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长虹美菱  惠而浦  汽油价格最新调整  汽油价格最新调  7怎么样 

沪上钢琴演出难得一见的“神仙打架”头条热点

   2025-11-03 23:11  发布时间: 15小时前   63
核心提示:金秋的上海,古典乐演出市场灿若星河,名家名团纷至沓来,流淌的音韵伴随着桂香弥漫于整座城市。11月1日,便有两位当今全球古典乐坛可谓凤毛麟角的“大钢琴家”——波兰钢琴家皮奥特·安德谢夫斯基与俄罗斯钢琴家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夫——登临上海,各自以一场堪称“伟大”的钢琴

金秋的上海,古典乐演出市场灿若星河,名家名团纷至沓来,流淌的音韵伴随着桂香弥漫于整座城市。11月1日,便有两位当今全球古典乐坛可谓凤毛麟角的“大钢琴家”——波兰钢琴家皮奥特·安德谢夫斯基与俄罗斯钢琴家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夫——登临上海,各自以一场堪称“伟大”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呈现了沪上钢琴演出难得一见的“神仙打架”。

笔者有幸聆听下午和晚间的这两场独奏音乐会,从以当代视角诠释的教科书级演绎,到“黄金时代”伟大音色的当代回响,惊叹于这两场难分伯仲、登峰造极的极致体验,久久无法平静。

安德谢夫斯基在上海交响音乐厅开启其时隔九年的访沪演出。图 王赟

当天下午,安德谢夫斯基在上海交响音乐厅率先开启其时隔九年的再度访沪演出。这位56岁的钢琴大师以对自我要求的极端苛刻而闻名,不到30岁时便已斩获德国“回声古典大奖”和法国“世界音乐奖”,倍受“莱姨”伊丽莎白·莱昂斯卡娅、傅聪等老一辈钢琴大师推崇。英国著名音乐评论家甚至直言:“如果古尔德活在21世纪,或许就是安德谢夫斯基的模样。”

演出上半场为安德谢夫斯基精心设计的,包括勃拉姆斯十首间奏曲、一首随想曲、一首狂想曲组成的“组曲”。这组勃拉姆斯的晚期小品是作曲家深刻复杂情感的透镜,经安德谢夫斯基入微体察且重新排编后,便巧妙地与下半场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和贝多芬《降A大调第31钢琴奏鸣曲》的连奏形成了互文。可以说,安德谢夫斯基为勃拉姆斯设计了一套在结构与逻辑关系上可与下半场比肩的作品,足见其匠心与创造力。

这套组曲以《b小调间奏曲》(Op.119 No.1)开始,笔者首先惊异的便是安德谢夫斯基对于弱奏的绝妙处理——玲珑剔透的音色营造出柔和静谧的氛围,其间包裹着淡淡的忧容。这是一种由听觉通感至嗅觉的声音。而在《C大调间奏曲》(Op.119 No.3)、《降E大调狂想曲》(Op.119 No.4)中,面对突强乃至轰然强奏,安德谢夫斯基在保持清晰、流畅线条的同时,并不以音量、气势夺人,而是饱含深情、恳切与真挚,以沉潜勃拉姆斯个性深处的宏大气韵来统摄节奏上的收缩与音量上的戏剧性,琴声既有声乐般柔韧,又有粗犷、奔放时的酣畅淋漓。

安德谢夫斯基谢幕。图 王赟

总体而言,安德谢夫斯基对于这组钢琴小品的处理,呈现的是在宏阔且脉动极宽的造型下的情感聚合体,处处静水深流,处处有表情。尤其在最柔和的弱奏中,安德谢夫斯基以一种不可思议的呼吸感,通过调整对音色的处理,将情感的复杂性带入到这种氛围中,款款诗意由此浮现。对于当下习惯了流媒体上被机械处理过的钢琴家的“听觉狂欢”、习惯了过于锐利的声部层次和戏剧化对比的听众,或许很难理解并感知这种软质的“情感聚合体”的微妙和细节,这就使得安德谢夫斯基的演奏现场更显珍贵。

下半场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二册(选曲),自然是安德谢夫斯基的“拿手好菜”。其以明亮温厚的音色,把复杂的和声处理均衡可感,自然简洁的呼吸分句、干净紧凑的声部线条,既有沉思冥想,又有炽烈激情。巴赫的赋格后几乎未做停顿,安德谢夫斯基便直接进入到贝多芬《降A大调第31钢琴奏鸣曲》。

安德谢夫斯基对于贝多芬的演绎展现出更多粗线条的块状材料,整体音色饱满浑厚,并保持着演绎巴赫时的均衡感,而抒情诗中梦幻般的色彩依旧令人如痴如醉。第二乐章中的律动感谐趣而豪放。安德谢夫斯基没有多余的手势和表情,克制中依旧蕴藏着情感的深流。第三乐章从充满哀叹情绪的咏叹调,经由纯朴深情的三声部赋格直至胜利的圣咏,仿佛随安德谢夫斯基精致细腻的琴声追随着贝多芬由痛苦到超脱的情感历程。

阿列克谢耶夫在上海音乐厅呈现了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上海首演。

如果说,安德谢夫斯基是以现代视角对古典作品的语言进行个性化转译的典范,那阿列克谢耶夫的钢琴语言则完全是从古典时代生长出来的。

当晚,年过七旬的俄罗斯钢琴家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夫——这位当代国际乐坛屈指可数的亲历过俄罗斯钢琴学派“黄金年代”的钢琴大师,于上海音乐厅呈现了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上海首演。从实际销售的票房看,阿列克谢耶夫远不及年轻近二十岁的安德谢夫斯基受追捧,不仅令人唏嘘:究竟还有几个能够真正听懂并理解俄罗斯钢琴学派缘何伟大。

上半场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阿列克谢耶夫雄壮有力的触键及其蕴含的深刻变化,便可管窥“黄金年代”的风骨。阿列克谢耶夫往往以收指迟缓的强音构造大块的建筑材料,将其赋予动机,在动机的变化上做文章,而不是在节奏和音量变化上做文章。在第一乐章的“浮士德主题”中,矛盾动机的对抗被强调得特别明显。由此,在材料的层层堆砌中,沉闷与痛苦的主题被强化了,戏剧性的自信与斗争占据了乐章几乎全部的情绪空间。对于习惯了当代演绎的人而言,这种繁复的累积式的声音因缺少气口而难免令人感到沉闷;再加之阿列克谢耶夫鲜用踏板,这种沉闷更加明显。由于强调的延展与郁结,又使得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容易让人觉得多有龃龉不畅。

需要强调的是,阿列克谢耶夫的处理整体上还是趋于本真的,无论是激烈狂野还是低回哀婉,皆是以一种不花里胡哨的质朴风格呈现。没有对复调组织清晰度的强调,也没有对多声部结构横向流动的强调,有的只是轮廓和气息,这正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应有之义。

第二乐章中田园牧歌似的情愫,阿列克谢耶夫的演奏鲜有施加弹性的音符和呼吸中的留白,但却丝毫不影响音乐的色彩感和歌唱性。第三乐章暴风雨般的节奏,阿列克谢耶夫粗重的喘息声可见其使出了全身的气力,在宏大的情感轮廓和浓烈流质中大开大合。面对纷繁复杂的节奏变化,阿列克谢耶夫的节奏张力与情感强度均保持着高位,熠熠生辉。

下半场肖邦《升F小调夜曲》、《E大调夜曲》与《升C小调夜曲》,经阿列克谢耶夫提纯后的音色华丽,裹挟着金属般的色泽,将这些作品的和谐与险峻一一道出。阿列克谢耶夫指下的肖邦并没有剔透玲珑的音质,干净明亮之余又多了几分庄严。他用自己的缱绻的方式重新定义了肖邦浪漫风格中的复杂。在肖邦《降G大调第三即兴曲》中,这种金属般的音色和洪阔的旋律一以贯之,其中浓郁多变的情感却表达得恰到好处。肖邦《三首练习曲》(遗作),均匀的触键控制以及不受规训的流转般的音色变化,皆令笔者印象深刻。

最后李斯特《肖邦六首波兰语艺术歌曲》,笔者认为为当晚最佳。阿列克谢耶夫以精准细腻的共情力注入每一个音符中,似以千钧之力将音符信手操控于股掌之间。无论是“春天”中的初融溪水,还是《戒指》中互相抚摸双手的珍视之感,都能通过阿列克谢耶夫的控制力完满表达。肖邦的气质,经李斯特的改编,再经阿列克谢耶夫之手,仿佛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辉煌技法与诗意内核的合作共通,仿佛真正理解了俄罗斯钢琴学派“黄金时代”缘何伟大的真谛。

阿列克谢耶夫上海首演

回味当日两场演出,我们回望了一个已然逝去的时代,又见证了一个即将告别的时代。面对越来越多青年演奏家的异军突起,面对更多为取媚流媒体时代听众而工于炫技、制造声响奇观的“钢琴明星”,如何定义一场“伟大”的演出,或许会给我们带来困扰。艺术虽没有最优解,但安德谢夫斯基与阿列克谢耶夫的这两场独奏音乐会,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两种接近于真谛的答案。我想这才是11月1日这场“神仙打架”的可贵之处。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