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从“钢筋水泥”到“会生长的家”:智能建造的破局与远方具体怎么回事

   2025-11-04 04:11  发布时间: 8小时前   156
核心提示:2025年深秋,秋风已带了些许凉意,但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却热潮未散。刚刚成功落幕的2025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简称“智博会”)将一座座凝聚尖端科技的智能建造展品呈现在众人面前,引来行业内外赞叹声声。展会期间,有观众伸手触摸墙上的磁吸饰面,轻轻一揭便能换成

2025年深秋,秋风已带了些许凉意,但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却热潮未散。刚刚成功落幕的2025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简称“智博会”)将一座座凝聚尖端科技的智能建造展品呈现在众人面前,引来行业内外赞叹声声。

展会期间,有观众伸手触摸墙上的磁吸饰面,轻轻一揭便能换成墨绿底色,就如换手机壳一样简单;有人蹲在模块化卫生间旁,看工作人员演示“3天安装完、不漏水不返臭”的奥秘;在概念房里,电动家具墙缓缓移动,5.5米的客厅瞬间“拉长”到8.3米,围观人群里传来“房子居然能变形”的惊呼。

澎湃新闻(www..cn)从现场获悉,此次活动由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等25家单位联合主办。这场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传统建造想象的智博会,背后藏着中国建筑业的深刻变革:这个曾被“钢筋水泥”定义的行业,正在告别“盖完就走”的粗放模式,变得更懂科技、更懂生活。

2025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开幕式现场。  中建三局 供图

“建筑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过去是,未来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教授、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骆汉宾对澎湃新闻表示,当前建筑业正从大规模增量发展,转向存量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而智能建造是推动建筑业绿色、智能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冲击传统生产方式,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倒逼行业升级,整个建筑业正以“产品化思维”推动智慧赋能,破解“非标化、碎片化”痛点,构建全链协同生态,重新定义“好房子”与“好建造”的深层内涵。

破局:一张“对话桌”串起全链协同

“以前提到建筑业,大家先想到几十年不变的老三样:绑钢筋、支模板、浇混凝土。”中建三局一位工作人员的“调侃”,戳中了行业多年的旧印象。

在传统观念中,建筑业常与“钢筋水泥”“搬砖砌墙”画等号。麦肯锡曾在一份报告中更是直白指出,“在所有行业中,建筑业的数字化程度仅高于农业,位列倒数第二。”设计靠手绘图纸、施工凭师傅经验、质量看工人手艺,“粗放”两个字像贴在行业身上的标签。

但走进智博会现场,这一认知逐渐被颠覆。

海尔集团展位。  中建三局 供图

以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云锦”BIM(建筑信息模型)协同设计平台为例,不但让设计成果可视化呈现,还以“一模到底”到底的方式,让数据贯穿至工程生产、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并可无缝对接企业其他业务平台,引领产业链协同。

再如海尔三翼鸟智能家庭,将水电点位、网络要求等都做成标准模块,建筑师在设计图纸阶段就可以像调用门窗组件一样,直接把智慧场景方案放进去楼宇的设计中,实现温度、湿度等集中调控。

湖南桃花江竹材展位。  中建三局 供图

澎湃新闻从展会现场了解到,今年智博会共吸引全球13个国家及地区近200家单位参展,总签约额超55亿元。

此次参展主体覆盖多领域优质力量:包括清华、武大、华科等7家知名高校;华为、海尔、万华化学等28家500强企业与上市企业;广州声博士、湖南桃花江、武汉巨成等2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大疆、群核科技、海康威视等15家知名科技企业。此外,中国电科、三一重工、万科、龙湖等龙头企业旗下科技公司亦到场参展。

2025国际(武汉)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签约现场。  中建三局 供图

“参展智博会,是与建筑产业链相关方跨领域合作的好机会,能让我们能更早地理解用户对‘家’的需求,让我们的技术和场景成为未来生活的‘标准配置’。”海尔三翼鸟中国区市场总经理宫臻峰如是道。

从设计到家居的智能化成果集中涌现,高校、企业等多领域主体深度参与,让智博会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陈列场,更从一定程度上重构了行业和观众对建筑业的认知,串联起产业链条。

“海尔、华为、大疆等众多跨界企业的参展,是对智博会作为智能建造产业发展平台,力争突破固有边界、共创全新未来的一个注脚。”牵头主办方中建三局数字与产业事业部总经理谢俊勇介绍,以“好房子”为代表的智能建造产业可延伸至智慧家居、场景治理、适老康养乃至城市更新等多个领域,潜在市场空间极为广阔,这也是最吸引跨界厂商的地方。

这场展会用看得见的科技应用,一点点剥离行业“粗放”的旧标签,也让原本分散在地产、设计、科技、建材等领域的参与者,有了近距离碰撞、探寻协作可能的契机。

智博会现场参观交流气氛浓厚。  中建三局 供图

智博会最妙的,是搭了张打破围墙的桌子。在宫臻峰看来,这张“桌子”旁,地产、建筑、设计、科技等不同领域的企业可以聚在一起,不仅能达成商业合作,更能贯通从设计、施工到家居配置的全链条,共同拉动产业链向更高价值、更一体化的方向升级。

中国建筑智能建造研究院副院长明磊也在这张“桌子”上找到了共鸣。他向澎湃新闻回忆:“以前设计院管画图,施工队管施工,建材商管构件,彼此之间很少通气,返工问题时有发生。”而如今随着湖北省智能建造产业互联网平台、C-TOP开放式创新平台、智博会这类协同机制的完善,“各吹各的号”的情况正在改变。

改变的背后,是全产业链协同的深层逻辑。“智能建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以创新链为核心,融合供应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服务链,构建智能建造产业互联网,才能让智能建造真正成为驱动行业转型、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中建三局党委书记、董事长,湖北省智能建造产业协作联盟理事长陈卫国在本届智博会上的演讲,代表了行业共识。

以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罗锋,正是协同机制的受益者。作为首届智博会的参展商,他的团队在展会上和中建三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研发的“一见®AR·施工助手”随后应用在广州白云机场等20多个项目上。

“参展的既有大企业,也有我们这样的中小科创公司。”罗锋说,智能建造要推进,龙头企业的“旗帜”很重要。如果没有大企业带头,中小企业很容易陷入“没场景、没市场”的困境。

在他看来,龙头企业不只是自己搞研发,更能给行业提供创新场景:“和中建三局合作后,他们告诉我们,现场数据要和管理系统对接,要能自动生成进度报表,我们就把近一半研发力量投进去解决这些问题。产品贴合实际需求,自然能打开市场。”

“我们这次带来是全球首发的3.0自由+空气系统产品,之所以选择在智博会上重磅发布,是因为我们的产品与好房子和智能建造的主题完美契合。”海信日立产品发布人在智博会现场介绍道。

“我们来这里就是想要开拓新的合作可能。”连续两年参展的上海秉匠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高阳道出了智博会的深层价值——让不同领域的参与者找到彼此,把零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进阶:“好房子”要能DIY

展会之外,这些看似充满未来感的建造概念已经走进了真实生活。

“您看这个墙面颜色和家居,您都可以按照喜好选择,交付的时候就能拎包入住了。”10月25日,武汉汉韵公馆的样板间里,置业顾问给前来看房的李女士细心讲解着。

李女士的购房需求很典型,既要隔音好,又要保持个性化,还得智能省心。放在几年前,这些需求很难同时满足。老房子“墙薄如纸”,新房“甲醛超标”是常事,想满足全家喜好还得重新装修。

但在汉韵公馆的概念样板间里,这些痛点有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楼板铺设聚氨酯隔音垫阻隔声波振动,有效解决楼板噪音干扰问题;全屋化智能科技系统从“后装添加”变成“前装融入”,实现建筑与生活场景的无缝衔接;购房时根据喜好选配家居和墙面,收房时就能得到独一无二的精装修房。

壹品好房体系。  中建三局 供图

甚至这样的“好房子”未来还能不断“成长”。就拿儿童房来说,可变隔墙能随着孩子长大调整空间:1岁时是“游戏区+婴儿床”,10岁时能隔出“学习角+衣柜”,20岁时又能改成“独立卧室”。“从当前的技术来讲,这完全可以实现。”汉韵公馆项目工程总监杨露介绍道。

“好房子”的背后,离不开硬核技术的支撑。从设计源头的软件突破到施工环节的装备升级,国产技术正构建起全链条的数字化底座。

在设计端,BIM软件不再由外国垄断,中建西南院研发的建筑工程BIM设计软件实现了国产自主可控。“以前用国外软件,大体量模型非常卡顿,也不适配中国的设计标准和制图标准。”中建西南院数创中心总工程师赵广坡说,“现在用我们自己的软件,大大提升了效率,有力推动了BIM技术的落地应用。”

而在施工端,工业化建造集成平台让施工现场实现“人-机-环”高度融合。“中建万方”现场工业化建造系统解决方案能实时构建现场数字地图,该地图像导航软件一样,动态响应工地场景变化,并自动驱动住宅造楼机、无人化运输系统及施工机器人等作业设备,构成智能化闭环,从而实现多场景、全周期的一体化工业建造。

至于运维端,则无需赶到现场,无需搭拆搭建,用户隔着屏幕便能一键对建筑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装配式建造进一步加速了“好房子”落地。汉韵公馆项目总工程师吴吉举例称:“卫生间是工厂预制的模块化单元,墙、地面、卫浴、管线都装好了,现场只要拼接就行。不仅质量稳定,还能留出个性化空间。”

思考:如何从“工程思维”到“产品思维”

尽管智能建造势头正猛,但行业仍有绕不开的难题。

“过去盖房子,像街边手工作坊——师傅手艺决定质量,今天和明天的活可能都不一样。”在建筑业多年,中国建筑智能建造研究院副院长明磊见过太多这样的情况。

长期以来,建筑业与制造业最大的差距在于“非标化”特征:一栋楼一个设计、一个工地一套流程,甚至同一施工团队,因人员状态、现场条件等差异,难以保证成果一致性。这种手工模式,不仅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更让行业陷入“边际成本难下降、创新难落地”的怪圈,建筑业难以通过规模效应实现“品质+效率”的双赢。

与此同时,如今用户需求早已超越“能住”的基础层面,转向“住得好”的品质追求。未来的建筑行业,不只是盖房子,更是造生活。

但传统建筑业的“工程思维”,往往只盯着符合规范下限,却忽略了用户体验上限。比如隔音只要达标就算合格,却忽视了住户真实的噪音困扰;墙面只要平整就算过关,但住户想换颜色、换材料就不得不敲墙返工,这种“盖完就走”的逻辑,早已跟不上市场需求。

“手机能通过系统更新迭代,汽车能靠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建筑业为何不能有这样的好产品?”明磊的疑问,在行业里也有着不少讨论。

事实上,智能建造的核心破局点,就是从“工程思维”转向“产品思维”。也就是把房子从“一次性工程”变成“能迭代、能服务、能协同”的工业产品,既要像汽车一样有稳定质量,也要像手机一样能持续升级,更要像家电一样贴合用户需求。

中建三局探索推进的“房屋OTA升级”便符合这一思维:以后家里能耗高了,远程就能优化;想升级隔音,换个模块就行。

在这一转变中,产业互联网的搭建不可或缺。“要按照现代工业理念,打通‘需求一创新一生产一服务’闭环。”在本届智博会开幕式上,陈卫国强调,搭建产业互联网不仅是技术上的升级,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

现场发布湖北省智能建造产业互联网平台。  中建三局 供图

以“湖北省智能建造产业互联网平台”为例,该平台是湖北省利用数字技术重塑建筑产业生产关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助力供应链升级为现代产业服务体系的新型基础设施,目前累计入驻供应商6213家,上线产品10616款,实现交易额300亿元,帮助2200多家中小企业获得贷款近70亿元。

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关系在变,人才结构也要变。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骆汉宾强调,要满足产品化需求,还要有与之匹配的人才队伍。

他认为,建筑行业正从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这将重塑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而催生对新型管理工程师与研发人才的需求,“未来更需要的是懂新技术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展望:从中国到世界,建造新范式的远方

“‘好房子’承载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0月11日,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表示,要通过推动“好的标准、好的设计、好的建材、好的建造、好的运维”五项工作,在“十五五”期间,使“好房子”展现在消费者面前。

在城市内涵式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无疑让智能建造有了更广阔的落地场景。

中建三局发布城市生命线产品。  中建三局 供图

以城市更新为例,“十四五”期间,全国已改造24万多个城镇老旧小区,惠及4000多万户家庭。与此同时,城市地下管网、综合管廊、防洪排涝设施等“城市生命线”的建设也在加速,极大提升了城市的抗风险能力。

但建筑业的边界还可以继续向外扩。不少业内人士向澎湃新闻表示,如今不仅建筑行业在推动升级改造,制造业等许多传统行业同样存在技术升级与改造的需求,“一旦启动升级,便涉及建设任务,而这就为建筑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种拓展思维,也让中国建造走向了世界。

据住建部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中国建筑行业对外承包工程累计签订合同额超过1万亿美元,完成营业额6400亿美元;全球排名前250名的国际承包商中,中国内地有76家,前10名里就占了4家。

从巴基斯坦的PKM高速公路,到阿联酋迪拜500米高的云溪塔,从科特迪瓦“圣佩德罗”体育场到波黑“多博伊”医院,中国建造正以“产品化”思维,为世界提供更高效、更温暖的解决方案。

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  中建三局 供图

面向未来,建筑业的方向更加清晰——用“好标准、好设计、好建材、好建造、好运维”,在新型城镇化里造“会生长的社区”,在城市更新中留“有温度的记忆”,让每个家庭都能住上“会升级、能适配”的好房子,也让中国建造的经验成为世界建造的新范式。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