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生态环境部网站消息,10月23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委员、欧洲气候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图比娅娜。双方围绕全球气候治理、绿色贸易、国合会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巴黎协定》为各国在经济上的转型发出了信号,这就是我所说的‘做好准备’。”10月23日,图比娅娜在接受澎湃新闻(www..cn)采访时表示,“因为气候变化无视政治因素,也无视经济因素的制约,只依据物理法则。我们必须真正意识到,如果不加快行动,我们将输掉这场危险的竞赛。”
今年是《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尽管10年来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了诸多行动,但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全球升温首次超过工业化前水平1.5℃、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高海拔地区冰川持续融化等一系列气候事件,都在持续警醒人类,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性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1月10日至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将在巴西贝伦举行。本次会议将聚焦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1.5℃以内所需的努力、提交新的国家自主贡献(NDC)以及在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九届会议上所作的融资承诺的进展情况。作为法国前气候大使,图比娅娜经历了2015年巴黎会议以来的历次会议,今年她将以COP30欧洲特使的身份参加会议。
“我认为我们在现实中取得了进展,”图比娅娜表示,“当然,因为转型需要时间,同时一些既得利益者想要倒退,所以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这也是我为什么坚持认为,我们不应重蹈覆辙,必须加速转型。”
《巴黎协定》释放了全球经济转型的信号
图比娅娜23日在北京出席一场纪念《巴黎协定》达成十周年的活动时表示,在《巴黎协定》的牵引之下,每个国家的政策都在变化,出台了相关的能源或气候政策,认为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
“我认为《巴黎协定》在某种程度上创造了、释放了全球经济深度转型的信号。”图比娅娜向澎湃新闻表示,《巴黎协定》达成之后,能源转型和绿色产业迅速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超过了对化石燃料的投资,这在2015年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此外,有更多成员加入了气候行动,比如美国的一些州、企业协会、国际组织。她特别提到,虽然美国退出了《巴黎协定》,但是美国的部分州依然表示不会离开,即便这从法律上并不成立,但其立场具有重大意义。
今年1月,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也在回应美退出《巴黎协定》时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然而《巴黎协定》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各国存在分歧和不信任,且一些国家不愿意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还在极尽可能地产出传统化石能源。图比娅娜坦言,其实每个国家都已经疲于应付自己的问题,比如能源危机、农业缺乏投资,或是经济增长乏力,还有政治地缘的一些冲突。“不需要我在这里向大家描述我们这个世界已经碎成什么样了,但我们还是需要去努力的,要去做最艰难的事情。”
“从这个层面,我们也可以说《巴黎协定》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气候变化的风险,”图比娅娜对澎湃新闻说,“尽管《巴黎协定》的愿景并未完全实现,但我们拥有了采取更多行动的所有解决方案。”
“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
据中新社报道,第七届“《巴黎协定》之友”高级别对话会于10月21至22日在海南保亭举行。会议邀请了为《巴黎协定》达成和实施做出重要贡献的高级别代表,围绕多边主义与气候行动等诸多议题展开讨论,促使各方携手推动COP30成功举办。
图比娅娜在对话会上呼吁尚未提交NDC的经济体在COP30提交覆盖全经济、具备明确实施路径的行动计划,彰显政治决心与集体领导力。她强调资金是关键驱动力,必须构建新的融资机制。
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大会(COP29)的代表们达成协议,到2035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3000亿美元气候资金。但有评论认为,3000亿美元仍然远低于发展中国家认为的必要金额。有发展中国家代表称,未能提供真正解决气候危机复杂性所需的重要资源,对此深感失望。
图比娅娜表示,许多国家正在联合起来提出一个新的倡议,就是要求那些消费更高的人为减排做出更多贡献。据她介绍,这是一个类似“碳税”的方案,会让那些“出行坐头等舱、商务舱或私人飞机的人支付额外的税费”,“(类似的做法)会让我们创造新的资源。我对此(实现有关融资目标)感到乐观。”
此外,图比娅娜还在对话会上表示,现有NDC的目标和行动力度与《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相差甚远;地缘博弈、美国再次退出《巴黎协定》和气候虚假信息正在侵蚀多边信任。COP30必须成为各国重新团结、共示雄心的历史时刻。
“信任是外交的组成部分,如果各国之间没有信任,那么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变成一种交易,大家就会纠缠于‘你赢了什么,我输了什么’这样的讨论,这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利。” 图比娅娜告诉澎湃新闻,“每个人都必须做出艰难的决定,但我相信,如果你相信这最终是为了共同利益,一切就会水到渠成。”
中欧合作推动绿色转型潜力巨大
据新华社7月25日报道,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共同发表《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双方认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是中欧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方在绿色转型领域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同意共同发挥引领作用,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同时推动全球公正转型,致力于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的核心地位,全面准确落实其目标及原则。与各方一道,支持巴西成功举办COP30,推动大会取得富有雄心、公平、平衡和包容的成果。
回忆起为了达成《巴黎协定》与中国政府进行的漫长而深入的对话,图比娅娜觉得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了解使得沟通更容易。她认为中欧如今有着所要承担的重要责任。“我们要更好地保护《巴黎协定》。”她说。
“我认为,中国和欧洲开展合作,推动绿色转型的潜力非常巨大。”图比娅娜向澎湃新闻表示,“中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进行了巨额投资,同时还拥有技术、竞争力和相关知识。” 她强调,中欧在很多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的,中国可以帮助欧洲加速转型,欧洲也应该向中国学习,同时,中欧也可以共同在第三方市场展开合作。
图比娅娜以电动车为例,称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有非常多的创新,“欧洲需要中国,法国需要中国”。她强调,中欧在历史上一直有“相互学习的过往”,“过去中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欧之间的合作,现在轮到欧洲从中欧合作中获益了。”
她同时也提醒道,希望中国和欧洲都能在人工智能的耗能问题上“未雨绸缪”。“人工智能消耗大量能源,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她表示,“人工智能现在已经无处不在,如果我们想要更有效率地使用这项技术,我们就需要一种不会消耗如此巨大能源的技术。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将无法在电力需求大幅增长的同时实现电力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