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十五五”蓝图,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东方智慧。2025和合文化论坛于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浙江省台州市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和合文化与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邀请各国嘉宾共商共建。论坛活动主要包括论坛开幕式、仪式活动、主旨发言、平行分论坛、考察参观等。
在论坛期间,将展示和合文化的多维度内涵,以和合之道凝聚共识。10月31日至11月2日,敬请期待,共同关注这一文化盛事!
一
和合之道 经济之兴
解读民营经济大市台州的文化内核
台州,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
凭借勇气与拼搏立于潮头的台州人,在和合文化的滋养下,以“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智慧,织就了一幅兼容并蓄、共生共荣的经济画卷——
在产业协同中,它化解竞争的戾气;在乡村共富中,它凝聚发展的合力;在企业治理中,它平衡利益与情感;在政商关系中,它搭建信任的桥梁。
今日的台州,正以最柔软的文化力量,释放最坚韧的经济动能。
1
和合精神滋养产业生态
东海之滨的台州,自古便崇尚“和合”,如今更是将这一文化融入这片土地的经济血脉。它让台州人懂得,在纷繁的世界里,最智慧的竞争,不是你输我赢,而是和而不同、合作共赢。
天台县的汽车及轨道交通零部件产业,就是“和合经济”的缩影。这里汇聚了近300家企业,却鲜有恶性竞争。龙头企业银轮股份主动牵头成立产业协会,推动企业之间信息共享、技术协同,倡导“拼产品,不拼价格”,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企业间形成了一条互信互补的“和合链群”。
如今,从玉环的汽车零部件,到黄岩的模具制造、临海的塑料制品,台州已构建起“一小时配齐一辆车所有零部件”的产业奇迹。这种高效协同的背后,正是一种文化共识的体现。
同样的理念,也延伸到城市的营商环境之中。台州市政府以“和合”为底色,打造“亲清有为”的政商关系。“1187”亲清在线平台,让企业诉求全流程阳光流转,减少政府自由裁量权,优化营商生态。台州更是连续四年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新年第一会”主题,体现了从文化理念到制度设计的深度融合。
“和合”,让台州的产业链不再是冷冰冰的竞争格局,而是一张充满温度的协作网络。
2
和合文化激活乡村振兴
和合文化的根,也深深扎根在台州的乡土之中。
在三门县城西村,68年来九任党支部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将“靠集体致富”这张蓝图绘到底。村干部们有个约定俗成的传统——“前任帮后任”,不争功不卸责,共同守护村庄的愿景,让“和合班子”的精神代代相传。
从当年靠“手拉车队”起家的小山村,到如今拥有3.9亿元集体资产、村民人均收入9.3万元的富裕村,城西村的故事,是“和合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演绎——和则心齐,合则事成。
城西村历任书记与年轻干部交流工作心得
沿着天台县寒山神隐共富示范带一路前行,更能体会“和合”在新时代的生命力。这里依托寒山、拾得的文化渊源,将“和合”理念与乡村建设相融,形成了文化、生态、产业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
后岸村、黄水村、山头下村、寒岩村等地通过组团发展,走出“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的新路径。民宿集群、文创市集、休闲绿道如串珠成链,文化与旅游、生态与产业在此交相辉映。
城市另一头,在玉环上栈头村,“和合”的理念又化为制度创新的力量。村里创新推行“村集体51%+村民49%”的股份众筹制,村民按照自愿自由、户籍准入和合理认购的原则入股,建立完善“集体决策、共同经营、收益分红”机制,组建起有政策支持、有优质项目、有经营优势的集体经济发展联合体。
在利益联结机制下,村民是建设者也是股东,村里事也是自家事,建设热情随之高涨。全省首座滨海玻璃吊桥、时光隧道、神舟飞碟、VR影院等项目在乡村陆续建成,昔日的“空心村”摇身一变,成了热门的旅游村。
上栈头村村民分红大会
台州乡村的共富版图,正是在“和合”的精神土壤中开花结果。它让乡村的美,不止于山水之秀,更在于人心之和。
3
和合之道润泽民营经济
在台州,“和合”也深植于企业的日常运作里。它是一种信念,一种待人接物、治企经商的智慧。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阮氏三兄弟的故事,被誉为“台州奇迹”。创业三十年来,他们从未“分家”,始终秉持“以孝立业、以合治企”的理念,将兄弟情义升华为企业文化。
公司还为员工父母设立“孝心卡”,由企业和员工共同出资,为老人提供福利支持。这张卡片,不仅让员工感受企业温度,也让“孝道”成为连接企业与家庭的精神纽带。
在台州众多民营企业中,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它们证明,企业的竞争力,往往源于一种文化的稳固——家和,业兴;人和,企旺。
同样承载“和合”之魂的,还有泰隆银行。
这家以服务小微企业为己任的金融机构,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刻入运营基因。泰隆银行坚信“小企业,大市场;小客户,大文章;小贷款,大道义”的经营哲学,主动推行“减费让利”政策,常年为小微客户提供70余项的免费服务项目,将“服务小微企业、践行普惠金融”的理念落到实处。
更动人的是,泰隆银行还在台州发起“小泰阳”公益联盟,聚集1200名志愿者,年均开展3000余场公益活动,服务社区与村居长者逾2.5万人次。金融因“和合”而有温度,发展因善意而更持久。
泰隆银行“金融助富专员”深入田间地头,送上金融及时雨,让辛勤劳作的种养殖户能享受到泰隆细致入微的服务。
“和合”,让企业不仅追求利润的增长,更追求人心的相连、社会的共荣。
未来,当世界探讨中国民营经济的成功密码时,台州或许能给出一个独特的答案:和者,生生不息;合者,万物共荣。
二
和合是舟 善治为楫
看和合文化如何深度融入台州社会治理现代化
一座城市该如何写好“和合”文章,汇聚善治之智?
在台州这片和合圣地,源远流长的和合基因正与现代化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催生出社会和谐、城乡和美、人际和睦的繁花硕果。当地将“和合善治”理念贯穿市域治理全过程,涌现出和合民主恳谈、和合调解、和合司法、和合街区等一系列社会治理领域的“台州智慧”。
和合在台州,已上升为一种城市精神,以“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深厚内涵,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最深沉、最持久的动力。
1以“和”为本 夯实善治之基
社会治理,根基在基层,关键在和谐。近年来,台州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和为贵”理念让“处处可见和合、人人参与共建”的善治之风满城劲吹。
“喝了这杯和合茶,大家心平气和把话说开。”在天台县“和为贵”东部和合调解中心,两名村民就房屋间20厘米的排水沟权属问题面对面坐下来协商。
为了解开村民的心结,“老娘舅”王继福多次上门看场地、反复做思想工作。几句乡音俚语、几杯清茶背后的力量,化矛盾于无形,让积怨已久的双方握手言和。最终,双方共同签下和解书。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不到百米的“六尺巷”,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处世之道。在天台县老城区,也有一条“让巷”,自明代以来便是睦邻友好的象征。
如今,“让巷”精神也有了现代演绎。“在当地杨姓叔侄三人因房屋门前空地产生纠纷的案件中,我们借用‘让巷’故事,向当事人讲道理、解心结,达成了三方和解。”天台县人民法院平街法庭以和合理念化解邻里纠纷,让矛盾“发现在早、化解在小”。
在天台和合调解工作法的基础上,全市打造以和为生、以和为贵、以和为泰、以和为美的“和合善治”调解模式,各地和合调解蓬勃开展、遍地开花——
在路桥,基层社会治理“百晓”工作法,让调解案件“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临海,“平安驿站”化解游客与当地商户摩擦,让情绪在驿站疏导、矛盾在驿站化解;在三门,以“共享法庭”为依托,“海上调解员”机制化解涉海纠纷,摆平渔民急难愁盼……
和合在台州,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基层治理工作更有底蕴,也更有底气。2021年至今,台州共成功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案件36.82万件,调解协议涉及金额达170多亿元,和合调解工作法入选浙江省新时代“枫桥式工作法”,台州获得“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称号。
2
以“合”为径 探索智治之道
在台州,和合文化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而成为可感可及的治理智慧与发展动能。
发端于温岭的民主恳谈制度,是现代基层民主与和合协商精神的有机结合。大到年度财政预算、重大工程项目,小到村居停车位规划、街道搬迁事宜,都要拿到恳谈会上让干部群众面对面“拉家常”“辩事理”。
如今,民主恳谈制度已从温岭走向全国,为“中国之治”的基层民主实践提供了生动注脚。这种“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正是“和而不同”的生动缩影。
放眼城乡大地,和合已然绵延到村居、街区、家庭的每一处肌理之中。这一古老的东方智慧,在新时期愈加焕发出新的光彩——
“自从开始创建‘和合街区’,我们这一带的行政服务更便捷了,从网上申报到办好证,街长还送证上门。”椒江和佳韵街区的一位商户表示。主动上门提供“零次跑”服务,实行责任街长“一肩挑”,为街区百姓提供生活上的便利,这正是台州创建“和合街区”的成果。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24个示范“和合街区”,把“与民共享、与民交心、与民协商”的理念融入基层治理的细枝末节。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美,则社会幸福。近年来,台州市妇联聚焦安家、育家、润家、兴家、暖家“五位一体”,全力打造“和合家庭”品牌。
2024年,台州作为省级市域试点,聚焦破解“数据不贯通、处置不高效、联动不顺畅”等难题,以和合理念推进家事纠纷化解“一类事”改革。
在黄岩,首创“和合家事调解厅”,引驻家事调查员、家事调解员、家庭教育指导师等,重点为危机家庭提供矛盾调解、婚姻辅导、法律咨询等服务。如今,台州已打造15分钟家事化解综合服务圈,在130个乡镇(街道)全覆盖设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工作室,为万千家庭保驾护航。
处处和合,美美与共。循着社会治理的脉络,和合的力量已走出典籍故纸、名山古刹,走进了寻常巷陌、百姓心中。
三
和合花开 万物共生
解读和合文化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台州样本
“和合”,是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中华智慧。和合共生的思想,指导着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的智慧启迪。
台州山海间,和合之道化为绿水逶迤、青山环抱的生动图景:“蓝色循环”为海洋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仙居古杨梅复合种养系统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合小镇打造的和美家园,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意栖居。
1
和合孕育治理海洋的智慧
生长于海岛,61岁的黄海宾一直与大海同呼吸。人生下半场,这个一直接受大海馈赠的老渔民,决定用另一种方式守护海洋。
每天,黄海宾拾捡完海滩的垃圾,再驾船出海,打捞大陈岛附近海域漂浮的海洋垃圾。
在离大陈岛52公里的椒江城区,台州市“蓝色循环”海洋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里展示着不同的再生产品,如印花丝巾、手机壳、汽车塑料配件等。
52公里的距离,正是一趟海洋垃圾重生的奇妙之旅。
那些从边滩、海面、海底等回收的塑料垃圾,进行分类、压缩、打包、称重后,通过专门的收集系统实时上传至监管平台,完成数字化监管垃圾溯源的闭环处理。最终转化为办公文具、服饰等可追溯的再生产品,远销海外。
这趟奇妙旅程的起点,就在2020年。那一年,台州为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处置难、监管难等难题,探索出“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新模式,通过“市场化垃圾收集——国际化认证增值——高值化资源利用”全链条,将海洋塑料垃圾变废为宝。
困扰全球的海洋塑料垃圾治理难题,有了台州答案。台州将“和合”理念融入现代生态治理,让生态和经济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新路。
2023年10月,“蓝色循环”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随着“蓝色循环”模式不断深入,台州还率先探索制定出了全国首部海塑治理的地方性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并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和合”这一传统中华文化,孕育着治理海洋的智慧,“蓝色循环”中看到了人与海洋的融合和共生。
2
和合滋养生命之网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石,它所织就的生命网络,维护着人类文明的延续。
亿万年前,仙居地区的复活型破火山喷发,形成了独特的地质地貌,不同的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才有了后来仙居生物多样性的故事。
这里不仅有独特的流纹质火山岩景观,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天然植物的“基因库”、动植物的“博物馆”。
仙居到底有哪些动植物?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里就能一探究竟。
仙居生物多样性博物馆,是浙江省第一座以区域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生态博物馆,也是仙居与法国开发署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项目之一。馆内藏有标本600余件,涵盖了动物标本、矿石标本、植物标本等。
在一楼植物多样性展区,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介绍,会让你感受到台州人的生存智慧。
顺应自然,仙居探索出“梅茶间作、林下养鸡、空中引蜂”的复合模式。鸡群为林地除草治虫,其粪反哺土壤;蜜蜂穿梭授粉,提升梅、茶品质的同时,也酿出甘蜜。各物种各得其所,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这种复合种养系统,在2023年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第一个杨梅领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天地和而万物生”,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万物共生共荣。
仙居与大自然的“和合”故事,记录在了《仙居的生物多样性和国家代表性》一书中。全书分为“生物多样性和相关国际公约的概念和中国履约模式”“仙居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工作及其国家代表性”“仙居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图谱及其仙居故事”等三个篇章。它不仅展示了仙居践行“和合”理念的生动故事,还为全国县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仙居样本”。
3
和合构建和美家园
守护海洋,与山海精灵和谐相处,是台州人代代相传的生态自觉。我们在“和合文化”的助力下,共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和美家园。
漫步在天台和合小镇,我们总能与“和合”不期而遇,这里是“和合文化”与生活交融的典范。
无论是散在角落的和合书吧、和合雕塑,抑或是提供文化和休闲服务的和合文化公园,满足便捷服务和休憩场所的和合文化驿站,以及和合湖、和合大道等,都有“和合”的影子。
走进天台和合博物馆,我们在3000多件关于和合文化的文物、史料中感悟人间美满;在“一根藤”非遗制作技艺里,感受幸福绵长、和合圆满的美好愿望;在和合堂的传统婚礼仪式中聆听“最美佳话”。
“和合”成了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在台州的舌尖美味中,包容万物是我们的饮食文化;在一段文化研学旅途中,我们将寒山、拾得的和合故事讲了又讲;在不同的文艺作品中,和合唱成了歌,编成了舞。
每天清晨,和合公园在繁忙的城市中醒来,这一片绿点缀了忙碌中的人的生活。当孩子们在公园里奔跑,当本土歌手在草地音乐会上放声歌唱,我们又为这片绿地带来了生机。
和合之道润物细无声,滋养着人与大自然。
原标题:《2025和合文化论坛今日开幕,在台州看见和合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