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3 日,刑侦悬疑剧《他是谁》终于熬到了大结局。
说是"熬",大家想必也懂了:追剧过程不可能好受。
这部剧在前阵以堪称完美的开场,斩获了全网一众好评,并在豆瓣获得 8.2 的高分。包括蝉主在内,大批网友甘愿当自来水,相互安利,本以为又是一部堪比《狂飙》的佳作。
本来前几集就把"碎尸案"、"白银连环杀人案"、"香港雨夜屠夫案"等多个有现实原型的大案要案并进式推出,案情复杂,侦破过程惊险,全程高能烧脑。
夹杂着悬疑声效、惊悚镜头等拍摄技巧,让观众有了参与全程的沉浸式观感,令多少人害怕到在屏幕前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
然而,自从第八集开始,剧情就一路狂泄。
以聂宝华、卫国平、蒋广善为主串联起整部剧的人物角色走向,可以说相当虎头蛇尾,敷衍的态度跟跳出屏幕给观众人手一巴掌没啥两样。
更别提女主角聂小雨,一个被网友怀疑是带资进组的叠 buff 角色。
作为同时是①男主邻居妹妹,半个青梅竹马
+ ② 88 重要案件的受害人
+ ③涉黑大佬最宠爱的妹妹
+ ④倒追男主 8 年的追求者
+ ⑤手握关键证据,但怕自己贞操受损遭男主嫌弃,所以隐瞒不说,眼睁睁看男主劳碌奔忙 8 年
……的角色。
想走黑道小妹的带感人设,偏偏又满脑子都是贞操妇德裹脚布。
女主与张译饰演的男主来回推拉磨叽了 N 集,难道想照搬隔壁《狂飙》孟钰 + 高启兰 两人合一体的高光?
制作方的野心太大,不仅案件想走多案并行,连 cp 也开始无脑乱炖,最后花了大篇幅的笔墨,这是案件也没讲明白,主角感情也谈到令人膈应。
夹杂着各种感情线的大杂烩,冲散了本该紧凑惊险的悬疑破案剧情。
最后挖坑太多,连编剧本人脑洞都圆不回来,最后只能以"境外势力"等等 PPT 式概念化的虚幻对象收尾,潦草结局。
比起"从一而终烂足全程"的剧,大家因为没有拉高期待,反而没那么失望。
而《他是谁》的惊艳开场,从一开始就吊足大家胃口,结果一集不如一集,豆瓣评分也从 8.2 跳水到 6.2,口碑高开低走。
无数网友看剧情兑水,选择中途脱坑;
少部分人因为沉没成本和观影惯性,捏着鼻子追到结局,看到烂尾怒不可遏,在话题、超话、官微、编剧评论区疯狂吐槽。
"太烂了,看完真不相信前后是同一部戏。"
"看一半跑路了,像被按头吃了蛋糕外形的屎。"
"推荐讨厌的人去看《他是谁》,因为会把他气死,这叫借刀杀人!"
国产剧之所以集体拉胯,是蔑视创作的结果。
偏颇的审核标准,近乎刻板盲目追求"谅解、和好、大团圆"三件套的价值观,作坊式而非成体系工业化的班底,以及对本该掌控作品命脉的编剧岗位的漠视……共同拖了后腿。
真正优秀的影视音像作品,应该百花齐放,多样各异。
文艺作品不该简单粗暴用"三观"来作衡量标准,不该有必须遵循的模范和样板,不该只沦为歌颂礼赞的宣传号角。
盲目收紧尺度,摁头逼着文艺创作者带着不可抗力的镣铐跳舞,
在"特供大团圆"的偏见下,只能形同复制粘贴,交出如同高考作文一样:
煽情开篇 + 案例陈列 + 编织金句好上热搜 + 结尾升华上价值……的模板作品。
而文艺的枯竭,就是从限制和套路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