本性的。
肖远企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由于金融产品的研发、转化和生产成本可能大幅下降,不仅使得实现产品多样化、触达远端客户在经济上变得更加可行。更重要的是,过去被忽视或被认为不经济的小众需求,在成本收益上也变得更加可持续,产生了所谓的“长尾效应”。在场景方面,金融机构与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和更加嵌入的体验很可能将产生不同的变化。
谈及金融集中,肖远企直言,大型金融机构在资源技术投入、客户数量、数据积累等方面也拥有天然优势。稳定而有效率的金融结构需要多样化的金融主体和交易市场,中小机构如何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以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确保仍具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对于维持一个合理均衡的金融结构至关重要。
对于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肖远企认为,组成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包括资本实力、客户基础、风控能力、人才队伍、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等,这些都很重要。在人工智能时代,一种常见的看法是“自动”()和“虚拟”()取代了“人工”与“实体”,那么,保持金融机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例如,人工智能使数据和算法的重要性上升,但如何将“可用数据”变为“可信数据”、如何整合与识别有价值的信息就变得非常关键,否则,就可能出现误导,产生决策偏离。
他还指出,金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配置资源。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有助于更好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潜力可以充分挖掘,更多的资源很有可能“恰到好处”地分布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完成现有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人工智能作为重大科技进步,推动金融最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人工智能科技仍在不断发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处于不断扩大与深化的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得出完整的结论毕竟为时尚早。”肖远企说道。
附肖远企在2025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的讲话
很高兴参加全球财富管理论坛。借此机会,我今天主要介绍探讨人工智能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实践与趋势性变化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和金融高质量发展,深刻指出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我们知道,科技与金融从来就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人类历史上,科技发展都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业的变革。例如,金属货币广泛使用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就是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成熟。我国北宋时期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离不开印刷术的发明与版画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交子纸币的出现,对推动印刷版画技术的进步自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近现代以来,历次重大科技革命对金融的促进与影响无疑都是巨大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与机械化作业,人类生产步入了快速增长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金融,特别是商业银行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电气时代的到来使金融活动突破了地域困扰,金融交易不再需要“人背马驮”地长途跋涉。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的兴起,金融运行成本大大节约,运行效率极大提升,金融交易不再受时空约束。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成果在金融领域已经开始广泛应用,可以预期,对金融的促进与影响可能是重大而根本性的。下面,我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关于金融供给。
一般来说,金融供给包括产品供给、场景供给、范围供给和主体供给等几个方面。就目前而言,产品和范围的金融深化程度已经较高,从全球看,金融产品种类之多甚至有些眼花缭乱。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之下,服务的物理距离也已经无限延伸。在人工智能时代,由于金融产品的研发、转化和生产成本可能大幅下降,不仅使得实现产品多样化、触达远端客户在经济上变得更加可行。更重要的是,过去被忽视或被认为不经济的小众需求,在成本收益上也变得更加可持续,产生了所谓的“长尾效应”。在场景方面,金融机构与客户等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和更加嵌入的体验很可能将产生不同的变化。
第二,关于金融集中。
人工智能赋能金融行业,支撑了金融科技生态的底层技术、数据和算法。金融是经营管理货币与风险的行业,在科技应用方面对稳定性、可靠性的要求较高,自然更加倾向于与拥有科技、研发和应用推广优势的科技公司合作。与此同时,大型金融机构在资源技术投入、客户数量、数据积累等方面也拥有天然优势。以信息数据为例,数据是人工智能的燃料,大型金融机构因为拥有海量、多维、实时的历史交易数据、客户行为数据和宏观数据,能够训练出更精准、更强大的预测模型和风控模型,形成“数据—模型—客户—数据”的正向反馈,同时配以巨大的资本投入,吸引顶尖的科技人才,一定程度上可能对中小机构形成竞争壁垒,产生所谓的“马歇尔冲突”。我们知道,稳定而有效率的金融结构需要多样化的金融主体和交易市场,中小机构如何通过调整发展战略和业务结构以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变化,确保仍具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对于维持一个合理均衡的金融结构至关重要。
第三,关于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
组成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包括资本实力、客户基础、风控能力、人才队伍、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等,这些都很重要。在人工智能时代,一种常见的看法是“自动”()和“虚拟”()取代了“人工”与“实体”,那么,保持金融机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要素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例如,人工智能使数据和算法的重要性上升,但如何将“可用数据”变为“可信数据”、如何整合与识别有价值的信息就变得非常关键,否则,就可能出现误导,产生决策偏离。
又比如,在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的选择更多,选择什么样的数据,选择什么样的模型,产生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坚持“选择中性”原则就显得很有必要。如何保证能做到“选择中性”,对金融机构来说就是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再如,在保险领域,精算假设对保险资源配置与管理决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方向性作用。应用人工智能科技提升精算假设的合理性与可实现性,降低假设与结果的偏离度就构成了保险机构的核心竞争力要素。
第四,关于金融生产最大可能性边界。
科技革命总能带来金融业的总量增长,一方面,金融服务于经济社会生产与生活,科技革命催生的经济产出增加与社会福祉改善,客观做大了金融业的增量,另一方面,金融业本身在资源最优配置与经营效率上也得到改进,两方面都会带动金融现有潜力的充分释放和未来增长边界的突破。作为经济学概念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既可用来说明在一定的技术与资源条件下可能生产的两种或多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也可用来描述由于重大技术进步可能产生最大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外延与拓展。
金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配置资源。人工智能的发展无疑有助于更好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潜力可以充分挖掘,更多的资源很有可能“恰到好处”地分布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完成现有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人工智能作为重大科技进步,推动金融最大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第五,关于金融监管。
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金融监管组织,长期以来一直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科技发展及其在全球金融领域的运用实践。金融监管鼓励支持金融机构运用最新科技,优化金融服务、降低营运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加强风险管理,确保稳定有序。遵循金融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把握好集中与分散、特色与同质、安全与效率等方面的动态平衡,努力构建具有韧性的金融体系。当然,金融监管本身也要加大资源投入,完善监管方法与流程,提升监管科技能力。
人工智能科技仍在不断发展,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还处于不断扩大与深化的过程,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得出完整的结论毕竟为时尚早,以上是一些初步思考。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