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如何进行国际中文教育?这次“未达预期”的教学实践在大赛中夺冠刷爆头条

   2025-10-20 23:10  发布时间: 3小时前   217
核心提示:将中国文化、中文向国际传授,“专业队”是怎么做的?华东师范大学学生黄景兰记得,她在承担5名美国留学生的《高阶汉语II》教学工作时,设计了参观三毛的创作者张乐平故居的文化体验活动。然而,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兴致不高,作业反馈也未达预期。在她放宽作业主题后,学生以City Walk

将中国文化、中文向国际传授,“专业队”是怎么做的?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黄景兰记得,她在承担5名美国留学生的《高阶汉语II》教学工作时,设计了参观三毛的创作者张乐平故居的文化体验活动。然而,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兴致不高,作业反馈也未达预期。在她放宽作业主题后,学生以City Walk的方式深入城市生活场景,与路人、咖啡馆店主、广场舞人群互动,并借助AI技术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跨文化视频作业,让黄景兰非常惊喜。

在10月18日至19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全国总决赛上,以黄景兰为队长的华东师大国际中文教育专业3名中国学生和2名留学生(来自古巴和越南)组成“三毛寻踪队”,展示了这次“未达预期”的教学实践,一举夺得比赛冠军。

华东师范大学“三毛寻踪队”获冠军。本文图片均为 主办方 供图

“文化教学不应是单向输出,而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逻辑与学习需求。我们坚信,中国故事的未来不在课堂,而在现实;不在口号,而在共情。”“三毛寻踪队”的队员们说,学生通过主动建构文化意义,展现出跨文化交流中“双向奔赴”的力量。

在他们的文化活动课设计中,团队关注“学生期待的文化体验”以及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在公园相亲角,留学生们了解了中国的家庭观念。在景德镇瓷器体验中,他们认识到中国的工匠精神。在校园采访中,他们理解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婚恋观。” 黄景兰说,“看到学生们小红书上的视频增多,浏览量增加,我觉得他们已经成为了世界了解中国的眼睛。”

荣获港澳赛区第一名的“穿越智者联盟队”由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博士生寇庆佳、齐鸣、靳杰、刘婧妤组成,多数成员都有多年的海内外教学经历。在分隔异国、进行线上中文教学的时期,团队启动“微镜头·大世界”计划,通过教师自制生活Vlog,将中国日常生活场景,系统性地引入线上中文课堂。当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文化困惑,如不理解为何大家共用一口锅吃火锅时,老师立即化身“生活制片人”,用手机镜头第一视角拍摄相关主题的日常场景,比如完整记录进入火锅店、手机点餐、上菜、调蘸料的用餐过程,以及扫码支付到使用公筷等真实生活场景,将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的情境内容。

“我们并未追求高精尖的技术,而是巧妙运用智能手机这类轻量化工具,让手机镜头成为‘文化具象化的桥梁’。”队长寇庆佳说,案例实施后,课堂氛围发生显著变化。师生之间也从“网友”变为现实中的朋友。在此过程中,团队也认识到:“中文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一座‘情感桥’——能让不同国家的人绕过刻板印象,看到彼此真实的生活。”

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总决赛现场。

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国际中文教育案例大赛组委会主任委员于天琪高度评价了大赛对推动培养模式优化和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她强调,国际中文教育承载着推动中文成为世界重要通用语言、促进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的重要使命。她鼓励青年学子厚植情怀、精进本领、勇于创新,努力成长为既懂教学又擅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大赛以“数智赋能教学,中文联通世界”为主题。本届大赛共吸引285所高校的3433名师生共组成854支队伍报名参赛,共有176支队伍获奖,其中70支队伍入围全国总决赛。案例内容涵盖City Walk城市漫游、中国画“散点透视”教学法、教师自制生活Vlog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汉语教学与生活场景、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深度融合。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