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当老年人们都去“上学”了,“老”似乎也没那么焦虑头条热点

   2025-11-05 09:11  发布时间: 3小时前   257
核心提示:*本文为 澎湃号·湃客财经 X 潮汐商业评论 联合出品,湃客财经栏目独家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你张阿姨自打退休后,又是学琵琶,又是参加合唱团的,平时还总在朋友圈晒自己学民族舞的视频,和退休前比,她现在的生活丰富多彩,美得很。等我过两年退休,我也报个班去学一学,可不

*本文为 澎湃号·湃客财经 X 潮汐商业评论 联合出品,湃客财经栏目独家首发,未经允许禁止转发

“你张阿姨自打退休后,又是学琵琶,又是参加合唱团的,平时还总在朋友圈晒自己学民族舞的视频,和退休前比,她现在的生活丰富多彩,美得很。等我过两年退休,我也报个班去学一学,可不在家给你们做饭带孩子。” Andy的妈妈一边刷着朋友圈,一边同Andy说道。

有这些羡慕和明确规划“宣言”的,并非只有Andy妈妈一人,这样的情景已然在无数中国家庭中上演,构成了一个庞大且正在加速的潮流“剪影”

曾经,父母的朋友圈是养生文章和“早安”图片的阵地;如今,却可能被他们的书法习作、合唱团演出视频、甚至是剪辑精美的旅行vlog所刷屏。这群曾被视为“数字难民”和“被照顾者”的老一辈人,正主动摘下标签,将退休生活过成一场“开学仪式”。

而这背后,也是“张阿姨”们对“如何老去”这一命题的重新作答:她们不再满足于含饴弄孙的“传统剧本”,转而追求精神世界的“再成长”。

张阿姨”们这股个体层面的微小浪花,正汇聚成银发经济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浪潮。据中老年产业服务平台、教育行业媒体黑板洞察共同推出的《2024中老年兴趣教育课程营销指南》中显示,日常消费中,除必备的生活支出外,55.7%中老年人群每月在精神需求类的产品或服务方面有支出,其中24%会选择老年大学、兴趣培训等方式增加生命厚度。

曾经以“公立老年大学”为主角的“老年教育”的故事,正被各类市场化教培机构的涌入逐渐改写。从线下培训到线上网课,从书法舞蹈到直播带货,从旅游研学到养学一体,“老年教育”这个看似传统的场景,俨然被推向了新的风口。

只是,当“学习”成为新一代银发族的共同选择,老年教育是否已从单纯的文化养老方式,跃升为整个银发经济最具活力的“入口”之一?当老年教育市场从兴趣学习,不断像更多产业延伸,原本应承载知识的“课堂”,是否会悄然变成另一个精准收割的“推销场”?

“新老人”时代来临,“老年教育”成了银发经济的“第一入口”?

54岁的王阿姨在朝阳公园举着智能手表刷短视频,67岁的退休教师李叔叔在老年大学用iPad学习直播带货,这些场景早已不是孤例。他们代表的正是中国老龄化人口中最具活力的“新老人”群体。

与传统认知中保守、节俭的银发族不同,这群“新老人”的画像很清晰:50-70岁,有稳定退休金,拥有受教育经历,经历过改革开放的红利期,骨子里还有“成长型思维”。

有钱、有闲、有自我认知的他们不想退休后就“窝在家里”,而是想跟上时代、想和同龄人有共同话题、想证明自己“还有用”。

因此,“学习”成了接住这群“新老人”群体需求的主力选择。据新京报新京智库发布的《2024中老年兴趣学习行业发展报告》显示,超八成中老年人已经或正在进行兴趣学习,其中,55周岁以下、收入水平较好的人群更有意愿参与兴趣学习。

与此同时,这背后也投射出了“新老人”对社交货币和情感价值的迫切需求。通过结识同好、建立新的社交圈,通过演出、展览等课程成果重获社会价值感,本质上,这是他们对抗孤独去寻找的“社群归属”和“自我价值”的重塑。

而这种复合需求,让老年教育市场天然具备了“流量聚合”属性,成为银发经济中最易触达、黏性最强的入口。据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老年大学已达约10.5万所,线上线下学员约3000万人。不仅是老年大学,中老年“网课”也同样火爆,据快手发布《快手“小满人群”在线教育报告》显示,中老年在线教育人群约为3500万,中老年在线教育付费人群约为1785万。

需求端的觉醒,直接催热了供给端的市场重构。曾经以公立老年大学为主的“文化养老”场景,正被市场化力量注入新动能。

如今,老年人的课程表不仅更加丰富,也越来越“年轻化”,比如书法绘画已是常规课,短视频创作、学习直播卖货成了新热门。

教培巨头也纷纷转战,“少儿课堂”已不再是香饽饽,如何迅速拿下老年市场,成为了它们竞逐的新蓝海。比如去年1月,新东方南京学校开始创办南京新东方老年大学,开设外语、旅游文化、艺术三个学院,包含英语类、手机摄影类、声乐类、乐器类、舞蹈类等多个班级;中小学教育公司“昂立教育”孵化了银发教育品牌“快乐公社”,为自己开辟第二增长曲线;新东方、昂立之外,不少职业教育公司也在拓宽成人受众群体,将年龄段延伸,涉足银发教育领域,其中包括知乎旗下知音谷、量子之歌旗下千尺学堂、十方融海旗下梨花教育等;此外,还有垂直布局银发教育的公司,比如兴趣岛、红松、开开华彩等……

如今,“新老人”时代的来临,让银发经济的消费动机已然从“生存型养老”向 “品质型享老”转移 。而“学习”则已成为他们开启“第二人生”的核心舞台。

只是,当“新老人”的学习热潮勾出银发经济的巨大入口时,一个更关键的商业命题也随之浮现:这个看似热闹的“流量场”如何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及更大的市场想象力?

老年教育市场,不止是“学习”

入口的价值,从来不在入口本身,而在于门后通往的广阔天地。

如今,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正改写所有关于“银发”的想象。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的22.0%,这意味着每5个人里就有1位老人。

与此同时,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大规模的婴儿潮出生的这代“新老人”(1962年-1975年出生的人),正以每年超过2000万人的速度进入退休潮。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为“银发经济”奠定了庞大的基数。

然而,市场的潜力与当下的经营现实之间,还存在一道需要巧妙跨越的鸿沟。热闹的老年教育赛道里,藏着的现实情况是:老人对“学习向付费意愿”远没想象中高。据新老年商业研究团队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群虽然学习兴趣意愿度高,但消费刚需性不强。艾瑞咨询数据也显示,仅24%中老年人群愿意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支出。

相关业内人士告诉「潮汐商业评论」,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选择价格亲民的入门级课程,“99元的月课最受欢迎,一旦价格超过300元,报名人数就会锐减。”这种价格敏感度直接导致了老年教育市场“叫好不叫座”的现状。单纯依靠课程收费,很难支撑机构的规模化发展。

正是这种盈利压力,倒逼从业者探索课程之外的商业路径。于是,低价课程逐渐演变为引流手段,真正的商业价值在后续的衍生服务中开始显现。

老年研学旅游成为首个爆发的增长点。山东一家老年教育机构推出的“书法研学之旅”,将课堂搬到西安碑林,三天两夜的行程定价2680元,首批50个名额在开放报名后迅速售罄。该机构负责人告诉「潮汐商业评论」,研学产品的毛利率要远高于基础课程。

这种“课程搭台,服务唱戏”的逻辑,在头部玩家那里被放大成了更系统的生态。比如量子之歌打造的“线上+线下”银发服务一体化平台,将兴趣与知识相结合,开展线上书法、八段锦等系列兴趣课程;线下推出游学产品,创新将线上兴趣课程与线下研学服务有机结合。据量子之歌2024全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全年总营收入达38.0亿元,同比增长23.2%,累计注册用户数达1.276亿。

而除了研学,教材器材销售、演出服装定制、健康产品推荐等衍生服务共同构成了老年教育的“后端盈利矩阵”。比如,济南心智青老年大学,通过捆绑摄影器材销售、组织境外游学等方式,实现衍生变现。中老年教育生活连锁品牌“美好盛年”,通过提供定制化旅游路线和随行摄影等服务,创造了更高的客单价。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新老人”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项技能,更是一种填充闲暇、扩大社交、提升生命质量的解决方案。他们对于能够带来直接美好体验的消费,如结伴旅游、展示自我的演出机会等,支付意愿反而更强。

而“新老人”群体的消费决策也颇具特色。他们高度依赖团体里的“口碑传播”和“熟人推荐”,容易形成“抱团购买”。一位阿姨对一次优质研学旅行的分享,可能直接为机构带来一个“广场舞队”的订单。这种基于信任的裂变效应,使得成功的衍生服务能产生远超传统营销的效益,也证明了围绕社群做深做透服务,远比单纯争夺生源更具商业价值。

本质上,老年教育不是“卖课生意”,而是“老年用户运营生意”,课程是“钩子”,真正的利润来自用户的全生命周期。当“新老人”通过学习和消费重新定义自我价值时,我们社会对“老去”的认知,是否也需要一场彻底的革新?

从“教育入口”到“生活生态”,老年教育打开的银发经济新生力

对许多人而言,“老去”之所以令人焦虑,并非只因容颜逝去或健康衰退,更源于一种深刻的“存在”危机:当社会角色褪色、生活半径收窄,自我价值感也随之摇摇欲坠。我们恐惧的,不是年龄数字的增长,而是被迫退出生活中心的“边缘化”。

而老年教育市场的兴起,恰恰为缓解这种焦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出口,它本质上贩卖的一种打破年龄桎梏、持续与社会保持连接、并不断挖掘自我潜能的积极生活方式。当67岁的李叔叔在短视频班里成为同学们的“技术顾问”,当王阿姨的合唱团在社区演出中获得满堂彩,他们所获得的“被需要感”和“成就感”,是对抗衰老焦虑最有力的武器。

这种“再成长”带来的转变,远不止于技能层面。 社会心理学曾多次证实,持续参与社会活动、保持学习状态的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率比封闭在家的同龄人更低,晚年生活满意度也更高。

尽管老年教育市场仍在发展的最初期,但这也不禁让我们有了新的启示,去探寻老年教育更深层次的意义。

它扮演的角色更像一个安全的“身份”过渡空间。在这里,老人们不必再扮演那个无所不能的祖辈,而是可以坦然做个“初学者”,在试错中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下半场。

“我们班上有退休局级干部,也有普通工人,但在这里,大家都只是‘同学’,”上海退休教师张叔叔说,“这种平等的身份认同,是在其他社交场合很难获得的。”

而这种“主动学习”也正在解构传统“被动养老”的陈旧观念。当社会还在将老年人视为需要被照顾的群体时,“新老人”们已经通过自己的选择证明,他们需要的不是过度保护,而是继续参与社会的通道和舞台。

市场的未来想象力正源于此。随着老年教育从“兴趣培养”向“价值实现”升级,更多创新模式开始涌现。比如,有的机构开设“银发主播训练营”,帮助老年人利用自身经验在短视频平台实现“再就业”;有的则打造“跨代共融”社区,让老年人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科技也在加速这一进程。适老化设计的在线学习平台,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居家参与;VR技术则让八十岁的“学生”可以“亲临”卢浮宫欣赏名画,技术不再是年轻人的特权,而成为弥合数字鸿沟的桥梁。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人口发展研究室主任胡祖铨表示,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左右。

如今,“新老人”时代的来临,老年教育市场的兴起,正在重塑整个社会对生命周期的理解,老龄化不再是纯粹的衰退,而是可以充满创造力和可能性的新阶段。

“我今年六十二岁,学钢琴两年了。”张阿姨分享道,“到这个年纪才发现,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只有太早的放弃。”

当无数个这样的个体故事汇聚在一起,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一个社会的老人们都在积极地学习、社交、创造,那么“变老”这个词本身,是否终将摆脱它的沉重,成为一种充满希望的生命新体验?

毕竟,真正的“体面老去”,从来不是被动地等待照顾,而是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与好奇。

在每一间“新老人”学习的“教室”里,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