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下“百亿营收、千亿市值”的五年目标后,正迎来“军令状”的收官之年。然而,最新发布的2025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5.45亿元,同比增长8.58%;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4.28%,至14.66亿元。更值得警惕的是,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大跌36%,呈现典型的“增收不增利”局面。
从疫情时期的业绩爆发,到如今增长乏力,鱼跃医疗正面临严峻考验。截至当前,公司市值约360亿元,距离千亿目标相去甚远,百亿营收也似乎遥不可及。曾经的“疫情红利”已然消退,留下的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
一、扩张后遗症:高商誉与费用激增挤压利润
鱼跃医疗自2008年上市后,开启了一系列并购扩张。从苏州医用品厂到德国普美康,从“华佗”到“洁芙柔”,公司通过收购快速切入感染控制、急救、眼科、血糖监测等多个领域。截至2023年,鱼跃已拥有50家子公司、近600张产品注册证。
然而,并购带来的不仅是业务版图,还有高企的商誉。公司商誉从2020年的8.06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11.07亿元,尽管2024年略降至10.84亿元,但商誉减值风险始终悬顶。2023年和2024年,公司已连续发生商誉减值和信用减值,合计近亿元。
另一方面,销售费用激增成为利润的“隐形杀手”。2025年前三季度,销售费用高达12.33亿元,同比增长33.15%,远超营收增速。其中,电商平台费用达4.92亿元,同比增长43.44%。管理费用与研发费用也同步上升,进一步挤压盈利空间。
二、行业竞争加剧与产品信任危机
在家用医疗器械领域,价格战愈演愈烈。外资品牌向中低端市场渗透,国内企业加速技术追赶,鱼跃在呼吸机、制氧机等核心产品上面临双重夹击。公司虽不断推出新品、加大营销投入,并加速全球化布局,但效果尚未显现。
更值得关注的是,鱼跃医疗近年屡因合规问题陷入争议。疫情期间,其血氧仪因涨价被指“发国难财”,2023年被镇江市监局罚款270万元。今年6月,公司又因违规被取消某军队采购预中标资格。在黑猫投诉 等平台上,关于产品质量、数据不准、售后服务的投诉累计超过500条,品牌信誉持续受损。
三、转型之路:AI与新品能否破局?
为应对增长瓶颈,鱼跃医疗正积极推动转型。公司今年以来加大新品投入,覆盖呼吸治疗、血压计等品类,并全力布局“AI+医疗”,推出医疗垂类大模型与AI健康管家,部分产品接入阿里、京东等平台。
然而,从2025年三季报来看,这些举措尚未扭转盈利下滑趋势。前三季度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8.21%,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持续走弱。政府补助和投资收益成为支撑利润的关键,反映出主营业务的增长疲软。
结语
鱼跃医疗的“百亿千亿”目标,在收官之年显得格外遥远。公司在快速扩张中积累的商誉风险、激增的销售费用、激烈的行业竞争与频发的合规争议,共同构成了其增长道路上的多重障碍。尽管AI与新品被视为破局方向,但能否在红海中杀出重围,仍取决于其能否在盈利能力、产品信任与战略执行之间找到平衡。
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
