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从苏州当代美术馆看当下建筑界的“行动建筑学”到底是什么回事

   2025-11-09 22:11  发布时间: 3小时前   135
核心提示:澎湃新闻获悉,作为苏州文化艺术的重要地标与重点项目,地处苏州金鸡湖畔的苏州当代美术馆目前已经建成,其设计灵感源自苏州园林的连廊与庭院传统,通过9个巧妙连接的独栋单体构建出“一步一景”的现代演绎。结合这一全新的建筑,11月8日上午,“纵浪大化的行动建筑学”学术讨论会

澎湃新闻获悉,作为苏州文化艺术的重要地标与重点项目,地处苏州金鸡湖畔的苏州当代美术馆目前已经建成,其设计灵感源自苏州园林的连廊与庭院传统,通过9个巧妙连接的独栋单体构建出“一步一景”的现代演绎。

结合这一全新的建筑,11月8日上午,“纵浪大化的行动建筑学”学术讨论会在苏州当代美术馆举行。会议邀请比亚克·英格斯、李虎、马岩松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与学者,围绕当代建筑的文化定位与实践路径展开深度对话。据悉,本次学术讨论会,标志着“BIG:唯物主义”专题建筑展系列活动的阶段性进展。通过这一展览,美术馆将逐步启动场馆试运营。展览目前仍在筹备,具体开放时间将另行公布。

“行动建筑学”并非一个古老的建筑流派,而是由苏州当代美术馆的设计方——丹麦BIG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比亚克·英格斯提出的一个核心设计哲学,他认为,“行动建筑学”是一种主张建筑不应只是被动地容纳功能,而应主动地激发、引导和丰富人类活动与情感体验的设计思想。

地处金鸡湖畔的苏州当代美术馆

建筑师谈苏州当代美术馆设计与中国园林2.0

苏州当代美术馆项目由丹麦BIG建筑事务所( Group)主笔设计,总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其核心展区由四个独立的展馆组成,另外五个单体包括展演空间、多功能厅等配套空间。

在“纵浪大化的行动建筑学”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演讲中,知名建筑师、BIG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比亚克·英格斯以《中国园林2.0:苏州当代美术馆的设计》为题进行了分享。他表示,苏州当代美术馆建筑群以通透的玻璃幕墙、流畅的曲线屋顶和滨水景观为特色,将城市空间与金鸡湖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创造出兼具开放性与标志性的文化场所。

他提出,设计的方向"把人们在历史古城中能体验到的那种亲近感、惊喜感以及探索发现的乐趣带过来,重新融入到现代城市当中"。美术馆一边连着苏州古城的文化灵魂,另一边则面向工业园区现代化的天际线,成为时空对话的媒介。

比亚克·英格斯

作为"城市客厅"的公共性:美术馆被构想成一个开放的城市客厅,而不仅仅是精英的艺术圣殿。它的路径一直延伸到水边,鼓励市民在此漫步、休闲,让建筑成为连接城市与自然的媒介,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从某种程度上说,苏州当代美术馆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苏州园林的致敬。”比亚克·英格斯说,“当从一个建筑走到另一个建筑时,你会发现自己置身于花园中。你可以看到湖,看到城市景观,然后你又沉浸在一个新的艺术空间。这一设计将带来非常独特的,且极具苏州特色的体验。”

比亚克也分享了BIG建筑事务所的全球实践,以可持续发展元素实现与自然的共生,如太阳能板屋顶、自然通风系统和本土材料运用。他认为,优秀的建筑应当融合自然环境、城市语境与文化传统,从而能够塑造真正意义上的“地标性”。

苏州当代美术馆

"行动建筑学"的实践在当代社会

知名建筑师李虎(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马岩松(MAD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以及熊星(XING 行之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也在“纵浪大化的行动建筑学”学术讨论会分别发表演讲,以各自的实践、从不同角度,探讨建筑在当代社会中的角色与可能性。

“纵浪大化的行动建筑学”学术讨论会现场

李虎以《杂糅与重塑》为题,分享了OPEN建筑事务所在打破专业与事物边界过程中所探索出的新建筑可能。他提出“杂糅”作为一种创新的建筑方法论,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自然和建筑杂糅的状态,其次是不同建筑类型“撞击”带来的创造性融合,第三是建筑与产品的跨界融合。“杂糅”作为一种建筑师创作的方法,能够适应时代的快速变化,为建筑带来更多潜在的可能性。

马岩松在题为《建筑,作为文化行动》的发言中,分享了MAD建筑事务所建筑实践背后对文化议题的思考。他提出建筑不应局限于功能与技术层面,也应成为引发情感共鸣与社会反思的“文化行动”。马岩松认为,建筑能够创造出带给使用者丰富精神体验的氛围感时空,重新获得对自我与世界的感知自由。

熊星则围绕《行之实践:夹缝中的增量》,分享了在多重限制条件下开展建筑实践的思考与方法。他提出:在当代建筑实践中,建筑师常常面临各种既定条件的约束,而真正的创造性恰恰产生于这些“夹缝”之中。他认为建筑师应该通过跳出框架,发挥创造力,发展全局思维,在限制中寻找突破口。

圆桌讨论环节现场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特邀嘉宾李鸿谷(《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与四位演讲嘉宾及召集人就《纵浪大化的行动建筑学》主题进行了多维度探讨,试图回应这样一个命题:在复杂环境的当下,建筑学如何为集体文明做出贡献,在时代发展进程中诠释共同体的意义。李鸿谷在最后发言中谈到,他期待苏州当代美术馆能够以打破室内与室外、艺术与日常、展陈与城市边界的创新实践,真正成为激发情感连接、承载公共生活的“城市客厅”。

苏州当代美术馆的建筑本身,正是本次讨论主题中“行动建筑学”理念的空间诠释。作为BIG建筑事务所在中国的首座大型文化场馆项目,美术馆不仅超越了形式创造的层面,更将苏州园林中“观游”与“栖居”的行为智慧,与现代建筑理念与技术相融合。项目充分结合金鸡湖右岸的自然景观,在塑造城市天际线的同时,也构建出一个富于体验与情感共鸣的场所。这一建筑实践,正是对本次研讨会核心主张的回应——建筑应超越纯粹的物质与技术维度,迈向以人的精神与情感为核心的城市文明。

苏州当代美术馆

“苏州当代美术馆未来将聚焦开馆大展和长期运营,全力提升专业水准与服务质量,努力将美术馆建设成为符合苏州城市气质、满足公众期待的世界一流艺术机构,为城市繁荣发展贡献坚实力量。”苏州工业园区宣传和统战部副部长、文体旅游局局长殷卫东在现场表示,苏州当代美术馆不仅是物理建筑,更是融入市民生活的行动空间,将坚持公益定位,突出展览、美育、文创和国际交流四大功能,推动国际前沿文化思想的在地转化。

苏州新时代文体会展集团董事长、苏州当代美术馆执行董事季诩淙,BIG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苏州当代美术馆建设方代表以及建筑、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多家媒体出席了活动。本次学术讨论会由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榕与苏州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王晓松共同召集。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