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以“一代耀一代·去突破”为主题的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教育论坛暨第二届科技女生赋能论坛在上海临港中心举行。来自全球的科学家、教育专家与青年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科学教育的国际化突破与科研人才的培养展开深度交流。论坛由欧莱雅中国、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联合主办,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组委会承办。
“科技女生赋能计划”临港基地正式启用,科技女生赋能营开营
此次论坛,欧莱雅中国联合上海临港新区宣布正式启用“科技女生赋能计划”临港基地,并同步举办了科技女生赋能营,为科技女生们提供从参与、实践到成果展示的全方位系统性研学体验。
上海市妇联副主席王剑璋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以科学教育赋能女性发展,为广大年轻女性点亮科学梦想之灯,正是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对妇女发展的殷切期许。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社会各界正不断为此付出努力,期待更多企业、学校、机构加入进来,共同营造‘尊重女性、支持创新、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女性科技人才的成长厚植沃土。”
上海市妇联副主席王剑璋致辞
科学教育国际化:共探未来的“通用语言”
论坛现场,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从科学家的视角提出:“当今的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挑战,而解决之道只能来自科学。”他鼓励更多怀抱梦想的年轻人,尤其是女生,勇敢追梦,“当我们谈论诺贝尔奖时,必须为所有人做好准备。”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发表演讲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在《中国科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思考》的演讲中指出,科学教育应构建“知识奠基、实践赋能、校家社协同”的培养体系,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国际共享与普惠。
复旦大学副教授蒋昌建则从教育心理角度出发,鼓励科技女生确立自我志向:“从2010年到2025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女性获奖人数持续上升。科学的热爱、坚持与付出,而非家庭背景或学历,才是她们的共同特质。”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发表演讲
作为论坛的重要发起方,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在会上分享了“科技女生赋能计划”一年来的成果。她表示,企业在科学教育中不仅是“支持者”,更是“创新者”和“连接者”。“我们坚信倡议不止是口号,而是要点亮科技女生梦想的星火。如今这星火已有燎原之势,我们也更期待把中国的灵感创新推向世界,为全球女性科学教育合作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可能。”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总结汇报
“一代耀一代”:科研精神的跨代传承
在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袁岚峰主持中外科学家、教育家及青年代表展开多元交流。
圆桌讨论环节
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传播系副主任袁岚峰主持的圆桌讨论中,来自中外科学界、教育界及青年学生的代表们围绕国际化合作、科研成长与性别平等等议题展开深入对话。
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卡洛琳·卢格分享了她对科研精神的理解:“真正的探索往往从错误开始。让学生成为研究者的前提,是‘不知道,但想知道’。”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教授阮淑娟则以自身经历鼓励女生:“进不了顶级大学没关系,关键是认识自我,找到兴趣所在。导师的责任是理解并放大学生的潜力。”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所长陈雯指出:“在航天工程中,女性带来了不同的视角与创造力,许多关键岗位上都有女性科学家的闪光身影。”
教育界代表也带来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校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张薇强调:“科学教育的核心不是灌输,而是保持好奇心与试错空间。”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沈玉婷分享了五年来上海科技教育普惠化的成果——女生参与科创项目的比例显著提升,“也许她们未必都成为科学家,但科学素养会让她们更自由、更坚韧。”
“星动的她们”:从课堂走向科学现场
作为论坛的特别活动,“星动的她们”科技女生赋能营于10月25日在上海临港圆满落幕。活动以“旅程”与“问答”两大模块构建沉浸式研学体验,让科技女生在“看中学、做中学、话中学”中全面成长。
欧莱雅“科技女生赋能营”临港站圆满落幕
赋能营带领20余位科技女生走进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现场,探访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了解航天卫星的装配与测试流程,并由副所长陈雯亲授天文课程。
科技女生们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展开“航天之旅”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科学所副所长陈雯为女生们授课
作为赋能营的压轴环节,“星动的问答:湖畔交流会”在25日下午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终身名誉导师陈赛娟、2023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卡洛琳·卢格、2024年物理学新视野奖得主宁克·范德马雷尔、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科学所副所长陈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舒庆艳五位女科学家与同学们面对面,不仅回答了她们相关科学领域、选择科学道路及自身发展学习等方面的各种问题,也与她们进行了坦诚真心的深度交流。
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终身名誉导师陈赛娟院士表示:“我在比你们稍大一点的年纪已是纺织女工,凭着边工作边挤出时间学习而考上医学院,得以走上之后的医学研究道路。”她以自身经历勉励在场女生:“科研的道路可以和多彩的人生共存。请科技女生们勇敢追逐梦想,用智慧和理想为科学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科技女生赋能计划”终身名誉导师陈赛娟致辞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表示,自“科技女生赋能计划”启动以来,项目已遍及全国多所学校和科研机构,通过把女科学家 “请进来” ,让学生 “走出去”,再把科普内容的精华 “广播种”,已让20多万名中学女生获得赋能。
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献上寄语
寄语过后,科技女生们以分组的形式上台汇报学习成果。现场嘉宾们聆听着台上女生们的认真汇报,也不禁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各自分享了科研成长路上的“关键时刻”。
现场嘉宾分享科研路上的“关键时刻”
陈赛娟院士以自身从纺织女工到医学研究者的经历鼓励女生:“科研之路可以与多彩人生共存。请勇敢追梦,用智慧与理想为科学注入新活力。” 卡洛琳·卢格则以幽默比喻启发学生:“科学就像吃掉一头大象——一次咬一口,只要开始,就能走得更远。” 植物学家舒庆艳提醒女生保持“空杯心态”:“我始终把自己当作小学生,这让我永远对科学保持好奇。” 宁克·范德马雷尔补充:“科学不是为了知道一切,而是探索那些无人能答的问题。”
现场的女生们也以分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陈赛娟院士为表现突出的小组颁发“星动小组”证书。“一代耀一代”不只是主题,更是一场关于勇气、好奇与传承的青春接力。
优秀汇报小组获颁“星动小组”证书,并代表全体科技女生向科学家嘉宾献花
科技女生们与嘉宾合影留念
自“科技女生赋能计划”启动以来,欧莱雅中国已携手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覆盖全国数十个城市,累计赋能超过20万名中学生。通过“科学家进校园”“学生走进实验室”“科普走向社会”的立体模式,项目正在推动科学教育的普惠与性别平衡。
科学教育的意义,正如论坛主题“一代耀一代”所寓意——当一代代科技女生在科学的光芒中勇敢前行,这条路就不再只是少数人的征途,而是一场代代相传的接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