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股浮沉:一家上市公司是如何沦为壳公司的?】A股中有千家公司有的已是壳,有的正在成为壳的路上!
作者:任凤龙
来源:并购龙叔
转自:华尔街俱乐部
A股走过三十多年风雨路,上市公司数量已经突破5千家,总市值也超85万亿。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交易所成立之初备受争议,到2019年我国推出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再到如今注册制的全面推行,翻开了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宏观看起来总是那么美好和振奋人心,因为宏大叙事容易忽视微观个体,比如A股超5千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超85万亿,而在这个数据下,不可忽略的一个事实是,市值低于5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有2355家,这个数量几乎是A股数量的一半。
这2355家上市公司就是本篇文章重点探讨的对象,这些上市公司一部分已是壳公司,一部分即将沦为壳公司,还有一部分在力争突破50亿市值的天花板。
为什么会有壳公司的存在呢?并且还在A股的历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这里不仅有历史惯性,也有现实因素,还有文化基因在。
从历史惯性看,资本市场成立之初,上市公司就是为国有企业融资用的,而上市指标对民营企业是极度稀缺资源。
从现实因素看,市场投资者结构整体以散户居多,壳公司一般市值较低存在一定的套利机会,这也是壳公司能被收购方看好的现实原因之一。
从文化基因看,是因为A股的赌性较强,而这一点在壳公司上表现的尤为明显,比如庄割散户,散户吃庄,大家赌的不是赔率,是运气。
有的上市公司自上市起就注定了逐步走向壳公司的命运,,有的上市公司是自己生生把自己折腾成了壳公司,有的上市公司是只顾埋头苦干,却忘记了抬头看路,而被迫成为了壳公司。
还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就比较野蛮,简单粗暴的把自己消耗成了壳公司,比如实控人直接掏空。
今天我们重点看看,一家上市公司是如何变成壳公司的,这条浮沉路,老板们该怎么走?
命中注定:
上市就是为了卖壳,三年6.6亿的生意账
01
上市为了什么?有的老板上市是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有的老板上市是为了实现人生理想,有的老板比较直接的讲上市是为了融资,还有老板则很特殊,上市就是为了卖壳!
从这一类老板的想法来看,做企业很辛苦,夸张点讲几乎不是人干的活儿,而只靠分红又能拿到手里多少银子。若在上市三年后,把控制权卖掉,也不失为明智之选。按照现在的行情来看,干净的壳公司至少能卖6个亿左右。
三年6亿的生意账,如果是你,你怎么选?比如最近因为第三任实控人被采取强制措施的A上市公司,就是这一类的典型代表。
A上市公司2016年上市,主要给精密零部件做清洗工作,上市后因为市场环境变化,业绩一直下滑,期间曾拟收购资产以期维持稳定的业绩,但也以失败告终,在上市满三年后,实控人选择了卖壳。
根据彼时公告,作为第一任实控人,老板一举卖出了29.99%股份,获得了6.6亿对价款。三年6.6亿,这个账好像可以算得过来。而第二任实控人在接盘两年后因迫于无奈亦选择了卖壳。
在所有壳公司中,这一类上市公司是比较独特的存在,因为他们注定就是要当成壳卖掉的。
多次转型:
追逐潮流以至迷失方向 02
这一类上市公司,上市后原有业务不是很起眼,多次通过并购尝试去转型,而并购转型的逻辑也很简单粗暴,基本是什么行业在风口上,就转头去并购什么,最终结果往往是当其成功入局的时候,行业风口也已然过去了,赶上尾巴的或许还能坐上一把过山车,最终收获的只是一地鸡毛。如此一通操作下来,投资者不再认可,团队亦失去信心,最终沦落为壳公司。
以B公司为例,其1992年上市,最早从事房地产业务,不过公司却精准的错过了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代,多次转型均未果,屡败屡转,屡转屡败北。
其曾先后转型矿业投资、医疗服务、教育、木薯种植及加工等业务,均以失败告终,也因此成为了A股有名的壳资源,后以退市结束了A股之路。
固守主业:
无法突破天花板终成壳
……
在A股市场上,有一类实控人是比较独特的存在,他们当初上市,也不是自己的意愿,可能是因为投资人要退出给到的压力,可能是地方领导为了政绩而重点推动当地企业上市。总之对于这类老板而言,上市是外部力量推动的结果,顺应走个程序,也给其他人一个交代,其自身从一开始就没有充分的重视资本市场。
……
套现机器:掏空上市公司的三大套路:
资产高买低卖
违规资金占用
违规担保
忘战必危: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
……
筚路蓝缕上市路,浮浮沉沉终成壳!
……
全文:网页链接
【思进免责声明】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交流之目的。文章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