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创始人兼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俞振华在特邀报告中指出,我国新型储能正经历高速发展,市场格局已由抽水蓄能主导转变为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跨越式增长。
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新型储能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储能产业链。“从全球储能装机来看,中国和美国加起来占58%,中国明显占据世界第一。”俞振华表示,从技术上来看,目前也呈现出多元化、大容量化趋势,液流、钠离子等多种路线并进,且行业对安全性的关注日益提升。
俞振华提到,储能技术一般可分为4个梯队,分别是技术研发第四梯队、工程示范第三梯队、推广应用第二梯队、商业化第一梯队。相较于2023年,2024年锂离子电池储能进入到和抽水蓄能一样的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是压缩空气、液流、铅炭和储热储冷,都是百兆瓦规模的推广级别;钠电、飞轮储能、超级电容器是十兆瓦到百兆瓦的空间;液态金属、热泵储电等是大家关注到的在兆瓦级进行的技术示范。
从今年的储能系统中标情况来看,俞振华谈到,储能系统中标市场的规模今年有同比280%的大幅增长,主要由于集采、框采项目增多。中标价格方面,2小时储能系统中标均价0.55元/Wh,同比下降18%;4小时储能系统中标均价0.43元/Wh,同比下降55%。不过他同时提到,从今年第三季度数据来看,8月份中标价格触底,目前在反弹的过程中。
俞振华表示,新型储能目前仍以锂电为主,而大容量成为未来的焦点,今年已有20多家厂商发布了500Ah以上的产品,未来两到三年陆续会看到很多大容量电芯进入市场。
不过,其同时强调,安全依然是储能行业目前关注的焦点,多家企业开启真机燃烧测试的极限挑战,这也是为了消除用户安全焦虑、追求高质量的体现。
对储能的未来远景预测,俞振华表示,未来的五年,伴随着风电、光伏的增长,储能的增势不会发生改变,保守预计2030年储能规模可达到236GW,理想情况下将达到291GW。
报告强调,储能产业正从政策驱动、低价竞争的初级阶段,向市场驱动、重视度电成本和综合价值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未来将聚焦材料、结构与智能化协同创新,提升调度运用效益,以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的需求。
本次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由国家能源局、商务部主办,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澎湃新闻、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共同承办。论坛汇聚来自政府机构、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的高级别代表和专家,就技术创新、市场机制、国际合作等行业核心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为新型储能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方向。
自成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媒体合作伙伴以来,澎湃新闻一直深度参与其新闻宣传与分论坛承办工作。10月30日,作为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预热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澎湃新闻主办了第八届虹桥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的分论坛前瞻沙龙,邀请相关机构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一堂,聚焦“新型储能出海: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主题,共同探讨通过技术创新、产融协同与跨域合作推进储能全球化,为能源转型注入新动能,开拓可持续发展新路径。11月5日,澎湃新闻承办“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并对分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助力提升论坛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向世界传递“虹桥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