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公布的2025年立法工作计划(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制定)”被列入初次审议的法规案,并引起广泛讨论。公开资料显示,围绕早茶“茶位费”“预制菜”“吸烟区分区”等话题的建议相对较多。
近日,广州人大官网公布《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调查问卷》(下称“问卷”),问卷由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计,旨在听取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所得数据用于立法分析。
各方对茶位费收取态度不一
当前,广州不少茶楼的茶位费,依据不同茶叶类型或不同等级位置来进行定价,每人收取几元到十几元不等。一般情况下,红茶、普洱、铁观音、白开水的茶位费,会比花茶等品类更低。室内包房、卡座、户外包房/大厅的茶位费依次递减。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翰告诉第一财经,茶位费本质上是一种“基础服务费”或“入场费”,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岭南地区,尤其是广州,茶位费长期以来被视为对茶水、餐具、座位等基本服务的一种收费补偿。类似于国外餐厅收取的小费,由于早茶文化强调“饮茶+点心”的组合消费,茶位费也有助于弥补低客单价带来的利润压力。
“老年群体依然是捧场的。但我自己消费的话,觉得茶位费5元以下比较好,不然觉得不划算。”广州市民刘先生认为,身边能高频率前往茶楼消费的群体大部分是老年人。老年人对茶楼收取茶位费这一模式接受度较高,支付意愿也较高。但是中青年群体对茶位费的价格较为敏感,当就餐选择面比较广的情况下,他不会优先选择去早茶店进行消费。
本次问卷中设置了“是否认同早茶店收取茶位费的做法”这一问题,以收集各方对这一收费模式的态度。记者就茶位费等话题联系广州酒家,该品牌以目前早茶立法还没明晰为由谢绝了采访。
几位外地游客在广州某茶楼外取号排队时告诉记者,他们提前做了功课,了解到收取茶位费这一模式,确实有支付意愿,但考虑茶点的消费人均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还是觉得茶位费的收取有些贵。
江翰指出,茶位费若设置得当,并不构成强制性低消。只要商家明码标价、不以茶位费替代最低消费要求,且提供相应服务内容,则属于合法合规的定价策略。然而,若在节假日叠加服务费、包间费等多种收费项目,确实可能引发消费者不满,特别是在外地消费者缺乏文化认知的情况下。
“在早茶文化向全国乃至全球推广的过程中,茶位费的延续需要配套的文化解释与消费者教育。若直接照搬岭南地区的收费习惯而未做本地化调整,可能成为拓展市场的阻力之一。建议企业在异地开店时,初期可通过‘茶位费包含在套餐中’等方式软着陆,逐步引导消费者理解这一文化特色。”江翰告诉记者。
对预制早茶接受度分使用场景
在广州,部分面向本地顾客的传统茶楼保留着手写点单、推车送餐等模式,茶点多为现点现做。连锁经营的品牌茶楼则会对餐点和伴手礼进行多元化创新,场地不乏高端商圈和写字楼,考虑到出餐效率和场地限制等因素,也会采取对半成品进行加工后进行出餐等模式。
“到店的客人更倾向于吃到现点现做的点心,这种点心在口感上会更好一些。对应地,点单到上餐之间的等待时间会稍微长一些,我们也会跟客人说明这一点。”广州银灯食府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对已制作好的餐点会有时间上的管控,超出规定时长的餐点会进行报废处理。
位于广州老城区的老字号茶楼银灯食府 摄/宋婕
刘先生表示,如果去茶楼消费,优先选择现点现制的茶点。但日常生活中,去商超采购速冻点心作为早餐食用,亦是很常有的选择。
本次问卷设有“您认可传统的现做现卖早茶还是预制菜早茶”等问题。江翰告诉记者,从产业结构来看,当前早茶行业正处于标准化、连锁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为了应对人力成本上升、用工难等问题,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引入中央厨房体系,通过预制或半成品方式实现菜品的高效供应。这种模式在大型连锁品牌中尤为普遍。半成品可以大幅缩短后厨加工时间,提高翻台率,尤其在用餐高峰期能有效缓解厨房压力。同时,统一配送也便于质量控制与食品安全管理,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和一致性体验。
有网友表示,茶楼使用预制点心时应在菜单上进行标注,目的在于划分二者在定价上的区别。江翰亦指出,消费者接受度的变化为预制茶点这一模式提供了空间。随着现代消费者对“便捷+品质”的双重需求增强,只要企业在宣传中保持透明度,消费者往往更关注口味和性价比,而非完全手工制作的过程。
限制就餐时间涉侵权吗?
记者走访时发现,部分茶楼对消费者就餐时间进行了限制,在消费者入座时会明确告知就餐时长。对应地,为平衡不同时段的客流量,部分茶楼还会就不同时段设置对应的打折优惠。
“还是跟消费习惯有关系,我家老人七点前后入座,跟朋友聊天、饮茶、吃点心,能在茶楼坐一上午。我们和小辈,基本上是饭点去茶楼,把点心当饭吃,茶楼规定的2至3小时的就餐时间,对我们而言绰绰有余。”刘先生告诉记者,无论是茶位费的收费标准,还是用餐时长的限制,只要店家有提前告知,基本上都能接受。
以虾饺、红米肠、马蹄糕等为代表的早茶点心 摄/宋婕
“从法律角度看,餐饮企业有权根据自身经营安排设定合理的用餐时间限制。只要该规定在消费者进店前明确告知,并非事后强加,通常不构成侵犯消费者知情权或公平交易权。此类做法在快餐、茶餐厅等高周转业态中较为常见,目的在于提高场地利用率和服务效率。”江翰告诉记者,从消费者权益保护角度出发,应确保该规定不带有歧视性或变相强制消费属性。例如,不应仅针对特定人群设定时限,也不应在无明显提示下突然执行。此外,若消费者有特殊需求,企业应保留一定的灵活处理空间,否则可能引发负面舆情。
江翰指出,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限时用餐是餐饮业精细化运营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租金高昂、客流密集的背景下,限定用餐时间有助于企业实现更高的坪效与客户流转率。但前提是必须兼顾消费者体验,做到“效率与体验并重”。
原标题:《广州拟为早茶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