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上海故事》四十岁了,你的回忆中是否有这本杂志的身影?网友怎么看

   2025-11-23 03:11  发布时间: 2小时前   142
核心提示:1985年2月,上海故事杂志社正式成立,将原本内部不定期发行的《上海演唱》(故事)更名为《上海故事》,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这本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杂志由此踏上四十年的文化征程。从1985年到2025年,《上海故事》记录时代变迁,滋养一代又一代故事爱好者。11月22日,“四秩故事,沪上

1985年2月,上海故事杂志社正式成立,将原本内部不定期发行的《上海演唱》(故事)更名为《上海故事》,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这本承载着无数人记忆的杂志由此踏上四十年的文化征程。从1985年到2025年,《上海故事》记录时代变迁,滋养一代又一代故事爱好者。

11月22日,“四秩故事,沪上风华”——《上海故事》创刊四十周年回顾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开幕,通过“创”“写”“看”“讲”四个篇章,带领观众亲历一个“故事”从诞生、书写、阅读到流传的完整旅程。

珍贵展品讲述《上海故事》的四十年

从首期发行60万册的畅销佳绩,到高峰期120万册发行量并设立全国分印点的辉煌,再到面对时代浪潮时的积极转型,顺着大事记的脉络,读者清晰可见一本杂志的变迁与坚守,以及它如何成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见证者、讲述者。

展览现场,一批珍贵实物静静诉说着《上海故事》四十年的岁月沉淀:1985年的创刊号泛着时光的微黄,还有历史手稿、编辑回函、加工痕迹明显的发排稿、美术编辑手绘的排版设计图、三轮校样及印刷场景图等,这些藏品分别从作者、编辑、读者、印刷厂等各方征集而来,每一件都承载着一段鲜活的记忆。

其中,一位特殊读者的藏品格外引人注目。1982年出生的孔祥斌,一直是《上海故事》的读者,家中仍完好保存着杂志创刊号。“这个刊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素材是我读书时写作文的灵感来源,陪伴长辈聊天时,我还能把里面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孔祥斌拿着自己珍藏的杂志展示给记者,“这两本书是我小时候家里人拿来的,一直保留到现在。长大后,我每年都会看《上海故事》,它的内容与时俱进,伴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许多作者都在书写新的故事。”

即便如今进入新媒体短平快的时代,他对这本杂志的热爱丝毫未减:“现在报刊不太容易买到,我就一直订阅,价格并不贵,却物超所值。《上海故事》带给我们的滋养真的很大。”现在,每个月他仍在期待投递员把杂志投进信报箱。他特别提到杂志的图文并茂:“里面不仅有文字,还有许多连环画家绘制的插图,非常生动,在新媒体发展这么快的时代,《上海故事》能坚持四十年太不容易了。”

无数人与杂志相互成就

《上海故事》的四十年,更是无数人与杂志相互成就的四十年。2025年初,杂志社发起“岁月留痕——我与《上海故事》的故事”征稿,反响热烈,部分优秀作品也在展览中展出。

在这里,有经典人物的诞生。作家管新生始终记得1992年那个湿漉漉的春天,“当我捧着那一摞热腾腾的稿笺来到黄陂北路226号当年的《上海故事》杂志社,在一间不甚宽大的编辑部房间,交给了责任编辑章慧敏小姐。”章慧敏极具前瞻性地鼓励他,认为阿三可以做成《上海故事》的一个品牌。后来,《阿三罗曼史》《阿三作家梦》等一系列作品陆续发表,阿三“永远奋斗、永远失败、永远不出局”的命运,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叙事赢得广大读者喜爱,而管新生也坚持创作,成为中国作协、上海作协会员。

在这里,有姻缘的缔结。河南的作者吴水群2007年在《上海故事》发表文章后,一位女大学生村干部慕名找他请教写作,他请外甥帮忙拿着杂志去接姑娘,最终成就一段美好姻缘,“之后我还特意写了一篇故事《美好姻缘故事牵》。” 北京民警魏炜也有类似经历,亲家得知他常在《上海故事》发表作品,直言“刊物正,文风正,文品如人品,作者的人品定然不差”,爽快同意了女儿的婚事。

在这里,有文学梦想的启航。广东东莞的华发生是武侠迷,大学时看到《上海故事》的约稿函,被“武侠天地”栏目吸引投稿,没想到顺利录用。“就像武侠世界里,懵懂的少年得到一位高深莫测的武学前辈的点化,让我顿时开了窍。”他至今仍视这段经历为“梦开始的地方”。“任何伟大的作品,其内核必然是故事。”沈阳教师姜游游年少时视《上海故事》为“贫瘠精神世界里的佳肴”,大二时,他创作的《追梦少年》在杂志第200期发表,这本杂志他至今仍珍藏着。如今他已是辽宁省作协会员,出版著作6部。

著名故事作家、民间文学创作研究者郁林兴与杂志的渊源更是深厚。近三十年前,他带着三篇稿子走进杂志社,副主编蔡维扬虽与他从未谋面,却认真审阅并留用两篇稿件,还对他说:“故事作者写稿都不容易,我们会尊重每个作者的来稿。今后你不用特意送过来,只要你发过来,我们都会认真对待的。”这句话让郁林兴铭记至今,“我把《上海故事》对作者的尊重、理解作者的艰辛,作为我审稿时的一把尺,对每一篇来稿都看作是我自己的稿。”

如今已是《民间文学》副主编的郁林兴仍活跃在创作一线,“目前我是《上海故事》的骨干作者,每年能发表10篇左右文章,这里仍是我创作发表的重要基地。”他认为杂志能历经四十年而不衰,关键在于其独特的气质,“《上海故事》有海派特色,氛围开放,只要故事好看、正能量,不拘泥于字数和题材,从500字到8000字的稿件都能发表。而且它站位很高,始终紧跟时代,追求故事越新越好,栏目设计也兼顾各类题材,这也是它能在曾经150多家公开发行的故事期刊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在新时代探索转型,坚守故事阵地

四十年倏忽而过,已然“不惑”的《上海故事》在新时代不断探索转型。近年来,杂志以内容为核心,构建起以微信公众号为中心,覆盖新浪微博、喜马拉雅、学习强国、上海数字文化馆的互联网传播矩阵;在喜马拉雅开设 “上海故事有声频道”,将经典内容制成有声故事;通过数字文化馆搭建沉浸式阅读空间,结合线上带货拓宽销售渠道。

“我们的‘短镜头’栏目很受读者欢迎,既能作为语文试卷阅读素材,也适合亲子阅读,很多家长讲给孩子听,孩子再讲给爷爷奶奶听,形成文化的传递。”杂志社主编方红艳介绍,未来还计划将“短镜头”打造成IP,进行短视频、小品、小戏等多形态开发。

线下,杂志的品牌活动同样精彩纷呈。2012年开设的 “上海故事汇” 线下讲演活动,13年间讲述1000余个不重样故事,公益惠民超10万人次;“倾听上海”上海市故事大赛已举办四届,发掘大量创作和演讲人才;各类创作、演讲培训班,不仅培养了活跃的文化队伍,更让《上海故事》成为弘扬时代精神、凝聚城市力量的重要文化名片。

方红艳透露,本次展览开设的“故事接龙”活动是杂志的全新尝试:“我们设计了有时代特色、社会热点的故事开头,让市民百姓从生活中、感悟中发掘故事,投稿到电子邮箱或数字文化馆,编辑筛选甄别后会在《上海故事》新媒体专栏发表,积累到一定程度还会登上纸质杂志。”如今故事期刊市场萎缩,“但《上海故事》销量仍处于故事类杂志名列前茅的位置,和《故事会》等上海本土优秀期刊一起,坚守着故事文学的阵地。”

“用更多更优质的作品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塑造人。”《上海故事》杂志社社长、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表示,未来将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上海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举报 收藏
 
更多>同类生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生活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赣ICP备2024040164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