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5年9月4日),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无人机革命能否让全球农业变得更加可持续”的评论文章,重点论述了农业领域无人机使用量的迅速增长正在打破人们既有的预期,同时也探讨了一些其他相关问题。这是继2024年底(12月18日)《自然》()杂志刊发中国低空经济进展与无人机革命主题评论文章后,全球顶级学术期刊对低空经济的又一次深度报道。两篇文章虽然都聚焦无人机革命这个核心问题,但后者明显更加重视对无人机在细分领域行业应用前景、价值逻辑和政策含义的分析。
按照惯例,每当主流学术期刊开始持续关注某个话题时,也意味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即将进入深水区。一如当年的互联网、基因工程、数字经济和当下的人工智能一样,低空经济也正在进入全球学术圈的视野。在这个层面,我们需要更加明晰的是低空经济的内在逻辑、未来预期和潜在影响,而不仅仅是实施路径和商业形态。因此,如何评估低空经济行业应用的渗透力是基础,毕竟这是关系到行业应用能否持续增长的根本问题。
通常情况下,一种经济形态的渗透力主要从三个方面产生:
一是作为通用工具改进带来的多行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交易方式等的变化,如蒸汽机、内燃机、电动机、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的出现对各行业的经济冲击;
二是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带来的多行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交易方式、资源组织方式等的变化,如会计制度、合伙制、银行、保险、期货、劳动契约等的出现对行业的经济冲击;
三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多行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交易方式、资源组织方式,以及消费方式和甚至生活方式等的变化,如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的出现对行业的经济冲击。
如果将低空经济分为低空客货运输和低空行业应用两个大类,那么前者可以看作是一种低空交通工具的专项变革,后者则可以看作是一种更为宽泛的低空空域空间位置服务的通用变革。所谓空间位置服务,可以理解为在低空空域的任何一个位置,在具体的时间,能够满足各种操作需求的精准服务体系。比如,在某个高度和某个时间执行定点拍摄、发送电磁波、喷洒溶液、提供光源等工作任务,就是一种典型空间位置服务案例。
像通信铁塔、电视塔、路灯杆等,实际上就是比较传统的空间位置服务基础设施。从某种角度说,中国铁塔可能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近地面空间位置服务商,通信塔的空间位置服务,除了发射无线信号以外,已经拓展到高点视频监控、气象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从“通信塔”到“社会塔”的转变。
然而,无人机的出现,让空间位置服务从高成本的确定性,发展到了低成本的或然性。基本可以满足随时、随地、随机型的大范围空间位置服务需求,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这种革命性的变革,使得低空经济行业应用的渗透力在三个方面都会兼而有之。故而,我们对低空经济行业渗透力的评估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出发,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首先,低空飞行器作为低空空间位置服务的通用工具,会对各行业的资源配置、成本结构、劳动效率、服务方式等产生哪些影响?在低空无人机量产之前,低空空间的作业成本因为缺乏低成本的工具载体,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路线、资源投入和要素合作方式。
比如,在无人机应用之前,农药喷洒只能采用人工或者半机械化的连喷技术,既不利于工作人员的健康,还会造成农药浪费和关联污染,而且效率和效果也不理想。农用无人机的出现直接改变了农药喷洒的技术路线,多种型号不仅能够满足各种规模的效率要求,还降低了喷药成本。由此还延伸出了农药喷洒外包服务等业态,大大促进了精准农业的发展。类似地,拍摄无人机和吊装无人机的出现,也使得很多原本无法操作或操作成本太高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比如野外测绘和高点设备安装等。
低空经济的行业应用,相当于开启了一扇窗,给出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很多新设备、新手段、新方法,都可以通过这个通用工具来实现,进而带来更多的业态改变。作为通用工具,低空飞行器对各行业技术路线的影响无疑是革命性的。一方面,它让近地面的空间位置变得触手可及,无论是成本支出,还是灵活性和便捷性,都已达到了市场要素的水平,可以像商品一样买卖;另一方面,它让很多行业涉及近地面空间位置利用或需要在近地面空间位置作业的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有了稳定可靠的实现路径,方便这些产品和服务走向真正的市场。
其次,低空经济行业应用涉及的制度安排,会对各行业的生产过程、交易方式、组织形式等产生哪些影响?这同样是一个充满未知数的领域。但可以预见到的制度安排,至少包括法律法规、作业规范、风险处置、商业模式四个板块。比如,低空经济行业应用的不可抗力判定标准,如果进入立法,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深远影响。在低空经济行业应用场景下,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恶劣到什么程度才叫不可抗力?对不可抗力情形,是采用商业保险的处置模式,还是采用巨灾的处置模式?这都是问题。同样,低空经济行业应用的商业模式,是服务购买,还是商业租赁,还是自买自建等等,都会对相关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低空经济行业应用还会对所应用行业自身的制度安排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当低空飞行器成为一种紧急救援工具后,我们对急救的时间要求标准要不要提高,对急救的常备工具要求要不要强制使用低空飞行器等等,都会是革命性的变革。
第三,低空经济行业应用会给生态环境、科技研究、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等产生哪些影响?低空经济行业应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很多外部性问题和要素市场联动效应,包括生态环境风险,技术溢出,人力资源积累,劳动力市场供给等。比如,常态化的无人机巡航会不会带来噪声污染,摄影无人机会不会侵犯隐私并产生一系列的纠纷,各种无人机作业产生的数据会不会变成新的生产要素等等,这些都是较难预判的外部性问题。
随着低空飞行器的不断普及,沿着低空飞行器研发制造产业链的科技研究会不会渗透到其他行业产生新的交叉领域,如材料行业、通信行业、人工智能行业、光学行业等等,这些潜在的技术溢出又该如何评估?当然,低空经济行业应用的发展,也不可能绕过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配置过程,这又会渗透到教育领域、人力资源领域。
第四,低空经济行业应用会带来哪些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等方面影响?更重要的是,低空经济行业应用必然会带来思维方式的变革。就像当初的云计算思路一样,它解决的不仅仅是计算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数字经济领域从规模化投资到分散化小规模应用拆解的大门,降低了技术资源的进入门槛,让更多分散的小微个体,也能获取顶级设备。
从要素市场角度看,云资源的出现,但对于后期快速发展的微商生态、短视频生态,以及当下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生态,绝对都是功不可没。不仅如此,云资源还让我们的科研体系,软件开发行业,有了一个较大的提升,进而孕育了中国庞大的数字工程师群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同时进步,活生生地将软件开发专业变成了像写字一样的通识工具。
低空经济行业应用也有这种苗头,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用低空经济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无人机逐渐成为各行业产品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工具。比如,在传统婚庆服务领域,高机位拍摄的成本很高,无人机拍摄出现之前,几乎只有比较大的婚庆公司才会提供这种服务。如今,无人机高位拍摄几乎成了婚庆现场的标配,哪怕是特别小的婚庆公司,也会配置飞手,让高点拍摄成了婚庆服务的必选项。这种思维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重大节日、开业庆典的无人机表演越来越普及,甚至连钓鱼佬们都要用无人机先探查探查鱼情。
第五,低空经济行业应用会不会引发一些新的社会问题?每个行业都有自身的特点,随着低空经济的渗透,在提高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会不会产生一些新的社会问题?这也是要评估的一个方面。比如,低空经济行业应用会不会产生自然垄断?《科学》这篇评论就提到,目前在农业无人机领域,大疆所占的比例非常高,需要注意。
低空经济行业应用也存在一些资源错配的情况。比如,在道路交通领域,原来使用的巡检车已经非常完善,无论是准确率还是成本,都比较合适。但为了跟风,改用无人机巡查路面,虽然也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无论是准确率还是成本,都不如使用巡检车。这种情况到底是暂时的,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改进会有所改变,还是无人机作业压根就不合适这个对象,还较难判断。
总的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人们对低空经济的冷思考越来越多,对很多原本充满热情的行业应用也逐渐回归平静。这个时候,认真评估低空经济行业应用的渗透力,从理论高度认识低空经济行业应用发展方向,才是去伪存真、提升战略定力的关键。
(作者蔡银寅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低空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