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顾颉刚日记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顾颉刚日记pdf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顾颉刚日记和顾颉刚日记pdf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鲁迅和顾颉刚的矛盾是怎么一回事鲁迅为何会与学界晚辈顾颉刚成仇敌鲁迅和顾颉刚的矛盾是怎么一回事
鲁迅与顾颉刚的矛盾是怎么一回事?
接到邀请回答这个问题,颇有些犹豫:答吧,费力不讨好,一不能圈粉,二不能获赞;不答,又却之不恭。取舍之后,还是勉为其难,就当为宣传鲁迅尽绵薄之力吧。
最早接触鲁迅的作品,还是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零零散散地读了几篇,如《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真正整本读鲁迅,还是文革后期在部队当兵时。记得1973年刚刚入伍第一年,我每个月的津贴是6元钱。除了买牙膏、香皂、肥皂,偶尔买盒烟抽,居然还有剩余!于是,一向迷恋读书的我,每到星期天休息,就到驻地几里路外的县城逛书店。当时,还处于“文革”时期,书店里极少有文学类的图书,因为解放前后几十年出版的书大部分被打成了“毒草”,都成了禁书。然而,由于被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赞誉为“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著作却是例外。就在这一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鲁迅著作的单行本,包括杂文集《且介亭杂文》、《而已集》、《三闲集》,小说集《阿Q正传》、《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等,还有文学史研究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我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本接一本的买。好在那时书价极便宜,每本也就一两角钱,最贵的《中国小说史略》也就是一元多。
正当我把买来的鲁迅作品逐本细读之时,连队的指导员不知道怎么知道了。他很严肃地对我说:“现在部队正学习马列六本书,你读鲁迅的书,不合适吧?”我辩解说:“‘六本书’我也在读。毛主席指示,‘要读点鲁迅’,所以我才买来读。”这之后,再没有人找我麻烦。几十年过去,我收藏的鲁迅的著作大约有上百本,其中包括80年代新注解的《鲁迅全集》。
鲁迅与顾颉刚的矛盾,是现代文坛的一桩公案。其中缘由,在鲁迅日记、书信中可见端倪。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这人是陈源之流……”,陈源在1924年在胡适的支持下与徐志摩、王世杰等共创《现代评论》杂志,主编其中的《闲话》专栏。在此期间,陈源与鲁迅结怨,二人爆发多次笔战。在新文学史视为进步文学与反动文学之争。这样,鲁顾之间的矛盾就不可避免了。二人的嫌隙自同在厦门大学任教就开始了。1926年鲁迅转到中山大学任教。不久,中山大学也发出了对顾颉刚聘书。冤家路窄,二人的矛盾激化,几乎对簿公堂。一直到1936年鲁迅逝世,这段恩怨才告一段落。逝者已矣,生者却仍为之困扰。“我一生中碰到的最大钉子,是鲁迅对我过不去。”这是顾颉刚发出一生中最痛和无奈的感叹。
顾颉刚,1893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北京大学毕业。他是是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和国学大家,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他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他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著作等身。应毛泽东、周恩来之请,负责校点《资治通鉴别》和《二十四史》,他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与人合著《三皇考》、《中国疆域沿革史》、《中国历史地图》等。其主要著作自1935年至1977年,先后被日本17家出版社翻译出版,颇有影响。1980年12月25日,顾颉刚在北京逝世,终年87岁。
对于鲁迅与顾颉刚的矛盾,我的管见是,二人都有意气成分。鲁迅作为新文化的旗手,固然有其伟大的一面,但是也有著文尖刻、打击面过大的一面。鲁迅毕竟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缺点,可以理解。而顾颉刚为人性格有明显缺陷,“背后造鲁迅的谣,当面拍鲁迅的马”;“做学问方面极具叛逆性,但在家庭中却是一个唯唯诺诺的温顺孝子”(魏邦良)。
已故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富仁的遗著《鲁迅与顾颉刚》最近出版,我还没来得及看,想来一定有更详尽的论述。如若想深入了解鲁顾之争,不妨找来读一读。
鲁迅为何会与学界晚辈顾颉刚成仇敌
恕我冒昧,这是个伪命题。
鲁迅何时何事与顾颉刚成为“仇敌”了?鲁迅说过还是顾颉刚说过?抑或哪个传记作家说过?
谣言太可怕。
我拜读过鲁迅差不多全部作品,包括书信、年谱;也极敬重顾颉刚。或许依然孤陋,如果说二人有过交集,据我所知,大概只是鲁迅在《理水》这篇小说里,调侃过顾颉刚一把。
仅此而已。这能说是仇敌吗?
一楼上有高人说的对,鲁迅的“辈分”比顾颉刚高。
顾颉刚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也就是后来的哲学系。
第二年,蔡元培任北大校长。
1912年,鲁迅曾两次收到时任民国教育总长蔡元培的亲笔信,受邀到教育部工作。
钱玄同是顾颉刚的老师,顾很受钱的提携。
但钱玄同早早就是鲁迅的挚友了。正是在钱玄同的“鼓动”下,鲁迅才写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号的《新青年》杂志上。并从此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这个时候,顾颉刚因病休学在苏州老家养病。
1920年,顾颉刚于北大毕业,以图书馆编目员留校。
此时,鲁迅为北大兼课讲师,讲授《中国小说史略》。
总之,鲁迅与蔡元培、章太炎、钱玄同等为“同辈”人,顾颉刚则为这些人的学生一辈。
二鲁迅和顾颉刚,不仅在“师徒”角度上说不是一辈儿。两个人所关注的领域也是不同的。
鲁迅1927年初,受邀在黄埔军校做了题为《革命时代的文学》的讲演。
他说,这个学校邀请了我很多次了,大约因为我是个文学家。
的确,鲁迅的作品,基本集中于文学领域。他创作的小说、散文共约35万字;杂文650多篇,135万字;辑录、校勘中国古典文学作品80多万字;翻译介绍俄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古典作家作品,以及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匈牙利、芬兰、荷兰、西班牙等国现代作家作品共约310多万字。
顾颉刚则集中于中国古代史领域,以及相关的古汉语汉字领域,主要著作为《古史辨》7册;《古籍考辨丛刊》;《史林杂识》;《吴哥甲集》;《孟姜女研究集》;《尚书通检》;《顾颉刚古史论文集》;《顾颉刚读书笔记》;《崔东壁遗书》等。
可以说,鲁迅和顾颉刚基本没有学术领域的交集和交流。
三但是,鲁迅和顾颉刚,又都处于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时期。
一方面,两个人在新文化运动中,大的方向和立场是一致的;另一方面,两个人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又是不一样的。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旗手。这个地位,在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后,就基本确立了。他出版了《呐喊》杂文集后,这个地位愈加巩固,作用也愈加明显。
五四运动爆发后,鲁迅连续发表了20多篇《随感录》等杂文,不遗余力地为这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鼓与呼。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鲁迅从一个民主主义者向伟大的革命者转变。
毛主席说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府开展了两大围剿,一个是对苏区的围剿,一个是文化围剿。毛主席说,在反对文化围剿的战斗中,鲁迅是伟大的旗手,是伟大的战士。
看看鲁迅杂文集的题目,《呐喊》、《彷徨》、《华盖集》、《花边文学》、《准风月谈》、《且介亭杂文》等等,就能多少体会出鲁迅是在怎样一种艰难险阻的环境中战斗了。
鲁迅的名气当时依然很大,但还是三番五次因为国民党当局的缉捕而东躲西藏。
鲁迅和李大钊是极好的朋友;他曾给予瞿秋白无私的支持;方志敏的遗书交由鲁迅保管并转交;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他和茅盾发电祝贺。
然而,鲁迅在《一件小事》文中说,广大劳动群众,才是“中国的脊梁”。他称自己的是“遵命文学”——遵广大劳动人民之命。
顾颉刚,早年深受康有为、梁启超启蒙思想的影响。后来,又受到胡适、钱玄同等新文化运动思想的影响。
他首开先河的“疑古”学风,即是为了打破延续两千多年的史学传统。他说,破,是为了立,疑古是为了信古,以期建立全新的史学。
后来,他一生致力于教学和治史,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获得了国际国内的高度评价。
顾颉刚和鲁迅虽属同一方向,但毕竟走的是不一样的道路。把这两个人最简单的比较,毫无意义,也不可取。
四鲁迅似乎很喜欢“骂人”。不过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买办文人”,或者叫帝国主义的走狗。这些人,恰如鲁迅在《狂人日记》里写到的,是那些帮助“吃人”的人。这样的人是少数,包括陈西滢等。
第二种,是对旧制度“小骂大帮忙”的文人。这里面包括胡适,鲁迅既反对胡适的“全盘西化论”,又反对胡适的“一点一滴的改良主义论”。
第三种,是以“不偏不倚”面目出现的复辟旧文化的文人。比如“学衡派”。鲁迅说,这些人准星尚未定准,就要称别人,骨子里是反对新文化而已。
除去这三种论战对象之外。鲁迅也“骂”过一些左翼文艺团体的人,如成仿吾、郭沫若等。
严格来说,这只是打笔墨官司,涉及的,是左翼文艺团体的发展方向,固然也重要,但不是两军对垒的战斗。
五这就要说到鲁迅在《理水》中调侃顾颉刚了。
这里,用“调侃”二字非常合适。
鲁迅文章中说,一个学者吃吃的说,禹是一条虫,虫会治水吗?
顾颉刚自己说,他少年时期,因为一个老师管教过严,使其口吃,终生难过。而且,他在20岁刚过不久,在一封信里,说到青铜器上的“禹”字,或许应该训为“虫”。
顾颉刚尽管“疑古”,但他并不完全否定尧舜禹的存在。可是他的“疑古”思想,影响不小。以至于邓之诚和夏曾佑二人写中国史,要从秦代写起。
王国维看不下去,1925年在清华大学开“古史新辨”的课程。
就此事,鲁迅调侃一下,有什么问题吗?不会因为这么一段描写,就把鲁顾二人说成是仇敌吧?
毛主席还评价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但是,鲁迅绝不是心胸狭小、睚眦必报的小人。
顾颉刚做学问非常之严谨,但心胸开阔,性格敦厚。他向钱穆约稿,钱穆寄来一份反驳他观点的论文。顾颉刚发表自己的文章,专门附上钱穆一文。而后,又把钱穆推荐到清华任教。1986年,钱穆写了《师友杂忆》,深切缅怀顾颉刚。徐中舒大概是在学术上反对顾颉刚最多之人,可顾颉刚称其为诤友。
这样的鲁迅和顾颉刚,怎么可能成为“仇敌”呢?
这些年,污名鲁迅的不少。这样的题目,大概算沾点边吧——鲁迅和学界晚辈顾颉刚成为仇敌,无非是说鲁迅这个那个了。其实,如此这般的还很多。不回到“风雨如磐黯故园”的那个年代,就不能理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不认真全面地拜读鲁迅的作品,就很难感受鲁迅的深刻。以谣言、坊间传言来猜测、贬低、诋毁鲁迅,也快百年了。然而,鲁迅的精神永在。
再说一遍。我也极其敬佩顾颉刚先生。
关于顾颉刚日记,顾颉刚日记pdf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