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创新港、科创谷、浙里光谷……台州椒江欢迎广大人才来这片热土追逐梦想、实现人生抱负
数据显示,2022年椒江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4.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6%,规上企业研发费用支出32.26亿元,同比增幅18.40%,规上企业研发活动率达到56.10%。
1.持续迭代国际创新港
这两天,位于椒江(上海)国际创新港的台州外八科技有限公司十分忙碌,公司几名工程师正对一款单位数字平台建设进行最后的验收工作。紧跟数字改革步伐,外八科技深耕企业和政务数字化系统应用的开发、维护,为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高效精准服务”,入驻国际创新港孵化平台一年多时间,已经为台州10多家单位、20多家企业建造了数字平台,目前,业务不断在扩展,虹吸效益不断显现。
2020年,椒江联合上海六七八九集团,将1.5万平方米的老厂房改造成椒江(上海)国际创新港,并引入专业团队进行管理,为新入驻企业进行全过程帮扶。2021年以来,创新港建成投用后,椒江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大型交流会、推荐会等形式,成功引进了10个高端以上人才创业项目,入驻项目总数达40余个,还获评台州市级孵化器。如今,这里汇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可降解新材料、医药大健康等高端、新兴、特色产业的小微企业,具备独角兽潜力的高端人才和项目正在这里孕育,为推进椒江科技产业和传统商贸企业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
椒江(上海)国际创新港是椒江高标准打造科创走廊中的一颗璀璨珍珠。此外,椒江在布局孵化平台、释放科创新动能的同时,围绕科创平台,持续加快研发成果转化,持续提升全区科技创新实力。
2.精心打造科创谷汇智园
就在3月25日,中国首届医药合成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在椒江举行,台州市椒江区启臻合成生物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运行,为椒江乃至台州的合成生物技术插上腾飞的翅膀。
该研究院以国内著名合成生物学和微生物制药学家邓子新院士为首席科学家,逐步导入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双一流”院校及国内外合成生物学研发成果,建设成为基于合成生物学技术制药的产品研发、成果孵化与转化基地。自2021年7月,研究院入驻椒江区科创谷汇智园,一年多时间,已与台州多家药业公司进行项目合作。
2022年8月,科创谷汇智园又迎来了一个重量级研究院——浙江工商大学东海食品台州研究院。研究院借助中国工程院朱蓓薇院士团队的学术力量,基于台州食品产业特色,开展农产品、水产品等食品加工领域的共性技术难题攻关、产品创新开发和产业化应用等研究,为台州传统农业、渔业产业带来了“最强大脑”。
研究院入驻后,第一时间建立了食品产品开发中心和分析测试中心,并投入到大陈黄鱼产地识别、品质评价、预制菜开发等研究工作,开发了药膳食材、龙头鱼、小黄鱼、金枪鱼等相关创新产品10余款,申请发明专利14件。围绕农业渔业产业发展,积极与兴旺水产集团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并进行技术培训和产业对接,研究服务工作已辐射到温岭、仙居、天台等周边县市企业。
一个个国内顶尖人才团队纷纷落户椒江科创谷,为椒江加速科技创新输送源源不断的催化剂。作为台州湾科创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椒江科创谷正逐渐成形,着力打造一条由科研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组成的全生态科技创新产业链,构筑科创人才高地。
3.谋划推进“浙里光谷”建设
位于椒江东部的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设备高速运转,工人有序作业,这家全球最大的精密光学薄膜元器件厂商,生产出的产品被广泛用于各大手机、相机和新能源车相关的生产企业。“2022年,我们交付4万多台增强现实抬头显示系统(AR-HUD),在多款国产新能源车上应用,今年的目标是交付30万台。”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熊波说,企业发挥光学优势,组织200多名专家攻克了AR-HUD阳光倒灌的技术难题,成为目前国内唯一量产的AR-HUD供应商。20多年来深耕光电产业的水晶光电,正抢滩智能汽车产业链新赛道,打造新的增长极。
当前,椒江正聚焦光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加快建设“浙里光谷”。以水晶光电、星星光电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积极推进与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长春理工大学等院校深入合作,重点围绕新型显示、光电材料等前沿领域推进光电关键技术攻关项目。2022年底,还成功引进上海光机所,共同建设台州光电创新中心,打造高能级人才发展平台。
翻开椒江版图,西部科教资源优势突出、东部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北部增量空间潜力充足、南部城市更新条件成熟……以城市创新街区、东部创新港、数字经济产业园、浙里光谷、国际创新港、椒北高教新区6大科创功能组团发展,强化创新资源集聚和项目载体建设,吸引更多人才来椒江创业创新,不断提升椒江科技创新影响力和显示度,为台州市临港产业带建设提供最高端、最有利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