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刺猬公社编辑部 刺猬公社
这下谁还分得清戛纳和微博之夜?
文|星晖
编|陈梅希
金棕榈尘埃落定,来自南法的海风终于止歇。
在这个中国电影市场单日大盘频频跌破3000万甚至2000万的5月,戛纳电影节的词条却戏剧性地高悬于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榜单——有时你很难断言,我们是太不关心电影,还是太过关心电影。
不夸张地说,刚刚落幕的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是多年来中文互联网热度最高的一届。
这或许是因为与以往相比,今年入围戛纳主竞赛的华语片《狂野时代》有了更多新鲜气质。它的导演毕赣是中国影人里难觅的欧三主竞赛新客,同时,其主演易烊千玺作为中国新生代电影演员的代表之一,兼具着强大的粉丝影响力。
戛纳红毯上的剧组,图源微博@电影狂野时代
于是,当角逐国际桂冠的新一代中国电影人踏上舞台时,自然也就连带着为这届内娱观众带来久违的新焦点。
老牌艺术殿堂的江湖地位,迅速吸引了属于中国本土的、网生一代的好奇目光;而那些一度被人们淡忘的戛纳话题,难免也要经历现代内娱语境的同化、改造和再激活……
被中国流量注入的世界级电影节,真迎来了它最接近微博之夜的一集?
伴随《狂野时代》的内娱注脚
这届戛纳与内娱之间的火花,于北京时间5月8日晚间正式点燃。
当时,由毕赣执导的华语电影《狂野时代》在主竞赛名单落定的最后关头成功入围,硬生生熬出了卡点交卷的刺激感。
尽管在此之前,早有小道消息宣称毕赣新作将冲击本届戛纳,但由于拍摄工期、审批手续的客观限制,《狂野时代》参与主竞赛的时间窗口变得极窄,官方名单中迟迟未出现它的名字,这让一众中国粉丝、媒体等得无比心焦。
幸好,戛纳给了这根华语片独苗足够的耐心。
开幕前夕,戛纳电影节艺术总监蒂耶里·福茂在惯例记者会上回应《狂野时代》压线补录一事,透露称团队早先便看到了这部电影,并与其法国发行商保持着紧密关系,只是一直在等待影片走完必要的资质确认流程,才得以正式宣布它的入围。
《狂野时代》极限入围戛纳主竞赛,图源网络
就这样,《狂野时代》从近3000部报名影片中脱颖而出,成为本届戛纳电影节的22部主竞赛影片之一。同时,它也是历史上第33部入围戛纳主竞赛的华语电影。
而《狂野时代》的另一个鲜明标签,则是它引人注目的主演阵容:十年两入戛纳主竞赛的大花舒淇,与出生于2000年的青年演员易烊千玺——看到这个名字的瞬间,你立刻就会意识到,内娱语境下的“流量”符号将为戛纳增添过往罕有的中国热度。
戛纳红毯上的易烊千玺,图源微博@电影狂野时代
事实上,早在《狂野时代》入围的第一时间,易烊千玺的粉丝便开始了庆贺与科普。他们按照内娱惯例火速开启了“拉表论实绩”环节,速度之快效率之高,让人忍不住怀疑“千纸鹤”老师们“有备而来”。
点开这些表格,你能见到不少震动内娱粉圈的重磅结论。比如,易烊千玺是入围戛纳主竞赛的最年轻的华语男演员(24岁)——不过,这是一次仅针对一番主角的统计,因此1991年凭借陈凯歌作品《边走边唱》入围的20岁的黄磊被排除在外。
入围男演员年龄统计,图源微博
再比如,易烊千玺是唯一一个出生于1980年后的、同时入围戛纳主竞赛(《狂野时代》)与奥斯卡(《少年的你》)的中国演员——虽然听起来限定词密集,但分量依然不容小觑。毕竟在此之前,能达成这一成就的影人名单只有巩俐、张国荣、梁朝伟、张曼玉与章子怡等寥寥几个名字。
华语演员入围情况统计,图源微博
不难想见,当这些训练有素、井井有条的表格从微博广场一路铺到豆瓣小组,内娱粉圈是何等得万马齐喑。
那一天,不少平日里熟悉粉圈玩法的年轻网友,头一次将一个同辈“流量”同影史大咖联系起来,然后悄悄搜索因遥远而稍显陌生的“戛纳电影节”,暗自为自家艺人捏一把冷汗。等这番新闻平息过后,大家反复掰扯的还是老话题,但多少有些食不知味心思浮动了。
而这,只是《狂野时代》以内娱战斗力“闪耀戛纳”的起点。
接下来,易烊千玺的粉丝们开始了一次内娱应援文化的大出海。虽然旁人刚看到粉丝以“全球首做”为口号宣传时,难免一头雾水不解其意,但只要一点开汇总周全的现场照片,大伙立马就会恍然大悟、肃然起敬。
只见从尼斯机场到戛纳街头,遍布着易烊千玺与《狂野时代》的应援广告屏。路上的LED车、线下的周边物料,处处都印上了这位中国演员的正脸或侧颜。
甚至,在戛纳电影节的红毯直播中,现场卖力搞应援的易烊千玺粉丝还得到了半分钟之久的特写镜头——看样子,连戛纳官方都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小小震撼。
放眼望去,红底白字的“易烊千玺”和白底黑字的“ YEE”在直播画面里一同上下翻飞,不同语言背景的观众都照顾到,风范儿拿捏到位。
易烊千玺粉丝戛纳应援,图源微博
相似的,以不同身份受邀亮相戛纳的张凌赫、于适等中国演员,也各自收获了来自品牌方或粉丝的热情应援。
一边是穿行街头的拉风应援车、一边是投入六位数的十字大道双屏,哪怕是到了松弛的法国海滨,内娱拼排面的应援大战依然如此扣人心弦、硝烟弥漫。
于适粉丝戛纳应援,图源微博
谁能料到,历经四分之三个世纪的演变过后,一部惊喜的《狂野时代》能让戛纳国际电影节重新成为中国网生代粉丝的时髦谈资。
先是一轮“什么是戛纳”“什么是主竞赛”的大补课,然后是“闪耀戛纳”鄙视链的快速重建——蹭红毯的比不上商务邀约,商务邀约的要比拼品牌待遇,没作品的比不上带作品来的,带作品来的还得再分分单元主次……
这些曾为上一代中国影迷所津津乐道的名利场密码,随着与时俱进的粉丝话术而更新换代。国际荣誉的难度与含金量被再度审视,然后殊途同归地指向了咖位与流量的娱乐化命题。
戛纳开幕后的日子里,面对美丑“生图”打架、各家轮番“闪耀”的电影节热搜,谁来了都得迷迷糊糊地问一句:“请问这是微博之夜南法分夜吗?”
重回大众视野的电影荣誉
北京时间5月25日的凌晨时分,故事迎来了高潮。
就在颁奖仪式正式开始前的几个小时里,一年一度的戛纳“召回”流言照例袭来。这一次,终于轮到中国影迷为此提心吊胆了。
所谓的“召回”消息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戛纳本质上是持续多日的电影节,即使一部影片入围了主竞赛,其主创团队也不见得会为之逗留到闭幕日。所以,为了保障颁奖流程顺利进行,戛纳官方会预先通知有望得奖的剧组,包括部分已经离开当地的主创人员。
诸如此类的行程安排,就组成了局外人所观测到的“召回”规律。有时,即使某些影片的主创团队实际上并未离开戛纳,但人们也习惯了用“召回”来总括需要参与颁奖的作品。
本届戛纳主竞赛的召回“谣言”名单,图源网络
多数情况下,被召回意味着影片十之八九有奖,只是具体分配仍存悬念。所以在5月24日夜间,当前线的召回名单传回国内时,人们便情不自禁地振奋起来——在“”“”这些戛纳熟面孔之后,新人“Bi Gan”也赫然出现在了“谣言”之中,《狂野时代》一跃成为8部潜在获奖影片之一。
没过多久,“戛纳召回”的话题就窜升到了微博热搜榜前列,气氛越来越紧张。
图源微博
至此,从科普入围规则到解释场刊定义,再到传播召回传闻,内娱粉丝们可谓完整而深入地跟进了一次戛纳主竞赛评选的全流程。那一夜,《狂野时代》主演粉丝们屏息以待的架势,像极了当年汤唯影迷因《分手的决心》被召回而焦灼苦等的模样。
谜题在于,这8人名单中究竟谁能摘走金棕榈大奖?哪个奖项有机会开出双黄蛋?以及,《狂野时代》的戛纳之路会以何种方式作结?
一连串疑问随着戛纳落幕而揭晓。最终,在金灿灿的棕榈叶前,毕赣与评委会主席朱丽叶·比诺什并肩而立,手中握住了代表评审团特别奖的证书。
毕赣领取评委会特别奖,图源网络
在颁奖后的记者会上,评委会主席朱丽叶·比诺什解释称,这一奖项单独设立,她提出建议后评委会达成了一致。朱丽叶·比诺什宣称,这是一部关乎梦的、具备诗意的电影,即便看完后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她仍然被其所打动,并愿意通过设立奖项的方式与人们分享。
这是一个稍显意外的结果,却依然是极具分量的褒扬。
要知道,上一次华语电影在戛纳有所斩获,还得追溯到10年前由侯孝贤导演、同样由舒淇主演的《刺客聂隐娘》。而毕赣作为1989年出生的青年导演,执导的《狂野时代》首次入围戛纳主竞赛便能获奖,已经是相当可喜的结果。
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侯孝贤,图源豆瓣
而且从媒体评价来看,《狂野时代》中的演员发挥和视觉表达都不失风格化的亮点。至少就当下的中国艺术电影领域而言,这注定会是一部留下深刻烙印的作品。
《狂野时代》获奖,图源微博@电影狂野时代
到这里,一切都尘埃落定,戛纳给内娱留下的余波渐渐平息。事实上,仅仅是到了第二天,内娱网友们最关注的奖项话题就已经转为了新鲜出炉的白玉兰提名名单,又一轮热议拉开帷幕。
站在退潮时分回顾,热闹的内娱流量对这届戛纳电影节意味着什么?
平心而论,与粉圈话术并驾而起的大讨论,的确显露出了偏离“电影”话题的一面。然而国际电影节本身,从来都不只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场域。
说到底,电影并非真空里的产物。银幕上的每一帧都消耗着庞大的人力物力,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可能真正脱离商业土壤。纵然是托举起无数作者电影的戛纳电影节,也不得不承担扩大商业影响力、促成发行投产循环、推动行业发展的世俗使命。
聚焦明星主创的戛纳镜头,图源ins@
从这个角度看,场外的喧闹热议也是电影节魔力的一部分。它把参与电影讨论的权力赋予普罗大众,允许娱乐化的视角为创作者赋魅。
说得夸张些,这可能是电影节保持大众影响力、避免沦为小圈子游戏的必由之路——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就算是娱乐化的目光,也远远好过漠不关心。
与此同时,《狂野时代》的旅程和热度恰恰证明:汇入新血的创作者序列既是中国电影的活力来源,也是老牌电影节维系影响力的关键。
包括毕赣与易烊千玺在内的话题人物,以及其他单元内大放异彩的诸多中国面孔——比如《花漾少女杀人事件》里的演员张子枫、带来《风林火山》的导演麦浚龙等等——无一不展现着新一代中国影人踏上国际舞台的大趋势。
红毯上的《花漾少女杀人事件》主创,图源微博@电影花漾少女杀人事件
此刻,他们为一度沉寂的中国影坛带来了变数与信心。
如今,新的观众与新的创作者达成联结,新一代作品在新一届展映上亮相。调侃归调侃,但戛纳终究不是微博之夜。哪怕电影节背后的传播逻辑早已随时代发展彻底洗牌,但推陈出新的作品依然是生发一切话题的核心。再浮华的流量规则,也执着遵守着这一铁律。
这届戛纳电影节闭幕那天,现实给出了它的隐喻。全城断电的困局之中,只有电影宫保留着正常流传的电与光。人们只有来到电影宫附近举起手机,才能续接上中断的信号。
在这幕荒诞如电影的画面里,电影以另一种形式成为了这座光影之城的唯一主角——之于现代生活,这当然是一触即碎的泡影,但电影的赖皮之处正在于,我们可以无数次重新吹出梦的泡泡。
第78届戛纳电影节海报,图源网络
原标题:《内娱的风,还是吹到了戛纳?》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