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何以中国|古城活了、生态美了,荆州成文旅市场黑马内容具体是什么

   2025-10-30 15:10  发布时间: 3小时前   265
核心提示:深秋的荆州,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10月29日,“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此行调研第二站——湖北荆州,登上荆州古城墙,抚过斑驳的砖石,远眺蜿蜒的长江;走进荆州博物馆,凝视那些沉睡千年的简牍玉器,一扇通往三千年楚文明的大门就此拉开。这里是荆楚文

深秋的荆州,沐浴在柔和的晨光中。

10月29日,“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此行调研第二站——湖北荆州,登上荆州古城墙,抚过斑驳的砖石,远眺蜿蜒的长江;走进荆州博物馆,凝视那些沉睡千年的简牍玉器,一扇通往三千年楚文明的大门就此拉开。

这里是荆楚文化的根脉所在——禹划九州,始有荆州,一座拥有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着“何以中国”这一宏大命题。

“荆州向世界展现了楚文化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荆州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杨开勇称,从中原到江南,从黄河到长江,均在各自的历史长河中流淌出灿烂的文明,最终成就今天中国的模样。

荆州古城。主办方供图

让世界看见楚文化

荆州古城的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历史。全长11.28公里的城墙,是中国延续时代最长、跨越朝代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墙,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

它不仅是一道防御工事,更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

站在宾阳楼上,眼前仿佛浮现关羽镇守荆州的雄姿。《三国演义》120回中有72回与荆州相关,相关故事在这里有了具象的表达。

护城河宽达百米,碧波荡漾,与古城墙共同构筑起一道绝佳的历史场景。

三国故事家喻户晓,但荆州最辉煌的时期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楚国800多年历史,兼并60多个诸侯国,占据长江以南半壁江山,形成与中原文化媲美的楚文化。

近年来,荆州意识到,楚文化不应只停留在典籍与传说之中,更应通过真实可感的场景实现“活态传承”。

今年国庆假期,荆州古城异军突起,成为文旅市场一匹耀眼的“黑马”。

这并非偶然。早在节前,当地党委、政府便已提前谋划、系统布局,坚定推动荆州向全国文化旅游“顶流”城市迈进。

2025年9月20日起,荆州开启历时一个月的第二届楚文化节,此次活动主题鲜明——“让世界看见楚文化”,共有20余项活动,涵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演出、商贸洽谈等,从务虚到务实,应有尽有。

这场盛会迅速释放出强大的传播势能。

对此,荆州市荆州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易金红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指出,该活动让主流媒体给予全网极大关注,更让全国各地游客知晓了荆州,相关话题在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的关注流量达23亿次。

文旅创新才能真正打动游客。

国庆期间推出的“千年一城满风华”项目,将东门、大北门、南门三大古城门串联成一条沉浸式文化廊道,让游客从被动观览的“看客”,转变为亲历其境的“剧中人”。实景互动剧《荆州护城令》巧妙融入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三国人物,游客可与NPC(非玩家角色)实时对话、完成任务,在闯关挑战中体验烽火连天的三国风云。

这条流动的叙事长廊,以“一幕一史”的方式徐徐展开,让游客仿佛穿越回了楚汉争霸的岁月。

游客在荆州古城宾阳楼景区游玩。极目新闻记者 黄志刚 摄

夜幕降临时,古城东门的灯光秀更是令人惊叹。数百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勾勒出凤凰图腾,与古城墙相映生辉,光影流转间,斑驳的古城墙“活”了过来:战旗在墙砖上翻卷,江水在光影中奔涌,楚乐伴着江风缓缓流淌。

楚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凤鸟,也在现代科技的灯光秀中“重生”。

一位本地游客李东升在社交平台撰文称:“两只凤凰造型的无人机在古城墙上空展翅翱翔,高亢鸣叫,让人联想到楚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智慧。”

他表示,这是多少年来,荆州人第一次把“养在深闺”的古城打扮得如此惊艳。

从东门的光影盛宴,到老南门的传统戏曲歌舞,再到北门的三国情景再现,历史与现代,古朴与潮流,让荆州在今秋文旅竞争中脱颖而出。

数据显示,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荆州累计接待游客791.6万人次,同比增长25.41%,实现旅游总收入65.3亿元,同比增长40.7%。其中,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215.68万人次,同比增长56.04%。

游客纷至沓来,也让这座城市被更多人“看见”。

“这次终于有机会认真感受这座城市,走在城墙上,感受先人的智慧——在2700年前,这道城墙就是一道天堑。城墙有的砖石上标记着‘1987’‘2018’字样,是后续维修的痕迹,但历史的气息依然浓郁。”成都游客汤莉说。

她特别提到,作为马拉松爱好者,她梦想在城墙上跑一场马拉松,以特别的方式体验古城风貌。

荆州的走红,也带动了周边文化景点的人气升温。与宾阳楼仅一街之隔的张居正故居,如今同样游人如织。

这座仿明清风格的园林式建筑,原为万历六年张居正回乡葬父时的临时居所。五进四重,东房西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尽显士大夫宅邸的雅致与从容。

故居内一件特殊展品尤为引人注目——《帝鉴图说》。这是张居正为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精心编撰的启蒙教材,每篇历史故事配以插图,图文并茂,寓教于乐。此书后来流传海外,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今年国庆期间,故居推出沉浸式情景剧《张公科举梦》,以张居正早年科举经历为主线,游客可通过角色扮演、答题闯关等方式参与剧情发展,在趣味互动中领略明代士子的奋斗之路。今年国庆期间,故居上演了情景剧《张公科举梦》,以张居正科举人生为主线,游客通过角色扮演、竞技闯关等形式,获得穿越式文化体验。

张居正故居。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摄

荆楚文化正在焕发生命力

如果说古城墙是荆州的身躯,那么博物馆中的文物则是它跳动的文化心脏。仅仅一街之隔的荆州博物馆,珍藏着楚文化的灵魂。

荆州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近20万件馆藏文物,614件(套)国家一级文物,几乎囊括了楚文化的所有种类和精品,使这里被誉为“楚文化的艺术宝库”。

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保存者,更是文明的阐释者——从玉器、青铜到简牍、织绣,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楚人独特的宇宙观和审美观。

在荆州博物馆简牍陈列厅,一批批楚简静静躺在展柜中,仿佛还在等待着千年后的知音。

2023年,荆州秦家嘴1093号墓出土约1800枚战国楚简,字数约3万字,是迄今考古发掘出土典籍简牍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一次。

“这些简牍堪称‘战国秦汉百科全书’。”杨开勇称,他们发现了版本最早的乘法口诀《九九术》和刑书《吕刑》,还有《齐庄侯侵晋伐朝歌》等篇,这些文献细化了《左传》《史记》等传世文献记载的史事。

他特别提到一个有趣的发现——一枚字谜类楚简。简上写着:“羊才(在)火上,玄裘甚好。”“三乙结中,凡亓亓(其)数九。”这两句谜面分别对应“羔”“州”二字。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字谜实物。”杨开勇称,这比传世文献记载的东汉晚期字谜要早很多。它表明2300多年前,楚人已开始玩“文字游戏”,通过笔画拆分、离合增损等手法设置谜题。

此外,荆州还出土了迄今存诗数量最多、文本结构最完整的战国楚简《诗经》抄本。截至目前,荆州已出土楚简16批、4100余枚,数量约占全国32%,这些简牍为研究战国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思想提供了珍贵资料。

多年来,荆州博物馆一直积极作为,不断举办高品质展览吸引游客。去年3月,杨开勇与董宇辉的一场直播,更使其意外“出圈”。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荆州博物馆日均接待量达2.2万人次。

荆州博物馆也趁势推出文创衍生品。1978年荆州观音垱天星观楚墓出土的战国虎座凤架鼓,是楚文化的象征,两只凤鸟脚踏虎背,昂首长鸣,表现楚人征服巴人后的自信。

如今,这一形象被制成各种文创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荆州博物馆深受文博爱好者和游客的喜欢。主办方供图

上述“文物同款”在馆内比比皆是: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凤鸟花卉楚服图案以装饰形式印在帆布包上;以战国时期“爵杯”为原型的杯装奶茶让奶茶店窗口排起了长龙;各式展现荆楚文化特色的冰箱贴琳琅满目。

荆州博物馆根据馆藏丝织品、漆木器、青铜器等设计制作出丝绸类、瓷器类、木器类、铜器类、图书类、玉器类、文具类、饰品类、小商品类九大类、近千种文创产品。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荆州博物馆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小时延长至3小时。

这也说明,荆楚文化正在新时代焕发其持久的生命力。

当前,湖北赋予荆州建设“荆楚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区”的重任。

《荆州整体提升文化影响力行动方案》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荆楚文化权威阐释地、场景展现地、活动聚集地、旅游目的地。荆州正全力打造“古城小样板”,楚文化博物院全面开工,三义街、南纪门、张居正特色风貌街区将迎来升级。

长江大学楚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张卫平此前接受《瞭望》采访时表示,通过保护与创新,荆州让楚文化在千年古城中“活”起来,“走”进人心。

麋鹿、江豚背后的生态保护答卷

荆州的文化底蕴深厚,而它的生态之美同样令人惊叹。长江荆江段九曲回肠,在北岸的石首江段,因河道裁弯取直形成了长江故道。这片湿地成了“湿地精灵”的乐园——国宝麋鹿和长江江豚两大旗舰物种在此栖息,构成一幅和谐的生态画卷。

10月29日下午,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500余头麋鹿徜徉在长江故道,或悠然觅食,或戏水嬉闹。麋鹿作为中国特有鹿科物种,起源于距今200万至300万年的更新世早期,因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又被称为“四不像”。

先秦时期,墨子曾在《公输》中记载:“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可见当时楚地生物多样性之丰富。

然而,至晚清,由于狩猎和战乱,麋鹿在中国几近灭绝。1985年,《中英关于麋鹿重引进的协议》签署,22头麋鹿从英国回归中国。今年正值麋鹿回归40周年,经过多年保护,麋鹿种群已在全国6个区域恢复,数量达1.5万头,居全球第一。

10月29日,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群麋鹿在悠闲觅食 极目新闻记者 李辉 摄

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1年,1993年和1994年从北京南海子引入64头麋鹿进行野化。30多年来,保护区麋鹿已发展到4500余头,其中保护区内2901头,周边地区自然扩散1600余头,形成全球最大野生麋鹿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领域的成功范例”。

“今年我们监测到595头麋鹿幼崽。”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科研副科长杨涛说,“保护区内水草丰茂,已发现320种高等植物和355种脊椎动物,麋鹿种群年增长率在20%以上,幼鹿成活率在95%以上。”为保护这些“湿地精灵”,保护区安排6名巡护员每天骑行十多公里巡护,建立“天、地、人、空”监测系统,并借助基因测序预警疫病。

“我们通过全覆盖式保护,确保麋鹿种群健康。”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负责人杨国祥称。

与此同时,长江江豚也在荆州找到了家园。来到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天天”“萌萌”和“方方”在网箱中欢快游弋。

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头部圆润,吻部微翘如微笑,故称“长江的微笑”。保护区饲养员丁泽良曾是第三代渔民,长江大保护让他“洗脚上岸”,成为江豚“奶爸”。

“我13岁上船,靠捕鱼养家。”58岁的丁泽良回忆,“旺季时一天能捕1000多斤鱼。”2008年冬天,他发现江豚在结冰水面挣扎,协助救下22头江豚。次年,他又发现生病江豚,从此投身保护工作。

在丁泽良照料下,江豚“天天”和“娥娥”恢复健康,并于2016年产下全球首例网箱繁育江豚“贝贝”。2020年,“娥娥”产下二胎“萌萌”后不幸去世,丁泽良人工喂养“萌萌”成功,亲切称它“小帅哥”。

丁泽良正在人工喂养江豚。 主办方供图

为优化基因,保护区与安庆、铜陵等地进行江豚交换。

“从2015年至今,已累计输出江豚51头。”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蔡家奇说,“天鹅洲已成为全国最丰富的江豚种质资源地。”

2023年4月,4头江豚被放归长江,是我国首次迁地保护江豚野化放归。

目前,保护区江豚种群维持在80头左右。2023年农业农村部公布,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49头,较2017年增长23.42%,实现历史性转折。这一成就背后是湖北的长江大保护举措——“十四五”期间,湖北实施“双十行动”“十年禁渔”,完成12462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整治率达99.8%,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

荆州当地一位基层党政干部称,“这是我们荆州在生态保护中交出的答卷”,也是古城荆州对“何以中国”的回应。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