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调休在家,母亲跟我说前两天他陪老舅去银行,业务员推荐他们买了份保险,但是买完以后业务员的一句话让母亲起了疑虑,总觉得哪不对劲,想让我看看保单有没有问题。
我拿过保单,是一款终身寿险产品,5年期缴费,每年缴纳3万元,总计15万,投保人是母亲的名字。
我问母亲怎么突然想起买寿险,母亲解释说不是她的,是老舅买的,但老舅今年66岁了,业务员解释说母亲年纪轻,用她的名义来买利息会高一些,存满8年后能拿到2万多块钱利息,比银行存款利息高。
母亲所说的利息,其实是指保单的现金价值,我看了一下,第1年价值12000多,第5年价值15万零一点,刚刚回本,第8年价值17万多,利息确实有2万多。我大致计算了一下,按照8年2万多的利息,年复利大概是2.6%,确实比目前一年期定存利息(1.9%)要高。
我回答母亲:“保单倒没问题,存的时间越长越划算,但存不满8年就还不如一年定期,而且时间越短越不划算,5年取出来等于白没有利息,不到5年取出来还得亏本,如果一年取,3万块钱只能拿回一万二,要亏掉一万八。”
“这么多!”母亲和老舅听完我的话,异口同声地问道。
我指着保单说:“嗯,这不上面写着吗,当时银行没跟你们说吗?”
母亲和老舅互相望了望,说:“说是说了,但没说具体多少,只是提前取出来可能要亏一点本金,我们不知道要亏这么多啊!而且这也是买好了最后才说的,我就是因为他这话一直在犯嘀咕,才让你看看的”
我:“如果能够存满8年,那也没啥,但如果中间要急用钱,那么还是直接存银行靠谱点。”
老舅嘟囔着说:“8年时间好像确实太长了,年纪大了什么时候要用钱不好说,万一中间有个病痛,也麻烦的。”“是啊,虽然都希望健康,但年纪大了有什么病谁也说不好,而且你买的保险用得是我的名义,我觉得这事还是不大靠谱。”母亲紧接着补充道。
“但是钱已经交了,现在如果反悔是不是只能退12000块了?”母亲问道,然后和老舅齐刷刷的望向我。
“应该能退的吧,保险一般都有一个冷静期,不行我们现在去银行问一下。”我回答。
于是我我们驱车一行三人来到邮政银行,业务员虽然不情愿,但保险还是给退了,过程也不复杂,只是要求第二天再带着身份证过去,钱才能到账。
保险虽然退了,但不可忽视的是,老舅的理财需求,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他们购买保险,其实归根结底也就是希望多几块利息。
老舅今年66岁,一个人,10年前舅妈卷了所有的钱,带着儿子跑了,从此再也没回来过,老舅找了几次,他们都可以躲避,也就慢慢死心了。
此后老舅只身一人跑去云南帮人打工炒瓜子,5万块钱一年包吃包住,10年下来,攒下了50多万元的积蓄,现在年纪大吃不消出去打工了,就准备回来靠这积蓄养老。
以老舅的年龄和抗风险能力,应该优先资金安全性,其次要考虑灵活性,最后才是追求高收益。终身寿险虽然安全性和收益都不错,但是周期性太长,不满足灵活使用的要求,其它高风险投资理财选项也不能考虑,我最终还是建议他选择储蓄,不过他目前的一年定期利率1.9%太低,可以考虑大额存单。
我们先问得邮政,因为他钱本来就存在这边,结果邮政答复他们只有一年定期,没有大额存款和更长时间的定存业务。于是我又带着老舅一起跑了几个其它银行的网点,其它网点虽然也回复没有大额存单配额,但可以三年定期,利率3%。
于是我给老舅提了建议,他的50多万存款,可以按照20万、10万、10万、5万分四笔存3年定期,5万存一年定期,剩下的钱作为活期存款,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证他的收益率,也可以保证应急用钱的时候利息损失最小。
今天我要上班没时间,是母亲和老舅自己去的银行,上午母亲给我打来电话,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
由于母亲和老舅要将存款取出去别的网点存钱,昨天还说只能存一年定期的银行业务经理拉住了他们,说可以给他们特批一定的额度,按照3%的利率给他们三年定存。
母亲因为问我怎么处理,我回答利息一样的话继续存,没必要把钱转来转去,省得麻烦。
这一个事情的经历,突然让我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保险和理财,明明都是很好的事情,但为什么在我们老百姓的心中,形象却几乎和骗子无异?就是相关从业人员,没有真正从老百姓的需求去给他们提供服务。
我不是专业的经济相关领域从业人员,我给老舅推荐的方案也一定不是最优的;但这位银行业务员作为比我专业无数倍的人士,却给66岁的老舅推荐了一款需要长期持有才能获得收益的产品,而且经计算显示持有8年的利息收益甚至还比不上三年定存,明明可以三年定存,却不肯告诉储户。
他们明明有着最专业的理财知识,却不愿意将知识服务给有需要的人,而是故意制造信息不对称。
罗翔说:最需要法律帮助的人,其实很难获得优质的法律帮助,平心而论,他这话已经说得客气了。
现实是,最需要一些专业知识帮助的人,不仅很难获得优质的专业帮助,反而更容易受到专业人士的欺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